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和优化九年级:易守玉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受汪校长的委托,要我把我们班这两年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汇报,我深感荣幸和惶恐:荣幸的是调入十中工作的这三年,得到了领导的信任,把我任教的班级确定了课改试点班级,在试点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和学生和学生家长不断摸索着,收获着,困惑着,成长着,也快乐着;惶恐的是,由于本人水平和能力都有限,今天的汇报可能对大家的作用不大,敬请原谅。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究的话题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和优化》: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传统教学中,我们是按“教师——教材——学生”的程序组织教学,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即按“学生——教师——教材”的程序来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基本做法就是依据学生学业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家庭情况等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的学生组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学习小组,使各组之间达到相对平衡。
从而在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学生与导学案之间的合作的教学形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到底有没有开展的必要呢?到底对学生有多大的作用呢?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两个真实故事:第一个:上周一下午第七节课,是我们年级数学扶优时间,于是,我提前准备了两个看上去有点恐怖的中考题作为这次扶优的主要内容,一般,我进教室之前都不会去看这些题目怎么做,一是我对自己有信心,第二,我更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信心。
进教室后,黑压压一片优生,我把资料发下去后,要求他们在一分钟内审题,3分钟内找到解题的方法,学生开始做,我也开始做,但是,感觉有点晕,好像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于是,我问学生,你们有思路吗,下面一片沉寂,于是我说,好下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开展讨论,任务布置下去,教室里依然静悄悄一片,学生要么望着我,要么又埋头思考——学生没有合作学习的习惯,而我任教的班级的学生又分散在不同的组里,于是,我马上说,131和125的同学可以跑动位置到一起来开展讨论,于是,这两个班的学生就慢慢聚集,教室里开始有了生气,一个两个三个。
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讨论中去,两分钟后,他们成功地获得了解题思路,于是,我问有思路的有哪些,参与讨论的同学举手了,于是,我要求他们回自己的座位,再带动周围的人开展讨论,又一个2分钟过去了,我再问有多少学生有思路,教室里大约80%的学生举手,当然,也包括没有做好准备的我。
课后,我反思,上课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个是一个想法,我经常在办公室开玩笑,我要当5个班的班主任,也许我当不了5个班的班主任,但是,我很想下个学期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因为,我觉得利用小组合作管理的模式当班主任很轻松很有成就感也很快乐!通过这两个案例,我想骄傲地说,小组合作学习真的是一种实现“三赢”的模型: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我们只需要改变一下我们的观念和做法,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学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你会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在成长:他们的能力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发展,他们的习惯在一天天改变,继而我们追求的成绩会自然而然会变好,引用一句广告语:老师越当越轻松,老师越当越美丽!小组合作学习实现教师的“一赢”!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到一个非常的高度,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了社会交往能力,提高了参与意识,找到了认同感,从而培养起了自信心,使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能力,不仅是学习方面的,更重要的是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约束的能力,自我反省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教师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什么是教育,就是当学生将你所教的所有的知识都遗忘后,留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
比如,我们班上的曾巧玲同学,不仅口头表达能力超强,文笔非常好,非常有思想,而且,有非常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虽然她的成绩不是年级最好的,但是,她的综合素养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的“二赢”。
从家长的角度讲:城区中学实施新课改,首先要过家长这一关。
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让家长明显感觉到孩子有了进步,比如,孩子在学校小组得分不高,他会表现出烦恼,会积极与家长交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孩子作业没有做,家长可能会接到来自本组成员的电话,从而发现孩子会自觉完成作业;比如,孩子的行为习惯会有所转变,孩子的转变能够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继而让家长认识到转变教育的方式可以立竿见影产生效果,从可以改变他们对教育,对学校,对老师的态度,积极配合班级,老师,和学校的工作,投入到各种学习中去,并且主动配合学校的工作,并且积极探索改变教育方法来提升教育的有效性,所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实现家长的“三赢”。
我班家长非常配合班级工作,这也是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看到了孩子的闪光点,看到了孩子的可塑性,从而对教育充满了期待。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下面将分两个方面来介绍131班目前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即班主任的小组合作管理和科任老师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班主任的小组合作管理要想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班主任的小组管理首当其冲,在三年的摸索过程中,我不断地实施,不断地调整,因为中考没有结束,所以,具体效果最终怎样,现在也不能最终评价,毕竟,学校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这三年里,我根据学段不同,实施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
七年级——习惯养成型小组合作学习七年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也是小组合作学习最难的一个阶段,也是所有老师感觉到最难的一个时期。
我认为这个阶段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程序如下:1、选举组长小组合作学习下的班级管理,没有班委会的概念,只有小组长,所有的工作下放到组里,所以,组长就是一个小集体的班长,要求其不仅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而且要有比较高的威望,因此,选举组长非常重要。
我认为组长应该海选出,即由所有的学生共同推荐产生,再有班主任老师考查后确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一种民主意识。
2、配备组员:小组一般采取8人一组制,一般可以分为6—8个组,由于七年级主要是习惯的养成,所以组员的搭配是最需要老师费心的,首先要考虑组员的表现,性格特点,性别平衡,其次考虑成绩的搭配和学科的均衡,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下科学地分好组。
3、制定详细的班级规章制度,并制定与之对应的加扣分规则,使所有的班级规章都能直接量化。
4、成员分工。
小组合作管理最终要实现的是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全员管理,所以,成员分工是最复杂的一项工作。
我觉得原则就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由各组组长进行分配,具体八个人的分工如下: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体人员有序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副组长:协助组长进行组内管理工作,特别是当组长工作较多时,要承担部分组织工作。
记录员:记录本组各成员每天得扣分情况;汇报员: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作业组长:负责各学科作业的收交、发放、检查,并将小组作业完成情况汇报给各学科课代表。
科代表再将全班的作业、及完成情况报各科任教师。
卫生组长:负责安排监督本组的值日,小组内的个人卫生及小组的环境保持。
纪律组长:负责自己的交叉组一天的纪律情况,并进行量化;背默组长:负责自己的交叉组的背默落实情况,并进行量化;行为督促组长:负责自己的交叉组的行为习惯的考评,并进行量化;5、记录登记:为避免包庇问题,小组登记采取的是交叉记录,即1-2,2-3,3-4,4-1这样的原则,负责将自己管理的组的每项得分具体统计出来后,报班级一个人处汇总,从而每天放学之前,可以将每个组一天的得分打出来,便于进行评价。
6、总结反思这是七年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难的一项工作,许多班级都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效果总是达不到预期,那就是因为对小组管理的评价与反思力度不够。
刚开始实施小组合作管理的班级,必须要每天抽专门的时间来开班级会议,要求各个组的汇报员详细地汇报本组一天的表现,对表现好的组员,班主任老师提出批评并适当加分鼓励,对表现不好的组员要发动组员的力量进行批评教育,教育分为组员口头自我反省教育、组员相互批评教育、班主任老师个别的批评教育和晚上书面反省,一般书面反省主要是对照《弟子规》反思自己的错误,提出改进的措施。
所以,我们131班实施之初,我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许多措施,每天放学后都要利用半个小时左右进行认真总结,后来,学校不许留校,我又将时间改在早晨进行,比学校上早自习的时间提前半个小时来,所以,这个习惯我们班一直延续到现在,早上提前半个小时到校,以前是开会,现在是读书。
7、评价小组合作管理将工作量化后,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评价,那么所有的工作就推行不下去,所以,评价这个环节是保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评价能够到位,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落实的最核心因素,在131班,不管是7年级还是9年级,学生每天津津乐道的仍然是得分,学生非常在意的仍然是自己的组今天在班级的排名,原因只有一个,组内得分与他们每天,每周,每月,每期的利益直接挂钩。
因为我们的评价分为这四级:每天:得分最高的组,第二天可以加10分,得分最低的组搞第二天的卫生,得分倒数第二的搞第二天的公共区;每周:一周得分最高的组,下周可以直接加20分,并且可以第一选取的座位,得分第二的组可以直接加10分,并且可以第二个选取座位,以此类推,也就是说组的得分,直接影响他们的座位位置。
每月:每月根据得分高低评选出明星组和明星个人,明星组的成员可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明星个人则可以在评优和入团中享受优先权。
每期:得分最高的组,可以获得学校集体评优名额,并且在下学年的入团中获得优先票数等。
八年级:自觉互动型小组合作经过七年级的习惯养成后,八年级工作重点由行为习惯慢慢进入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个阶段,最核心的工作就是通过小组合作构建班级互助学习氛围,通过师徒结对,实现学习上的突破。
1、分组上的改变:经过一年的工作,组长基本上确定了,但是,可以考虑微调,但是,组员的配备上却要有七年级的老师配置,变成八年级的自主结对,方法为:确定组长后,将剩下的组员按成绩分为7层,6个组长在每层里聘一个成员,然后,再根据公平的原则自己进行微调,从而形成势力相当,但是,自由组合的新组。
即“老师聘组长,组长聘副组长,组长和副组长一起聘组员”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