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莱芜市泉河地区岩溶塌陷特征及成因分析
莱芜市泉河地区岩溶塌陷特征及成因分析
坑最大直径3 最大深度1 5m, 2m。 塌陷坑多分布在 有些仍 村东南冲沟和 农 田 内 。 有 些 塌 坑 已 被 充 填 , 保留 , 保留的塌坑情况见表 1。
4 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
4. 1 空间分布 已 发 生 的 塌 陷 主 要 分 布 在 侯 家 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东 断 裂 以 东、 泉河断裂以东 , 西 泉 河 村 东 南 冲 沟 附 近。 第 四 纪 松 散层多直接与下伏的裂隙岩溶较发育的奥陶纪灰岩 直接接触或分布厚度不足1 0m 的古近纪红色砂岩 。
图 3 泉河地区岩溶塌陷发生时间统计
3 岩溶塌陷特征
3. 1 塌陷的突发性 岩溶塌陷多具突发性 , 塌陷前大多无明显征兆 , 塌陷过程短 , 从发生到终止仅几个小时 。 如 1 9 9 6年 午 后 1 点 多 种, 西泉河村有 农历 6 月 1 0 日下 大 雨 , 村东南 1 0 户居民的院内或者房内 发生突 发 性 塌 陷 , 冲沟及其两侧发生十几处塌陷 。 其中村民刘永利家 出现一直径 7. 深 4. 致 使 牛栏 房 0m, 0m 的塌陷 坑 ,
[ 1]
迅速 , 是区内裂 溶水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作用强烈 、 隙岩溶水的主要 补 给 来 源 。 受 岩 层 倾 向 控 制 , 地下 由南东或南向北 西或北 径 流 ( 图 1) 。 水顺岩层倾向 , 流经 EW 向断裂及塔子 石 门 官 庄 EW 向 压 性 断 裂 南侧受到阻拦 , 通过杜官庄 牛王泉断裂和侯家沟断 裂东侧裂隙岩溶 发 育 带 穿 越 EW 向 压 性 断 裂 , 经八 里沟向斜西南端岩溶发育的浅埋藏中奥陶世灰岩进 入泉河地区 。 岩溶水的主要排泄途径为顶托排泄和 人工开采排泄 。 古 近 纪 地 层 是 岩 溶 水 的 隔 水 顶 板 , 也是第四纪孔隙水 的 隔 水 底 板 , 割断了岩溶水与孔 隙水的水力联系 。 在 地 形 低 洼 处 灰 岩 隆 起 , 古近纪 隔水岩层缺失或者 较 薄 部 位 , 岩溶水与孔隙水具有 密切的水力联系 , 以泉的方式溢出地表 。
第2 8 卷第 9 期 山
东 国 土 资 源 2 0 1 2年9月
莱芜市泉河地区岩溶塌陷特征及成因分析
刘妍芬 , 王振涛 , 高峰 , 于德杰
(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 山东 济南 2 ) 5 0 0 1 4
摘要 : 在2 莱芜市泉河地区 发 生 多 起 岩 溶 塌 陷 , 而 且 岩 溶 塌 陷 的 发 生 具 有 突 发 性、 重 复 性。在 0 世纪 8 0 年代以来 , 系统总结了莱 芜 市 泉 河 地 区 岩 溶 塌 陷 特 征 , 即岩溶塌陷的形成与分布在空 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 , 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与集中爆发 期 。 岩 溶 塌 陷 发 育 情 况 、 覆盖层条件和水文动态资料综合分析 间上具有方向性 , 莱芜市泉河地区岩溶塌陷是区内水动力条件的改变造成的 。 结果表明 , 关键词 : 岩溶塌陷 ; 发育现状 ; 塌陷特征 ; 成因分析 ; 莱芜泉河 中图分类号 : P 6 4 2. 2 5 文献标识码 : B
5 岩溶塌陷成因分析
5. 1 松散盖层岩性特征及厚度 研究区松散盖层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和厚度较 小的古近纪砂 页 岩 。 其 中 古 近 纪 砂 页 岩 厚 度 较 薄 , 一般小于 5m, 岩性主要为砂岩 , 胶结 程度差 。 第 四 纪松散堆积物以粘质砂土为主 , 其次为中细砂 , 易被 产生 潜 蚀 作 用 生 成 土 洞 。 松 散 盖 层 厚 度 水流带走 ,
修订日期 : 编辑 : 孟舞平 2 0 1 2 0 8 2 9; 2 0 1 2 0 9 1 6;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 刘妍芬 ( , 女, 山东威海人 , 助理工程师 , 主要从事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 : 1 9 8 3—) E m a i l w a n z h e n t a o s d 6 3. c o m。 @1 g
。
1 地质环境背景
研究区地形平坦 , 地貌为山前冲洪积平原 。 区内 年 最 大 降 水 量 12 多年平均降 水 量 6 9 7 . 3mm, 3 6 . 9 降水多 集 中 在 6 —9 月 份 , 占全年的7 mm, 5 % 左 右。 3 区内主要河流为汶河 , 多年平均流量 8 / 。历 . 2 9m s
3] 空间 [ 。
体天然容重增加 。 在大气压和土体自重的共同作用 下, 厚度较薄的 土 体 将 在 短 时 间 内 发 生 塌 落 。 泉 河 地区岩溶塌陷大多集中于雨中或雨后便起因于此 。
6 结语
泉河地区岩溶塌陷发生机理主要为在第四纪松 散盖层覆盖的岩溶 发 育 区 , 由 于 自 然、 人为因素( 大 量抽取岩溶水 ) 的 作 用, 造 成 地 下 水 动 力 条 件 改 变, 第四系盖层土颗粒被水迁移 、 地层完整性遭到破坏 。 地下水位的变化使 得 土 洞 内 气 压 变 化 , 外加降雨使 颗粒间相互吸引力减小 , 致使岩溶上 土体自重加大 、 覆较薄的土层发生塌陷 。
中间 夹 薄 层 古 近 纪 砂 岩 。 西 泉 河 地 区 自 1 9 7 5年开 始塌陷至今 , 共塌陷 6 塌陷坑呈筒状 , 坑口以 0 余处 , 圆形 、 椭 圆 形 为 主, 塌 坑 面 积 约 30 图 2) , 塌 0 0m (
2
全部 淹 没 , 窖 子 里 的 10 0 0 多 千 克 土 豆 埋 至 于 内。 西泉河村突现多处塌 2 0 0 0 年农历 8 月 1 1 日 雨 后, 陷坑 , 其中最 大塌陷 坑直径约 5m, 深 6m。 致 使 多 家房屋突然陷落 , 房内物品多陷于坑中 。 3. 2 塌陷的重复性 岩溶 塌 陷 一 般 是 雨 天 或 雨 天 过 后 , 在塌陷范围 内重复出现塌陷 。 如西泉河东南部的田地中 , 1 9 9 8, 1 9 9 9, 2 0 0 0, 2 0 0 1, 2 0 0 8, 2 0 0 9 年多次发 生岩溶 塌 陷 。 再如西 泉 河 村 南 5 0 0m 小河沟内的2处岩溶塌陷 坑, 自1 9 9 9 年至今已经发生了 3 次塌陷 。
3 3 年最大流量 2 / , 历年最小流量 0 / 。 9 2 0m s . 0 4m s
研 究 区 地 层 由 老 至 新 依 次 为 奥 陶 纪 马 家 沟 组、 石炭纪本溪组 、 古 近 纪 大 汶 口 组 及 第 四 纪。 泉 河 地 区附近主要断裂构造为侯家沟东断层及泉河断层 。 研究区位于赵庄 牛王泉水文地质单元内 , 为裂 隙岩溶水的富 水 地 带 。 南 部 寒 武 系 、 奥陶系广泛分 布, 地表岩溶发育 , 多为溶沟 、 溶槽和溶蚀裂隙 , 可直 接接受大气降水和山间溪流地表水的入渗补给 。 岩
图 2 泉河地区地质环境图
1— 第四系 ; 2— 奥陶系 ; 3— 现存塌陷坑 ; 4— 古塌陷 ; 5— 古近纪 地层缺失分界线 ; 6— 实测及推测地质界线 ; 7— 推测断层
4. 2 时间分布 泉河 地 区 岩 溶 塌 陷 发 生 的 季 节 性 较 为 明 显 , 据 调 查 统 计, 8 0% 以 上 的 塌 陷 集 中 发 生 于 每 年 汛 期 ( 的 较 大 降 雨 中 或 雨 后 的 一 段 时 期 内。 如 6—9 月 ) 其中8月份 2 0 0 0 年莱芜市共 发 生 岩 溶 塌 陷 1 5 处, 发生 1 暴雨中 发 生 1 , 占全年岩溶塌陷总 2 处( 0 处) 量的 8 图3 ) 。 0% (
莱芜市泉河地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西泉河村 东侧及东南冲沟附近 , 呈 NNW 向 , 南北长 10 0 0m, 东西宽 1 在冲沟 0 0~3 0 0m。1 9 7 5 年叶庄放水实验 , 及其两 侧 发 生 塌 陷 1 6 处。进 入 2 0世纪8 0年代以 来, 由于大量开采地下岩溶水 , 再加上南部鄂庄煤矿 和槲 林 电 厂 的 废 水 排 放 , 加 剧 了 该 处 的 塌 陷。 自 区内 共 塌 陷 6 塌陷坑 1 9 7 5 年开始塌陷至今 , 0 余 处, 坑 口 以 圆 形、 椭 圆 形 为 主。 塌 陷 多 具 突 发 呈 筒 状, 一般是雨天或雨天过后 , 在塌陷范围内重复出现 性, 塌陷
表 1 西泉河地区岩溶塌陷坑基本情况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塌 坑 情 况 长 7. 宽6 深 1. 7 m, m, 5 m。 塌 陷 时 间 塌陷坑近似圆 形 , 2 0 0 9 年秋雨后 直径 2 深 0. m, 5 m。 塌陷时间 2 0 0 9年 塌陷坑呈圆形 , 坑口长 5 宽 4. 现状 深 度 约 0. m, 7 m, 1 m。 塌陷坑呈圆形 , 塌陷时间 2 0 0 8年 长约2 宽约2 塌陷时深度约 5. 5 m, 5 m, 塌陷坑呈 方 形 , 2. 3 m。 塌陷时间为 2 0 0 7年 长1 宽5 深2 7 m, m, m。 塌陷时间 2 0 0 9年 塌坑呈长方形 , 长1 最宽处 3 深 1. 0 m, m, 5 m。 塌 陷 塌陷坑呈葫芦形状 , 时间 2 0 0 9年 坑 口 直 径 约 3. 塌陷时间2 5 m, 0 0 9年7 塌陷坑成圆形 , 月1 3日 深 约 0. 塌陷时间2 2 m, 5 m, 0 0 8年5 塌陷坑直径约为 1. 月9日
图 1 莱芜泉河地区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运动示意图
2 岩溶塌陷发育现状
岩溶塌陷现象主要集中在西泉河村东侧及东南 冲沟附近 。 奥陶纪灰岩上覆较薄的第四纪松散层或
·1 8·
第2 8 卷第 9 期 环 境 地 质 2 0 1 2年9月
5] 土体黏聚力 及 内 摩 擦 角 减 小 , 抗 塌 力 降 低[ , 土 和,
散盖层厚度 小 于 1 厚度1 0m 的 占 多 大 数 , 0~3 0m 的塌陷数量较小 , 而厚度大于 3 0m 的仅零星出现 。 5. 2 可溶岩发育程度 研究区浅部岩溶洞隙的地下水活动频繁交替强 烈, 连通性好 , 成为岩溶塌陷物质的储存空间和运移 多数 通道 。 泉河地区在灰岩顶板之下 3 0m 范围内 , 钻孔可见溶洞且多呈半充填状 , 溶洞厚度可达 2m, 为地下水强烈活动和塌陷物质的运移提供了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