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岩溶渗漏与塌陷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b.横谷: 修水库不利,但充分利用隔水层,可能防止坝区渗漏。 c.斜交谷:具体分析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断层:既可有利于渗漏,又可不利于渗漏
★岩体侵入:相对隔水层的分布位置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3.查明河间地块的水文地质条件
(1)补给型: 渗漏与否视蓄水后库水位与地下水位的补给关系而定。 若建库后仍为补给型,不永久渗漏。 若建库后为排泄型,则渗漏。 (2)排泄型:建库后肯定会产生永久渗漏
甲
白云石
4 32 80% 50%
50%
30% 5 10%
1 20% 方解石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标准试样:方解石,要求试样尺寸相同,粉碎的粒度大小一 样,溶蚀在高浓度CO2的蒸馏水中。 KV及KCV越大,说明岩石的溶蚀强度和溶蚀速度也越大。 研究表明:★方解石含量越高, KV越大;反之白云石含量越高 ,
岩溶作用+现象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一、碳酸盐岩岩性的影响
甲:纯碳酸盐岩
1.灰岩 2.白云质灰岩(云灰岩)
酸不溶物
3.灰质白云岩(灰云岩)4.白云岩
非
乙:(不纯)质碳酸盐岩
5.XX质灰岩 6.XX质云灰岩
碳酸盐岩
7.XX质灰云岩 8.XX质白云岩
丙 10 9
丙:不纯碳酸盐岩
乙87 6
9.XX灰岩 10.XX白云岩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饱和溶液的混合溶蚀效应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已失去溶蚀 能力的饱和水溶液,在碳酸盐 岩体内相遇,混合后的溶液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原来的饱和状态变成不饱和状 态,从而产生新的溶蚀作用, 继续溶解碳酸盐岩。
凡是有利于水混合的地带,岩 溶均较其它地带发育。
CaCO3 A
B C
E
D
CO2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二、岩溶渗漏的研究内容 1.查明岩溶发育、分布规律 重点查明溶洞、暗河的展布位置、规模等,进行岩溶泉水流量、高 程调查,确定通道的位置及可能影响程度。 2.分析地质条件 (1)岩层组合: 当夹有非可溶岩地层时,可借助该层防止渗透
(2)地质构造: ★褶皱 a.纵谷: 与河流所处褶皱的部位有关
(2)大型褶皱控制了可溶岩的空间分布和地下水汇水范 围及径流条件,影响着岩溶的发育。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3.岩层组合的影响
(1)厚而纯的碳酸盐岩
Ⅰ
Ⅰ.包气带:多发育垂直岩溶
形态
Ⅱ
Ⅱ.地下水季节变动带:
两方向岩溶均发育
Ⅲ
Ⅲ.饱水带:
规模大、连续性好的水平岩
溶
Ⅳ
Ⅳ.深循环带:岩溶不很发育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2、道路工程
路基、站场、桥梁地基稳定 性、地基塌陷 我国东部岩溶区,铁路4010 公里,岩溶塌陷376处,近 十年间中断行车1860小时, 颠覆列车3次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3、工民建
KV越小。 ★酸不溶物含量越高, KV越小。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二、气候的影响
1、降水 (1)水直接参与岩溶作用,充足的降水是保证 岩溶作用强烈进行的必要条件。 (2)水是溶蚀作用的介质和载体,充足的降水 保证了水体的良好的循环交替条件,促进岩溶作 用的强烈进行。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一、溶蚀过程
CO2的来源: (1)大气 (2)土壤中生化作用、变质作用 (3)火山活动及岩层中某些化学作用产生的CO2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二、混合溶蚀效应
1、定义: •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 增强的效应。 2、类型 •饱和溶液的混合溶蚀效应 •不同温度溶液的混合溶蚀相效应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二、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的意义
1、水利水电工程 渗漏、溃坝、诱发地震 据广西39个岩溶山地县统计,在已建的260座大 水库中,有明显渗漏的(设计效益与实际效益相 比低于80%者)有92座。
第五讲岩溶渗漏与塌陷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溶蚀机理 第三节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第四节 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 第五节 岩溶地基稳定性问题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一、岩溶的定义
•岩溶(Karst):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 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 •岩溶作用:以化学溶蚀为主,同时还包括机械破碎、沉积 、坍塌、搬运等作用,是一个化学-物理相结合的综合作 用。 •岩溶现象:岩溶地貌及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如石芽、石 钟乳、溶洞、地下暗河等。 •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等。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3、堵洞
选择集中漏水的洞口用适当的建材堵塞,是防止岩溶通道 渗漏的有效方法。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4、隔离 在库岸基岩上修筑隔水围坝,将范围不大的集中渗漏区
与库水隔离、以减少水量损失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2.不同温度溶液的混合溶蚀相效应
如果有两种温度不同而饱和度相同的水相混合,或一种水 溶液由高温变为低温,都可以加大CO2的溶解度,从而加 强溶液的溶蚀能力,继续溶蚀作用。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三、其他离子的作用
1.酸效应 2.同离子效应
3.离子强度效应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地基稳定性、塌陷问题 自1977年至今,武汉地区先后发生6次岩溶地面塌陷: •1977年,汉阳中南轧钢常堆料场塌陷; •1988年,武昌陆家街塌陷和阮家巷塌陷; •1999年,毛坦村小学塌陷; •2000年2月,武昌司法学校塌陷; •2000年4月,青菱乡烽火村塌陷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5.截水墙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6、导排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第五章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溶蚀机理 第三节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第四节 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 第五节 岩溶地基稳定性问题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一、变形破坏的主要形式
1.不均匀沉降 2.地表塌陷 3.地基承载力不足 4.地基滑动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第五章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溶蚀机理 第三节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第四节 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 第五节 岩溶地基稳定性问题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第四节 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
一、渗漏的形式 1.按渗漏通道分类
裂隙分散渗漏 管道集中渗漏 2.按库水漏失的特点分类(渗漏持续时间) 暂时性渗漏:包气带 永久性渗漏 3.按渗漏部位分类 绕坝渗漏:坝区 临谷渗漏:库区
第五章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溶蚀机理 第三节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第四节 岩溶区水库渗漏问题 第五节 岩溶地基稳定性问题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岩溶发育的条件
•具有可溶性岩石 •岩石具有透水性 •水具有侵蚀能力 •水在岩石中应是不断地 运动的
可溶性岩石+不断运动的 侵蚀性的水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二、地表塌陷的工程地质评价
1.岩溶洞穴对工程的危害
1)建筑物基础悬空
2)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
2.地表塌陷的形成 潜蚀论 真空吸蚀论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1)潜蚀论 潜蚀论是1898年俄国学者巴浦洛夫提出的,在国内外地
质界长期被接受并加以应用。 地下水位下降时,水力梯度也随之增大,地下水流速加
三、地形地貌的影响
1、平坦地区:地表径流弱,入渗强烈,有利于岩溶发育 2、陡峭地区:地表径流强烈,入渗弱,不利于地下岩溶 发育 3、突起地区:地下水位深,包气带厚度大,垂直岩溶发 育 4、低洼地区:地下水位浅,汇水地带,岩溶发育强烈, 以水平岩溶为主。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
四、地质构造的影响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新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1.上升期: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地下水位逐渐下降,侧向岩溶 不发育,规模小而少见,分带现象明显,以垂直形态的岩溶为主 。
2.平稳期:侵蚀基准面相对稳定,溶蚀作用充分进行,分带现象 明显,侧向岩溶规模大,岩溶地貌较明显典型。
3.下降期:常形成覆盖型岩溶,地下水循环条件变差,岩溶作用 受到抑制或停止。
(3)悬托型:一定渗漏 在深厚碳酸盐岩地层中,地下水排泄通畅,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 不断下降,始终保持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位,形成悬托河。 若河谷沉积物覆盖层较厚,颗粒较细,则渗漏微弱些,否则渗漏严 重。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工2程02学0/1院0/2贾5洪彪
三、岩溶渗漏的防治措施
截断渗漏通道 •灌 •铺 •堵 •截 导水导气
2、气温
(1)气温升高,生物新陈代谢加快,土壤中有更多的CO2富 集,但水中的CO2的溶解度减小,不利于岩溶作用。
(2)气温升高,溶蚀速率增大,有利于岩溶作用。 总体上:气温升高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温热潮湿的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