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种
5.3.1分类系统
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根据经营目标不同,分为五个林种、二十三个亚林种,分类系统见表5。
表5林种分类系统表
森林类别林种亚林种
一、生态公益林(地)(一)防护林 1.水源涵养林
2.水土保持林
3.防风固沙林
4.农田防护林
5.护岸林
6.护路林
7.其它防护林
(二)特种用途林 1.国防林
2.实验林
3.母树林
4.环境保护林
5.风景林
6.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7.自然保护区林
二、商品林(地)(三)用材林 1.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
2.速生丰产用材林
3.一般用材林
(四)薪炭林 1.薪炭林
(五)经济林 1.果树林
2.食用原料林
3.林化工业原料林
4.药用林
5.其他经济林
主要树种
林种结构及分布
据1984年调查,全县有林地 (不含大桂山林场) 为302.66万亩,其林种结构为:用材林
224.81万亩,占74.28%;防护林46.26万亩,占15.28%;薪炭林1.05万亩,占0.35%;特
用林0.06万亩,占0.02%;经济林24.45万亩,占8.08%;竹林6.03万亩,占1.99%。
森林
各龄组林分结构为:幼龄林面积占24.85%,蓄积占2.41%;中龄林面积占58.52%,蓄积占
70.55%;近熟林面积占13.62%,蓄积占20.73%;成熟林面积占2.99%,蓄积占6.26%;
过熟林面积0 .02%,蓄积占0.05%。
在林分面积中,马尾松占61.28%,杉木占11.96%,
阔叶林占26.76%;针叶与阔叶林的面积比例是73.24︰26.76。
1992年调查,全县各林种面
积共365.05万亩。
其中:用材林247.44万亩,占67.78%;防护林71.55万亩,占19.6%;薪
炭林2.51万亩,占0.69%;特用林0.10万亩,占0.03%;经济林27.94万亩,占7.65%;竹
林15.51万亩,占4.25%。
从林种和树种结构看。
用材林多,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少;幼、
中龄林多,成熟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
其结构不合理,有待调整。
林种分布大致为:北部桂岭盆地。
用材林面积占全县用材林总面积的
4.14%,经济林占
3.40%,防护林占3.39%。
东北部山地。
用材林面积占全县用材林总面积的33.83%,经济林占
36.75%,防护林占
71.77%,特用林占100%。
西部八步盆地。
用材林占全县用材林总面积的5.39%,经济林占15.84%,防护林占0.24%。
中部山地。
用材林占全县用材林总面积的45.74%,经济林占41.25%,防护林占24.60%,
薪炭林占100%。
东南部信都盆地。
用材林占全县用材林总面积的10.89%,经济林占2.76%。
主要树种
马尾松是县内蓄积量最大的树种。
遍布全县各地,活立木蓄积超过100万立方米的有
步头、南乡、大宁3个镇,其中步头镇超过150万立方米。
据1984年调查,马尾松不含疏林地
面积为166.8万亩,蓄积量844.6万立方米。
若含疏林地和散生木,蓄积为893.3万立方米,
占活立木蓄积总量的65.8%;在用材林蓄积量中,马尾松为844.4万立方米,占用材林蓄积
量的76.9%。
解放后,由于坚持人工造林和实行大面积飞机播种造林,马尾松活立木蓄积量
不断增长,解放前155万立方米,1956年188.8万立方米,1972年230万立方米,1984年上升
到893.3万立方米,若含大桂山林场,1984年蓄积量达到911.4万立方米。
1992年马尾松活立
木蓄积量为549.76万立方米。
杉木是县内传统优势树种。
历史上素来作为商品材销往穗、港,尤以大宁公保的大
横枝杉木因干粗质优而颇负盛名,县内有适合杉木生长的气候、土壤条件,1973年被自治区
列为杉木商品材基地县。
杉木主要分布在黄洞、姑婆山、大平、步头、大宁、南乡、桂岭、
公会、贺城、鹅塘等乡镇。
集中连片万亩以上的杉木基地有公会的清水村林场、步头镇林场
和桂岭镇草寺林场。
1984年调查,全县杉木蓄积量为94.9万立方米,比解放前减少24.51%,
主要原因是超计划砍伐和砍大留小、砍壮留弱的不科学砍伐以及一段时间内重砍轻造所致。
从解放之始至1960年,是杉木下降阶段,比解放前下降41.8%;1961年以后逐步走向恢复,
但因超计划砍伐等问题未彻底解决,恢复速度不快。
1992年活立木蓄积量上升到147.11万立
方米。
油茶贺县历史上盛产油茶。
民国29年(1940)出版的《广西统计季报》第13期记载:
广西茶子产量多为贺县、荔浦。
民国时期《广西年鉴》第三回记:贺县、信都两县产茶油最
高年份为民国26年,达38952市担。
解放后油茶籽产量最高年份1977年为5723吨,折油
114.46万公斤,最低1969年,只产油茶籽525吨,折油10.5万公斤。
茶油年产量不及解放前,
其主要原因是很长一段时间搞单一粮食生产和“一大二公”,取消了个体经营茶林,致油茶
发展受到压抑;且集体经营茶林粗放,甚至连解放前年年“铲茶山”和“打寄生”的简单抚
林也给丢了。
在粗放经营下,油茶产量大小年之分明显。
1977年平均亩产茶果183.5公斤,
折油36.7公斤; 1976年平均亩产茶果25.5公斤,折油只有5.1公斤。
与全国最高亩产茶油50
公斤相比,差距很大。
油茶种植,遍及全县各乡镇,其分布多在县的东北至县的西南一带,
和森林的分布情况大体一致。
大桂山以北山地的油茶林占全县的油茶林总面积的80%以上。
据1984年调查,全县油茶种植面积为228679亩。
其中大宁50754亩,公会36591亩,莲塘
27772亩,桂岭19301亩,贺城16074亩,鹅塘14289亩,步头13624亩,沙田12932亩,黄洞
10354亩,除此,大平、南乡、黄田、开山、仁义、里松种植面积亦在千亩以上。
常年栽培
的是中果油茶霜降籽品种类型群,分桃、球、柑、桐、桅5形17类。
以球型果居多,占70.6
%;从颜色分以黄果类居多,占52.4%。
产果以红桃形为高,最高年株产3.5公斤。
油茶质
量以公会忠坪油茶场种植的油茶最好,为广西油质较好的品种之一。
1974年,贺县被列为自
治区油茶基地县。
1994年全县油茶籽产量4049吨。
油桐在贺县历史上曾有大量种植。
据民国《广西年鉴》第三回记:贺县桐油最高年
产为民国26年(1937) ,产桐油52609市担。
解放后,桐油销路不佳,种植和产量逐年减少。
1952年产桐籽1265吨, 1957年1000吨, 1978年209吨,1980年163吨,1985年66吨,1989年
45.8吨。
1984年调查,全县油桐种植面积仅有1784亩。
主要分布在桂岭、步头、开山、信都、
南乡、莲塘、大宁等乡镇。
其中桂岭镇种植最多,有603亩。
1994年油桐籽产量上升到1050
吨。
竹贺县竹类品种多,民国23年(1933)版《贺县志》记载,有各类自具特点、名称不一
的竹近20种。
据1984年调查,全县有竹林面积60288亩。
其中鹅塘镇22520亩,大平乡10577
亩;除此,水口、贺城、步头、开山、仁义、黄洞竹林面积均在千亩以上。
品种以毛竹、楠
竹、厘竹、篙竹为主。
厘竹为县内名竹,其特点是实心、坚硬,年产4000吨左右,远销西欧
市场。
1952年,国家收购毛竹、篙竹4.25万根,此后收购量逐年上升,1955年32.78万根,
1960年52.64万根;之后有下降,1965年22.95万根,1970年20.63万根,1978年21.50万根。
1980年大幅度上升,当年国家收购毛竹49万根,篙竹75万根。
1989年出口毛竹16万根,篙竹
183万根。
1994年毛竹采伐192.54万根,篙竹采伐量210.14万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