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战略】中国造船业比较优势现状及发展研究

【发展战略】中国造船业比较优势现状及发展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造船业比较优势现状及发展研究姓名:宋洁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贸易学指导教师:蒋德恩20070401注:①处未找到2005年进口量数据.数据来源;1996--2005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6);2006年数据来自:船舶工业统计快报.图11996-2006年中国船舶出口增K图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

(2)从出口品种上看,散货船、成品油船、集装箱船一直是出口的三大主力船型,三者出口额在船舶出口额中一直占较高比重,合计所占出口额比重在2005年为61.5596,2006年为65.24%,而其他船型,如原油船、救生船、工程船等的出口也有所增加(见表2,图2)。

表22005-2006年中国船舶出口船型120052006船型出口金额(亿美元)占出口总额(%)出口金额(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散货船15.2832.3819.9424.89成品油船7.1615.1711.4214.25集装箱船6,6l14.0020.9l26.10合计29.0561.5552.2765.24数据来源:2005年数据来自海关统计数据;2006年数据来自(2006年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此表根据朱怀倍:(2005年中国船舶进iIj口概览》,‘船舶经济与贸易》2006年第2期中数据整理而得.垒!±巳;』£:!biEb型;!照!!g:£Q鲤:£卫』!垫i2§gi!生i堕g』bi§』匹璺£!b壁!:硅n乜::堕!!B£!i查:!璺21·图22006年出口船型比例图数据来源:根据表2数据整理得到.(3)从出口国家和地区看,我国向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船舶,2005年为112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增长为132个,其中新加坡、德国以及中国香港是我国船舶出口的首要国家或地区(见表3)。

表32005年船舶出口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国家或地区出口金额(亿美元)占船舶出口总额(%)新加坡6.5613.90德国5.9712.65中国香港5.461L67马绍尔群岛共和国2.495.27马耳他2.194.64希腊2.104.44丹麦2.054.35韩国1.543.27英国1t543.27法国1.443.05数据来源:海关统计数据.2.指数测度此表转引自朱怀信:{2005年中国船舶进出口概览》,‘船舶经济与贸易》2006年第2期.图31996—2006年TSC折线图数据来源:根据袭4数据绘制.在此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贸易专业化系数测度,一个是进出口量方面的,一个是进出口额方面的,我们可以从结果中看出,无论是从进出口量角度还是从进出口额角度,我国造船业的贸易专业化指数都是比较大的,从进出口量角度度量的贸易专业化指数从1997年开始一直高于0.9,属于明显的比较优势,从进出口额角度度量的贸易专业化指数则相对较低,但也基本上高于0.8,也属于明显的比较优势,这说明我国造船业是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的。

值得~提的是,从进出口量角度度量的比较优势指数明显高于从进出口角度度量的比较优势指数,这说明我国出口的船舶价格相对低,这也是我国造船业当前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更是今后应该着力改进的一个方面。

(二)我国造船业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分析1.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也为我国积聚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因而劳动力成本低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的比较优势。

劳动成本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单位劳动成本(人均年人工成本)和生产效率(人均年造船产量)。

尽管我国主要船厂的生产效率仍与日韩船厂有较大差距,是日本的1/3.5、韩国的1/2.6,但由于我国船厂的单位劳动成本只相当于日本的1/7.3、韩国的1/8.4,所以我国主要船厂的单位产量成本只相当于日本的一半左右,为韩国的1/31,我国船厂在劳动资料引自http://edu.macrochina.cormcn/include/shownews.asp?text._id=s0086451000011000026&key_word=劳中国造船业比较优势现状及发展研究作者:宋洁兰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期刊论文刘仲敏我国船舶配套业的比较优势-中国水运(上半月)2008,""(4)预计到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达到21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以上,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实现船用设备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但是,船舶配套业竞争形势日益严峻,国外配套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压缩我国船用配套业发展空间.努力提高本土化率,已经成为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任务之一.本文结合产业关联及波及知识,着重从造船业与船舶配套业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角度分析我国造船业特别是船舶配套业存在的相对优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定位发展措施.2.期刊论文中国造船业——全球造船业转移的聚集地-世界海运2009,32(4)造船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特别明显的全求转移产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日韩凭借其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步挤掉了欧洲的霸主地位,荬现了造船业由欧洲向日韩的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过程中,韩国凭借其成本上的较大优势以及在技术上的快速发展,于2000年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国.随着韩国国内造船成本的不断提高以及海岸线的局限,中国在船舶制造成本、海岸资源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凸现,相对日韩,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上具备10%的成本优势,该优势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使得中国在常规船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超过韩国.3.学位论文李明山东外向型造船业发展中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实证研究2008船舶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历来就被世界各主要国家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发展。

中国船舶工业也已建立起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技术经济实力,在世界上一举成为世界三大造船大国之一。

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中外经济合作银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贯彻落实国家外经贸政策,积极运用多种金融手段,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山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海洋大省,船舶制造业这一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却相对落后。

山东省造船行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支持缺位就是重要因素之一。

青岛分行作为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山东省的唯一营业性分支机构,船舶出口信贷一直是业务发展的重点。

由于船舶出口信贷具有利率低、金额大、期限长等优惠,因此,充分运用好船舶出口信贷将大大促进山东省的船舶行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船舶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山东省船舶行业发展特点,结合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有效的嫁接进出口银行的政策性优惠融资业务,为山东省的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有效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从而实现山东省船舶工业与进出口银行青岛分行的共同快速发展。

全文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梳理了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综述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战略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上理论之间的有机联系,得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过度的必然性,以及理论演进对于政策性金融支持造船业发展的启示。

第二,分析了船舶信贷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信贷风险。

在回顾进出口银行的船舶信贷业务的类型、发展趋势和支持造船业发展的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了在开展船舶信贷业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信贷风险,以及如何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

这是政策性金融支持造船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前提。

第三,对进出口银行的船舶信贷支持效果进行实证分析。

选择了北船重工、威海造船厂这两个山东省有代表性的造船企业为例,从企业造船能力、产品经营规模、企业业绩提升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表明,进出口银行的船舶信贷业务较好的促进了这两个企业的发展。

第四,提出了对船舶信贷业务促进山东省造船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以上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行业发展、业务主管部门、进出口信贷业务三个方面对如何促进山东省造船业发展、如何更有效的开展信贷业务、如何实现船舶信贷业务与造船业发展的结合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措施办法。

由于政策性金融促进造船企业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文努力把隐藏在这一问题背后的各种关系进行相对透彻的把握和诠释。

主要贡献有两点:一是,本文运用文献研究、理论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政策性金融支持造船业发展的机理、业务方式进行研究。

选择代表性造船企业,对船舶信贷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实证,说明了进出口银行在船舶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本文对现有理论进行分类和系统分析,确定了政策性金融支持造船业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有山东省代表性企业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发现山东省造船业中船舶信贷业务与造船业发展的结合方面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两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4.期刊论文汪海承接世界造船重心转移加快推进江苏沿江开发-现代经济探讨2003,""(10)造船工业兼具劳动、资金、技术密集的产业特征,并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在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造船工业往往是带动一国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产业提升的主导产业.世界造船工业重心在20世纪下半叶由西欧转向日本、韩国,目前又开始向更具比较优势的中国转移.江苏是中国的造船大省,江苏的造船业主要集中在沿江地带.江苏沿江有优越的自然、经济、技术、区位条件,承接世界造船业重心转移,以进一步推动沿江开发.5.学位论文周黎微浙江造船业: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分析2008本文应用产业组织理论和“SCP”分析范式,对至今少有研究而迅猛崛起的“浙江造船业”这个特定研究对象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分析。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造船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仅次于日本、韩国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国。

由于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区位条件和海岸线资源得天独厚,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产业配套能力强,使发展造船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崛起成为我国重要的修造船基地。

然而,对浙江造船业的研究,虽有关于竞争力、供应链、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一些成果,但从产业组织视角的分析基本上还是空白。

本文在概括分析浙江造船业发展面对的机遇、良好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和概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应用产业经济学的“SCP”分析范式,并结合应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浙江造船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分析,刻画了浙江造船业的产业组织现状,并得出如下结论:浙江造船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结构属于完全竞争型;企业的市场行为以成本加目标利润的定价法、企业兼并、产品差别化经营及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为主;市场绩效较低。

论文针对浙江造船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如市场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和差别化小,过度依赖价格竞争方式,兼并行为不合理和研发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了完善该行业的产业组织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的政策选择思路:整合资源,提高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实力;加强船舶配套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