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现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距今2.60Ma以来的历史。
2、气候期:是指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期。
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
3、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
4、文化层:是指含有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村社遗址等古人类活动遗存的沉积层。
文化期:是指与一定的地区文化遗存特征相对应的时代。
5、米兰科维奇理论:当太阳辐射稳定(太阳常数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行星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引起作为流体的地球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使地球的轨道偏心率(e)、地球倾斜度(或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简称为黄赤交角,Ø)和岁差(二分点进动,P)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周期性冷暖变化。
6、新构造运动:①发生于新近纪至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②发生于第四纪的构造运动;③发生于新近纪—现代的构造运动;④始于上新世,甚至界定具体下界为340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⑤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造成地表现代地形基本起伏的构造运动都称为新构造运动;⑥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
7、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质)构造变形或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
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的。
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8、活动断层:目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现代正在活动的断层或100kaB.P以来正在活动的断层,也有定义为全新世,即10kaB.P.以来正在活动和未来100a仍将活动的断层称活动断层,也称最新活动断层。
9、黄土旋回:冰期旋回:气候旋回:10、物候记录:11、新仙女木事件:大约从14.7ka B.P.开始,气候转暖,进入阿勒罗德—博令间冰阶,持续了约1.5ka。
这个时期的气候环境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两种状态间振荡,但从没有真正地显示过停留在其中某一种平衡态。
此后,在约12.9ka B.P.,北半球的气候环境又返回到冰期的状态,并延缓了1.2ka。
这次短暂回到冰期状态,称为新仙女木事件。
H事件(哈因里奇冰筏事件):在北大西洋的晚更新世晚期的深海沉积物中,在一些不同的层位中包裹了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称为冰筏屑,它的形成是由于来自北美和格陵兰冰盖崩塌形成的浮冰进入北大西洋造成的。
最早由H. Heinrich 发现,故此把这一事件称为哈因里奇事件,简称H事件。
D-O事件:从一种极端温度波动到另一个极端温度状态的“气候颤动”。
这些振荡并不锁定间冰期的状态,而是锁定冰期的状态,使气候在两者之间反复振荡。
12、古地磁极性年表:释光测年:13、应用第四纪地质:农业地质:14、末次冰期盛冰期:晚冰期:末次冰消期:二、辨析题备注1、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对象是第四纪沉积物。
2、中国第四纪研究的突破在于中国黄土研究方面的进展,这也是中国第四纪研究对国际第四纪研究最大的贡献。
3、中国黄土、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岩合并称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
4、第四纪下限划分方案有:0.70~0.80 Ma B.P.、1.80~1.90Ma B.P.、2.50~2.60Ma B.P.和3.20~3.50 Ma B.P.四种。
其中使用最多且彼此长期处于对立的是1.80~1.90Ma B.P.方案和2.50~2.60 Ma B.P.方案。
5、第四纪划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
更新世进一步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
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的分界置于松山反极性时与布容正极性时的分界,年龄为0.78Ma B. P.。
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还可三分,即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的分界为0.13 Ma B. P.,相当于MIS5(MIS为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阶段)的底界,晚更新世一般二分,即早期和晚期。
全新世从10 ka B. P.开始,并可三分,即早期(10~8.0 ka B. P.,Qh1)、中期(8.0~3.0 ka B. P.,Qh2)和晚期(3.0~0 ka B. P.,Qh3)。
6、中国北方第四纪下限的典型剖面是泥河湾剖面,而南方第四纪下限的典型剖面为元谋剖面。
7、中国黄土粒度分布由两个组分组成,第一组分为分布峰度较高的粗粒组分(20~70 μm),是黄土的主要组成部分,该组分代表了冬季风近距离低空搬运的粉尘物质,其粒度指示了冬季风的强度;第二个组分是一种峰度较低且分布范围较宽的细粒组分(2~10 μm),可能为一种搬运距离和搬运高度较大的常态粉尘物质,可能主要由高空西风气流搬运。
8、根据风沙动力学研究,在一般风力条件下,>70 μm的粒级组分主要以跳跃或滚动的方式进行搬运,20~70 μm为短期悬浮,<20 μm为长期悬浮。
即,70 μm是悬浮的上限。
9、在风尘堆积中,粒径大于62.5 μm的粗颗粒物质大体可作为当地物源组分的标识。
10、如果湖水物理能量是控制湖泊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则粗粒沉积物指示湖泊收缩的干旱气候,细粒沉积物指示湖泊扩张的湿润气候。
11、如果流域降水量是控制湖泊沉积物粒度的主要因素,则气候湿润期,湖泊沉积物变粗;干旱期,湖泊沉积物粒度变细。
12、深海沉积物(有孔虫壳体)δ18O的时间变化曲线或气候变化曲线是由许多氧同位素阶段组成的,偶数阶段(δ18O值高)为冷期,奇数阶段(δ18O值低)为暖期。
13、第四纪气候波动周期在1.6 Ma B.P.之前为100 ka和41 ka的叠加周期,在1.6 Ma B.P.与0.8~0.6 Ma B.P.之间,气候变化为41 ka的周期,在0.8~0.6 Ma B.P.之后,气候波动周期为100 ka。
14、第四纪海平面波动的标志可分为沉积物标志、地貌标志、生物标志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15、我国现代动物分区跨越两个动物界:古北界和东洋界,来自这两个地区的动物区分别称为北方动物群和南方动物群。
16、全球动物分为七个动物界: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旧热带界、新热带界、澳洲界和大洋界。
17、影响第四纪植物群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变迁和构造运动。
18、恢复第四纪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指标或方法包括植物化石(植物大化石和孢粉)、植硅石、分子化石和稳定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等。
19、由于第四纪地层中植物大化石稀少,第四纪植被的恢复基本上都是依据孢粉的研究。
20、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划分方案将中国黄土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
午城黄土属于早更新世,包括S15-S32,其底界年龄为2.60 Ma B.P.,而顶界年龄为1.26 Ma B.P.,在午城黄土中,黄土与古土壤的间距较小,它们之间的颜色差异不大;离石黄土包括S1-L15,时代为1.26~0.073 Ma B.P.。
根据其内部的侵蚀面,将离石黄土分为下离石黄土(L15-S5,1.26~0.48 MaB.P.)和上离石黄土(L5-S1,0.48~0.073 Ma B.P.)。
下离石黄土与上离石黄土的特点有所不同,上离石黄土的古土壤与黄土的间距比下离石黄土大,而且较厚的黄土层夹较厚的古土壤层,古土壤与黄土层的颜色差别较大;马兰黄土是晚更新世晚期的黄土,只有L1层黄土。
21、新构造的类型包括:隆起构造、坳陷构造、断块构造、活动断层、挤压褶皱和断裂构造等。
22、青藏高原地区3.4 Ma B.P.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期次依次为:青藏运动A幕、青藏运动B幕、青藏运动C幕、昆黄运动、共和运动和末次造貌运动。
青藏运动A幕是发生在3.4 Ma B.P.的新构造运动早期阶段,青藏运动B幕是发生在第四纪初2.6 Ma B.P.的新构造运动,青藏运动C幕是发生在1.8 Ma B.P.的新构造运动,昆黄运动是发生在1.2~0.6 Ma B.P.的新构造运动。
23、中国黄土研究显示古地磁M/G界线附近的风尘堆积发生了明显变化,M/G界线以上为黄土沉积,以下为红土堆积。
()24、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发现在M/G界线前后植物界发生了明显变化,在M/G界线之下为热带—亚热带植物,而在M/G界线以上则常见温带落叶阔叶植物。
()25、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研究成果显示,气候特征在古地磁M/G界线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M/G界线之下为湿热气候,之上为干冷气候。
()26、真牛、真马和真象的出现可以作为第四纪开始的标志,在古地磁M/G界线附近,时代约为2.6 Ma B.P.。
()27、三趾马红土是在夏季风条件下形成的,代表的是湿热气候环境,红粘土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而黄土是冬季风作用的产物,代表的是干冷气候环境。
()28、砾石的排列方向可以用于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判别,砾石的最长轴往往平行于岸线排列,纵向排列。
()29、对我国的黄土研究显示,黄土的磁化率明显低于古土壤层。
因此,黄土磁化率是衡量黄土成壤作用的有效替代性指标:气候条件湿润,风化作用和成壤作用强烈,土壤中所含的磁性矿物就会增加;而在干冷气候条件下,沉积物中含量相对增加的碳酸盐矿物稀释了磁性矿物的浓度,同时,干冷的气候环境也不利于磁性矿物的生成,从而导致磁化率降低。
黄土中高的磁化率代表了成壤作用强的气候暖湿时期,低的磁化率代表干冷气候期。
()30、沉积物保存的磁信息可以追索人类活动,高磁化率被当作是侵蚀作用的标志,被污染的环境物质具有较高的磁化率和较低的频率磁化率。
()31、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可以用于古气候重建,绿泥石和伊利石的相对富集与冷干气候有关,高岭石和蒙脱石则是在相对暖湿气候条件下形成。
()32、黄土中的CaCO3含量的变化反映了降雨量的多少,黄土层中的CaCO3含量高于古土壤层。
()33、黄土中的TOC反映了古气候变化,TOC含量高指示暖湿气候,含量低指示干冷气候。
黄土层中的TOC含量要低于古土壤层。
()34、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沉积物中的Fe2O3和Al2O3等湿润型氧化物相对富集,而CaO和Na2O等干旱型氧化物相对淋失。
()35、可以用“活性组分/惰性组分”的形式来反映沉积物经历的化学风化特征及揭示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