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3篇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的: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酿()僧()辄()霏()暝()朝()而往伛偻()洌()蔌()射者中()弈()觥筹()翳()△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
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
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
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林壑尤美(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7)行者(8)临溪而渔(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11)起坐而喧哗者(12)已而夕阳在山(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
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
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一熟读全文二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最终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
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
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
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
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
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
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
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
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
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习六。
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
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
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
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
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
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醉翁亭记教案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
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
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
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
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
(配乐)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
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
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现在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有请另一位导游来为大家介绍此行的目的地。
导游2: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行程走马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找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2、刚才导游介绍了滁州的总体情况,那么欧阳修是怎么介绍滁州地理特点的呢?环滁皆山也。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导游1:《朱子语类》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说的是有人买得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开头写道“滁州四周山”,有数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处。
3、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
屏幕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学生赏景并分别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话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