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绘制方言地图
摘要
关键词
一、回顾过往——方言地图绘制的历史
(回顾,背景、历史、发展)
方言地图是方言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方言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方言地图,顾名思义就是用地图的形式标示方言分布和方言特征的地理分布情况。
方言地理学(也称语言地理学),是通过方言调查和方言地图绘制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词法和语法等语言现象的地理分布、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方言地图的绘制也就随着方言地理学的兴起而应运而生。
方言地图是语言学中直观而又独特的研究方法之一,给语言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依据。
方言地图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描写、展示和保存大面积地区、众多方言现象的面貌和分布状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1、外语方言地图
方言地理学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
自此以后,许多国家开始投入大量精力,调查、编写、出版了本国方言地图集。
比如:
在德国,1876年,文克尔(Georg Wenker)开始
调查德国方言,1881年编制《德国语言地图》1册,发表德国北部和中部的6幅方言地图。
1926年芮德(F.Wrede)编辑出版《德国语言地图集》6册。
在法国,1902-1914年和1920年,吉叶龙(Jules Giliron)编制出版由艾德蒙(Edmond Edmont)调查的《法国语言地图集》,包括650个地点,2000个词语。
在意大利,1928年雅博尔格(K.Jaberg)、裘德(J.Jud)编制出版的《意大利瑞士语言地图集》。
在欧美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版了大量的语言地图集,比如,著名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编制出版了《北美方言地图》。
在日本,1905年国语调查委员会发表《音韵分布图》29幅,1906年发表《口语法分布图》37幅。
1930年,柳田国男发表著名的《蜗牛考》。
1966-1974年,国立国语研究所编制出版《日本言语地图》6卷(1981-1985年重印),包括2400个地点,300幅地图。
1989-1999年,国立国语研究所编制出版《方言文法全国地图》4卷(第5、6卷尚未出版),包括807个地点,267个项目,发音人均为1926年以前出生的男性老年人。
2.汉语方言地图
和外国的方言绘制相比较,汉语的方言绘制起步较晚、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内容相对较简单、准确性和可靠性不够。
这固然有很多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汉语方言分布范围极为广阔,方言内部极为悬殊,进行全面调查的难度与欧美国家不可同日而语。
另一方面是,我国缺乏地理语言学的理论指导。
幸好,这种状况只持续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此后,我国的汉语方言绘制工作取得了显著地成效。
早在20世纪20年代,赵元任和刘复等前辈已经提出了在调查的基础上编绘汉语方言地图的伟大构想。
本文将从一般意义上的方言地图分类来介绍汉语方言地图发展演变历史。
(1)最早的汉语方言分区地图
中国最早的方言地图是1934年,上海申报出版报社的《中华民国新地图》中的“语言区域图”。
此后相继有:1939年和1948年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中的“语言区域图”这三幅语言地图都是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提供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李方桂在《中国的语言与方言》(1936-1937),赵元任在《中国的语言与方言》(1943)中,也各提供了一幅中国语言与方言的简图。
上述语言地图虽然是对汉语方言的分区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说,分区情况基本符
合事实。
关键是,这为以后的汉语方言地图的绘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拉开了汉语方言地图绘制的序幕。
(2)最早的和早期的汉语方言特征图
最早的汉语方言特征图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调查两广(1928-1929年)、陕南(1933年)、皖南(1934年)、江西(1935年)、湖南(1935年)湖北(1936年)云南(1940年)、四川(1940年)等地方言的基础上画成的。
被世人所知的有:1948年赵元任《湖北方言调查报告》所附的湖北方言地图,共66幅。
该图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湖北方言及其特点的分布情况,分区情况基本和实际情况符合。
不足在于,其内容偏重语音,忽略了词汇和语法的特点分布情况。
前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白涤洲(喻世长整理)《关中方音调查报告》,共23幅。
该图大致反映了关中地区方言语音的主要差异及其分布情况,比较准确、科学。
不足在于,调查点太少,收图有限,不能够更全面、深入、细致地反映关中地区方言语言的特征及其差异情况。
比利时神父贺登崧于1941-1943年、1948年调查了大同、宣化等地方言、民俗,并运用西方的地理语言学的理论把调查的结构画成详细的方言地图。
20世纪50、60年代,维配合普通话的推广,全国(港澳台除外)开展了以县市为单位的汉语方言调查,编写出几十种各地方言概括专著,其中有的附有若干方言地图,相对有代表性的有:
《福建省汉语方言概括》,共51幅。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43幅。
台湾出版的由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印行的杨世逢的三部汉语方言调查报告,分别是:
1969年的《云南方言调查报告》,共65幅。
1974年的《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共53幅。
1984年的《四川方言调查报告》,共47幅。
20世纪80/90年代后,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如火如荼、蓬蓬勃勃地开展开来,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这时期的汉语方言地图可分为三类;
①单点方言地图。
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昌黎方言志》,12幅地图。
叶祥苓著的《苏州方言地图集》,共收录方言地图51幅。
②成片方言地图。
此时的许多方言论著都附有方言地图。
1990年,詹伯慧、张日昇主编的《珠江三角洲方言综述》,共收录“珠江三角洲方言特征分布图”42
幅。
侯一精、温端政主编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年),第十四章共收录“山西方言地图”50幅。
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共50幅地图,33个调查点。
詹伯慧、张日主编的《粤北十县市方言调查报告》(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共45幅地图。
陈章太、李行健主编的《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语文出版社1997年),共63幅图,93个地点。
这是第一次以大方言区(北方话)为单位编制的地图。
鲍明炜主编的《江苏省志·方言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收有江苏地图55幅。
詹伯慧、张日昇主编的《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收录68幅地图。
钱曾怡主编的《山东方言研究》(齐鲁书社2001年),收录山东方言24幅,但仅限于语音。
此外,也有个别海外学者的有关著作中也附有汉语方言地图,如:
岩田礼《中国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境内亲属称谓词的地理分布》(日本好文出版1989年),共9
幅地图,210多个地点。
(3)汉语方言特征地图集
王辅世《宣化方言地图》(日本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1994年)共34幅地图,64个调查点。
这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特征地图集,不过它的主要篇章是讨论而不是地图,范围也只是限于宣化。
叶祥苓著的《苏州方言地图集》,共收录方言地图51幅。
共51幅地图。
这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汉语方言特征地图集,但是,它的范围只限于苏州市和吴县。
岩田礼等《汉语方言地图(稿)》共24幅地图,1992年在日本以“研究成果报告书”形式出版。
这是第一部涵盖整个汉语方言的特征地图集。
平田昌司等(责任编辑:岩田礼)《汉语方言地图集》共88幅地图,470个调查点。
1995年在日本以“研究成果报告书”形式出版。
松江崇《杨雄<方言>逐条地图集》,根据杨雄《方言》画成,1999年在日本以“研究成果报告书”形式出版。
这是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古代汉语汉语方言特征地图集。
(4)汉语方言分区分布地图集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
纂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终于在众人的期盼中,千呼万唤始出来。
香港朗文出版有限公司于1988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中国语言和汉语方言(包括海外的)分区分布地图集。
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语言地图集,王福堂评价它“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能代表当前汉语方言研究水平的汉语方言地图”,丁新邦也曾说过“它已经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评价是相当确切的。
由曹志耘主编的《汉语方言地图集》(商务印书馆2008)是世界上第一部在统一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的、全面反映20世纪汉语方言基本面貌的原创性语言特征地图集,是当代中国汉语学的标志性成果。
他不仅较为全面、科学地描写和展示了汉语方言中重要语言现象的共时差异和地理分布状况,并且为相关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也对其他学科也具有直接的作用,此外还有力地推动了地理语言学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二、脚踏实地——方言地图绘制的过程(怎样绘制,优点、缺点)
三、仰望星空——方言地图绘制的展望(发展的趋势)
[1]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前言[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