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紫荆的栽培技术及应用

紫荆的栽培技术及应用

紫荆的栽培技术及应用
王彦玲陆帅董永辉
(河南黄淮学院农林科学系,河南省驻马店 463000)
摘要:紫荆性喜光照,为我国重要的园林树种,种植比较广泛。

本文对紫荆的形态、习性、繁殖、病虫害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便于紫荆更好的种植及应用于园林中。

关键词:紫荆栽培技术应用
紫荆,俗名满条红,豆科,紫荆属,落叶乔木或灌木,原产于中国,在河北、陕西、河南、甘肃、广东、云南、四川、湖北西部、辽宁南部等省都有分布。

生长管理比较粗放,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一、形态特征
紫荆单叶互生,全缘,叶脉掌状,有叶柄,托叶小,早落。

花于老干上簇生或成总状花序,先于叶或和叶同时开放;花萼阔钟状;花两侧对称,上面3片花瓣较小;子房有柄。

荚果扁平,狭长椭圆形,沿腹缝线处有狭翅;种子扁,数颗。

紫荆为落叶乔木,经栽培后常成灌木状。

叶互生,近圆形,顶端急尖,基部心形,两面无毛。

花先于叶开放,4—10朵簇生于老枝上;花玫瑰红色,小花梗纲柔。

荚果狭披针形,扁平,沿腹缝线有狭翅不开裂;种子2—8颗,扁圆形,近黑色。

二、生长习性
紫荆性喜欢光照,有一定的耐寒性。

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不耐淹。

萌蘖性强,耐修剪。

紫荆栽植一般在春季芽萌动前或秋季落叶后进行。

栽植需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处,穴内施腐熟堆肥作基肥。

新栽植株在春季要注意多浇水;成活后的管理可粗放些,一般在5~7月浇2~3次水即可,但忌水涝,雨季注意及时排水防涝。

紫荆不需精细修剪,可任其自然生长。

当株丛过密时,可从株丛中疏去部分老枝,疏剪要从基部下剪,以免再抽出一些细弱的新枝。

春季萌动前可适当进行修剪,剪除枯枝、部分老枝,但对2年生枝条尽量保留,夏季生长期间,可剪去根蘖及过细过密枝条,秋季最好施一次腐熟有机肥,或适当施氮、磷、钾复合肥料,冬季需将1年生或2年生的长枝适当短截(留枝长10厘米),去除病虫枝、过密枝。

苗期需及时剪除萌蘖和主干1.5米以下的分枝,第一年冬、春可出圃定植,定植后第二年可开花。

三、栽培种类
紫荆有两种。

一种是平常说的紫荆,花色紫红,形如蝴蝶,景色奇特,艳丽可爱,当叶子还没长出时,枝条上花已盛开,所以又称“满条红”。

另外一种叫洋紫荆,香港市花。

花朵硕大,颜色紫红,花瓣五出,中有白色脉状彩纹装点其间。

花期从十月开始,十一月中旬到次年一月最为繁盛,一眼望去,连树连枝,灿若云霞,直到二月才渐次凋谢。

它的叶子质地如皮革,呈圆形或阔心形,顶端裂开成两半,裂的深度几乎为叶长的三分之一,形如羊的蹄甲,故又称为羊蹄甲。

四、繁殖技术
紫荆树姿优美,既可用作庭院、公园绿地的美化,也可用来盆栽观赏。

紫荆性喜阳光,有一定的耐寒性,喜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涝。

紫荆的繁殖用播种、分株、扦插、压条等均可,但以播种为主。

1.播种繁殖 9月至10月收集成熟荚果,取出种子,埋于干沙中臵阴凉处越冬。

3月下旬到4月上旬播种,播前将种子低温层积处理80天左右,播种用条播或撒播,播前进行种子处理,这样才做到苗齐苗壮。

用60℃温水浸泡种子,水凉后继续泡3天至5天。

每天需要换凉水一次,种子吸水膨胀后,放在15℃环境中催芽,每天用温水淋浇1次至2次,待露白后播于苗床,2周可齐苗,出苗后适当间苗。

4 片真叶时可移植苗圃中,畦地以疏松肥沃的壤土为好。

为便于管理,栽植实行宽窄行,宽行6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30厘米至40厘米。

幼苗期不耐寒需用塑料拱棚保护越冬。

2.分株繁殖紫荆根部易产生根蘖,一般在春季植株发芽前进行。

分株时,从母株周围分取基部有根的萌蘖枝,另行栽植,培养2~3年即可供人观赏。

也可将全株掘出,分成每墩带有3~4个枝干的新植株。

这种分株,栽植后当年即能开花。

3.压条繁殖生长季节都可进行,以春季3月至4月较好。

空中压条法可选1年至2年生枝条,用利刀刻伤并环剥树皮1.5厘米左右,露出木质部,将生根粉液(按说明稀释)涂在刻伤部位上方3厘米左右,待干后用筒状塑料袋套在刻伤处,装满疏松园土,浇水后两头扎紧即可。

一月后检查,如土过干可补水保湿,生根后剪下另植。

灌丛型树可选外围较细软、1年至2年生枝条将基部刻伤,涂以生根粉液,急弯后埋入土中,上压砖石固定,顶梢可用棍支撑扶正。

一般第二年3月分割另植。

有些枝条当年不生根,可继续埋压,第二年可生根。

五、病虫害防治
紫荆又名满条红,其树姿优美,叶形秀丽,花朵别致,为常见的早春花木。

在栽培管理中有很多病虫害,常见的病害有角斑病、枯萎病、叶枯病;常见的虫害有大蓑蛾、褐边绿刺蛾、透翅蛾、蚜虫。

病害主要有:
1.紫荆角斑病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呈多角形,黄褐色,病斑扩展后,互相融合成大斑。

感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常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死脱落。

发病规律: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尾孢菌、粗尾孢菌两种。

一般在7至9月发生此病。

多从下部叶片先感病,逐渐向上蔓延扩展。

植株生长不良,多雨季节发病重,病原在病叶及残体上越冬。

防治方法:(1)秋季清除病落叶,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源。

(2)发病时可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至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至1000倍液,或80%代森锌锌500倍。

10天喷1次,连喷3至4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紫荆枯萎病
症状:叶片多从病枝顶端开始出现发黄、脱落,一般先从个别枝
条发病,后逐渐发展至整丛枯死。

剥开树皮,可见木质部有黄褐色纵条纹,其横断面可见到黄褐色轮纹状坏死斑。

发病规律:该病由地下伤口侵入植株根部,破坏植株的维管束组织,造成植株枯萎死亡。

此病由真菌中的镰刀菌侵染所致。

病菌可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存活时间较长。

主要通过土壤、地下害虫、灌溉水传播。

一般6至7月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1)加强养护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苗圃地注意轮作,避免连作,或在播种前条施70%五氯硝基苯粉剂3至5斤/亩。

及时剪除枯死的病枝、病株,集中烧毁,并用70%五氯硝基苯或3%硫酸亚铁消毒处理。

(3)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粉400倍,或用抗霉菌素120水剂100ppm药液灌根。

3.紫荆叶枯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初病斑红褐色圆形,多在叶片边缘,连片并扩展成不规则形大斑,至大半或整个叶片呈红褐色枯死。

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小点。

发病规律:为真菌病害,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

植株过密,易发此病。

一般6月开始发病。

防治方法:(1)秋季清除落地病叶,集中烧毁。

(2)展叶后用50%多菌灵800至1000倍,或50%甲基托布津500至1000倍喷雾,10至15天喷一次,连喷2至3次。

虫害主要有:
1.大蓑蛾
防治方法:(1)秋冬摘除树枝上越冬虫囊。

(2)6月下旬至7月,在幼虫孵化危害初期喷敌百虫800至1200倍。

(3)保护寄生蜂,寄生蝇等天敌。

2.褐边绿刺蛾
防治方法:(1)秋、冬结合浇封冻水、施在植株周围浅土层挖灭越冬茧。

(2)少量发生时及时剪除虫叶。

(3)幼虫发生早期,以敌敌畏、敌百虫、杀螟松、甲胺磷等杀虫剂1000倍喷杀。

3.透翅蛾
防治方法:(1)秋后彻底消除虫卵,消灭其中幼虫。

(2)6、7月份,经常检查,发现新枯萎枝梢,及时剪掉,消灭其中幼虫。

(3)在粗枝上危害时,可注入敌敌畏或乐果50倍液。

4. 蚜虫
防治方法:可喷40%乐果乳油1000倍喷杀。

六、园林应用
紫荆是常见的园林花木,满枝紫红艳丽,干直丛生,叶大花繁早春先花后叶,形似彩蝶,密密层层,满树嫣红,。

可与绿树配植,或栽植于公园、庭院、草坪、建筑物前,观赏效果极佳。

它对氯气有一定的抵抗性,滞尘能力强,是工厂、矿区绿化的好树种。

洋紫荆花期长,花香浓,树冠雅致花大而艳丽,叶形如牛、羊之蹄甲,极为奇特,是热带、亚热带观赏树种之佳品。

宜作行道树、庭荫风景树。

参考文献
(1)黄健锋.香港紫荆的繁殖. 栽培植物杂志,1997,04,19
(2)丁世民.怎样繁殖紫荆花? 中国花卉盆景,1994,04,20
(3)兑宝峰.加拿大红叶紫荆的栽培与繁殖. 中国花卉园艺,2007,16,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