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作业——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毛概作业——改革开放家乡变化

改革开放30年让福州这个昔日的纸褙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55.4倍;人均生产总值达29318元,是1978年的100倍。

除了经济成就,福州市在民生建设方面也卓有成效;同时,福州还是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

如今,站在历史的起点上,打造“适宜创业、适宜生活的宜居城市”,已成为这座城市新的选择。

“松绑放权”打开改革开放之门1984年春天,55位厂长经理齐聚福州,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联名致信福建省领导,掀开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当年,福州市连续颁发了22份文件,在全国率先从自主经营、内部分配、人事调配等10个方面给企业下放99条权限;随后又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

回顾过去,“松绑放权”成为福州改革开放30年的关键词:——为民营经济松绑,开启了民间“造富”传奇。

2007年末,福州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16亿元增加到2456.13亿元,实现了从“草根工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历史性跨越;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15万户,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56%。

——为引进外资松绑,奠定了福州开放格局。

1981年,全国电子行业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州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在福州创办,此后中华映管、冠捷电子、东南汽车等重大工业外资项目纷纷来落户。

到2007年,全市累计批准外资企业8753家,合同利用外资26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0亿美元;在福州投资或建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80家,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3.23亿美元增加到186.41亿美元。

——为行政审批松绑,使福州成为投资乐土。

1988年,福州率先创建对外商投资实行“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的办法,减少审批事项。

2007年11月,福州又率先在全省推行网上审批及效能监察制度,在网上构建了一个永不下班的行政服务中心,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生产关系的解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0年来,福州市GDP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长,2007年财政总收入达247.5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6.56亿元,比1978年增长60.1倍,年平均增长15.2%。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6.8:47.2:26调整为2007年的10.3:46.5:43.2,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纺织化纤服装、塑胶、冶金等重点产业集群。

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改革开放前,福州因为有用木板建房、纸糊墙壁的习俗,故又被称为“纸褙城”。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福州启动旧城改造,20多年间持续推动了550多片旧屋区改造,数十万群众告别木屋,喜迁新居。

截至2008年10月底,全市竣工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已达250万平方米,45%的福州市民住进政府建设的保障房。

这些年来,为了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福州市坚持把公共资源和工作力量向民生问题倾斜,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

2007年,福州市本级财政教育经费拨款达7.01亿元,全市农村免除学杂费补助经费1.04亿元,1583所学校46.7万名学生受惠。

从2008年春季开始,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亦被免除。

从2006年到2008年,福州市安排了1亿多元再就业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岗位的补贴、“4050”灵活就业人员和商贸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人员的补贴、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等。

全市社区、街道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90%的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

2008年,福州市361.64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04%,政府资助每位农民每年80元,合计近2.9亿元;福州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覆盖率分别达到77.2%和100%,市财政补助经费达1300万元。

据统计,2007年,福州市本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42.88亿元,占总支出的比例高达37.5%,使得群众的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福州新定位:适宜创业、适宜生活的宜居城市2005年,福州市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努力构建都市型经济、宜居型城区、和谐安康型社会和现代化中心城市形象体系。

目前,福州绿化覆盖率达3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2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在全国32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中排名第三。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始终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把灿古烁今的昙石山文化、群英荟萃的船政文化、人文氤氲的三坊七巷文化和名贵神奇的寿山石文化,作为城市四大精美的名片,构建福州蔚为壮观的文明风景。

为此,福州市投入13.6亿元启动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投入6亿元推进船政文化建设;投入6000万元用于昙石山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工程扩建;投入2000万元建设寿山矿山公园核心景区。

同时,福州还拥有社区文化活动场所433个,社区文化活动队伍617支,“激情广场”活动阵地30多个。

并连续3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表示,改革开放30年是福州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社会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

如今,福州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将致力于打造宜居城市,把福州建设成为福建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核心区。

厦门改革开放的十大巨变:1、投资强劲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550亿元以上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550亿元以上,其中,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投资的重点和方向是:延伸产业链,增强发展后劲:加快汽车工业城、华映工业园、太古飞机五期等项目的建设,全力推进工业集中区签约项目的落地投产。

开发重大片区,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五缘湾、观音山、黄厝等重大片区及集美、翔安新城区的建设,稳妥推进中华、厦港、百家村等片区旧城改造,稳步发展房地产。

建设对外通道,强化城市枢纽功能:继续加快建设海沧、嵩屿、招银等港口码头,推进福厦铁路、厦门至安溪高速公路等辐射通道的建设,力争龙厦铁路、厦深铁路开工建设。

完善城市交通骨干网,增强交通疏解能力:加快建设成功大道、公铁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岛外快速路(琼头-香山段)、环岛干道等项目,建成县黄路、集美大道、同安湾大桥等项目,完成疏港路、仙岳路西段改造。

2、工业快速发展将大量引进资金技术劳动三密集的工业项目随着翔安火炬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等产业载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将大量引进符合环保要求的资金、技术、劳动三密集的工业项目。

随着入驻项目的投产,我市将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柯达图文影像等项目的加快建设,华映工业园、厦华电子工业园、友达光电等项目的动工建设,我市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将进一步延伸,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强力推进工业快速发展。

3、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2006年,我市将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面向行业及中小企业的软件测试平台、模具中心、注塑中心、电镀中心、电子产品检测中心;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转移,建设面向行业和领域的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支持研发机构争取列入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体系。

同时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推进数字内容产业、半导体照明、基因工程试剂和疫苗等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化。

4、服务业快速增长重点发展旅游和物流两大产业旅游、物流这两大产业,在2006年将得到快速增长。

据介绍,今年我市将拓展以物流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

推进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开工建设杏林前场物流园区、厦门粮食批发市场、厦门花卉和种苗研发与物流中心;建成中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及农残检验检测系统;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和标准化体系。

提升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

加快园博园、国际会议中心、天竺山森林公园、万石植物园扩建等项目建设,启动珍珠湾和太阳湾周边方便市民及游客的滨海休闲漫步道建设;力争扩大对金旅游客源,办好第二届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

5、农民稳定增收突出抓好“金包银”工程建设继续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突出抓好“金包银”工程建设,认真制定分配方案和管理办法,要引导被征地农民集资入股建设通用厂房、外口公寓、商贸设施等物业经营项目,使失地农民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源;落实移民政策措施,重点推进许庄、大帽山、大麦畲村移民造福工程试点;探索在部分山区推行退耕还林,组织农民就地转业,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6、加强对台交流主动承接台湾新一波产业转移在加强对台交流合作方面,我市将突出“五缘六求”,加快对台交流合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两岸三通。

充分利用台交会等经贸平台,争取扩大台商投资区范围,承接台湾新一波产业转移,力争在石化、光电、软件和动漫产业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力引进台湾航运物流、金融保险、医疗教育和中介服务业等服务贸易,争取率先成为“两岸人民币与新台币计价结算试验区”;扩大厦金旅游品牌效应;简化台湾水果进口检验检疫和通关手续,落实水果冷库、批发市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继续加强与台湾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交流合作。

7、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在教育方面,一个较大的变化是均衡发展。

市发改委介绍说,我市将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同时,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紧缺专业技能型人才,整合扩建集美、海沧、同安、翔安4个区级职业学校,开工建设厦门职业教育中心校和华厦职业学院等项目。

在卫生方面,主要是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确保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正常运转,建成市疾控中心、紧急救援中心、卫生监督所和第一医院综合病房楼、中山医院外科病房楼、医高专等项目,扩建市妇幼保健院和仙岳医院;改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提高我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8、建设节约型社会开工建设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2006年,我市鼓励企业使用消耗少、效率高、少污染的工艺、设备、能源和原材料,促进清洁生产;推动高污染、高物耗企业进行治理和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对工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鼓励企事业单位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引进清洁能源,开工建设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推进综合加气站项目的前期工作,开展出租车双燃料改造试点,加强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工作。

9、注重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完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及其开发利用我市还将加强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完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及其开发利用;建设岛外流域综合治理、森林防火便道、动物无害化处理场、筼筜湖第二排涝泵站、湖边水库排洪工程,加强病险海堤和水库的加固,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完善城市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编制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