11醉翁亭记
环节1:课前自学准备
课题醉翁亭记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1.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重点)
2.感受文章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特点;发挥想象,体会文章
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难点)
3.感受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旷达开阔的胸襟。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
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散文创作成就最
大,也擅长诗词,散文明畅简洁,诗词婉约淡雅。
著有《欧阳文忠公
文集》。
写作
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欧阳修心
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10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
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
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
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读准
字音
环滁.(chú)琅琊.(yá)林壑.(hè)辄.醉(zhé)
林霏.(fēi)阴翳.(yì)酒洌.(liè)山肴.(yáo)
野蔌.(sù)觥.筹(ɡōnɡ)伛偻
..(yǔ lǚ)颓.然(tuí)
暝.(mínɡ)弈.者胜(yì)射者中.(zhònɡ)
重点
实词
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
..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
..: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宴酣.之乐:尽情地喝酒。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表判断语气)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介宾结构后置,“歌于途”即“于途歌”)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介宾结构后置,“述以文”即“以文述”)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介词,应是“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
也”)
环节2:课堂教学展示
新
课
导
入
被誉为“天下第一亭”的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览醉翁亭,作一次滁州之旅,涤荡
心中的芜杂,感受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
石出”的迷人风光;跨越时空,与圣贤会晤,感受那份与民同乐的高尚情
怀……
新
课
展
开
【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1)陈述;(2)肯定;(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
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朝而
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通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
第二部分(2):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4):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研读第一段,欣赏醉翁亭】
1.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
环滁皆山也。
2.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3.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
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渲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境,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研读第二段,欣赏琅琊山】
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作者是怎样安排的?
利用时间推移,采用了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
分写:从早
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的。
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理解文章,把握主旨】
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于一个“醉”,作者
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
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
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乐趣。
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
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切实和切实的行动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写
作
方
法
运
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本文采用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如,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
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了一篇锦绣文章。
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
从“若夫”到“至于”再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再到归来的一幅画卷。
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文中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
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出语自然,浑然天成,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
文中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具有散文的韵味。
这样整散结合的句子,使文章既有诗的意
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去掉“而”字,就变成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
“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方法运用,片段作文】
请以《秋》为题,完成一个片段作文。
注意长短句穿插使用。
教
学
板
书
环节3:课后反馈总结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