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武术电影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差异

论武术电影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差异

2008年第1期总第2 6卷(总第9 6期) 毕节学院学报JOURNAL OF BIJIE UNIVERSITY NO. 1, 2008Vo.l 26GeneralNo. 96收稿日期:2007-10-12作者简介:邢星(1982—),女,贵州毕节人,成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武术教学理论与训练。

论武术电影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差异邢星(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武术与电影的结合为武术的推广开辟了新的空间,他们之间始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通过对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武术电影武打设计的对比,分析了现今的武术电影对中国传统武术扭曲的各方面原因,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武术;电影;负面影响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 (2008) 01-0120-05一、前言:GONGFU,即华语中“功夫”一词的译音,又称传统武术或国术。

对于外界,武术展现通常分为竞技和表演,尤其武术套路部分主要作为表演出现,这与电影似乎不谋而合,从此电影历史出现了一个新领域———武术电影。

如果说,电影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媒介,相应地,武术也为电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和不同以往的武术形式。

两者相辅相成。

从80年代《少林寺》的上映把武术电影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峰,世界各地对武术的认识全面提升。

但武术电影发展到现在,剧中的武打设计大量地被电脑特技所取代,在追求视觉效果同时,却忽略了武术的实质。

本文从武术与电影的相互作用出发,通过对不同时期武打设计的对比,探讨现今武术电影对推进武术所存在的问题,为以后以媒体传播武术提供一些参考的依据和思路。

二、武术与电影的关系武术与电影结合的原因(1)武术的文化背景武术的发展从奴隶制就开始了,可谓历史悠久。

它不但是一种搏击术,而且还是一种哲学文化形态。

它溶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学、《易经》、五行学说。

这些思想创造改变了武术,随着武术的每招每式通过电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展现了武术本质的同时,也展现了神秘悠久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武术沿着这种传统的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和谐及其与社会统一的道路,提倡修身养性,谦虚礼让,刚直不阿,除强扶弱。

这些独特的思想,使武术的发展和研究充满数的可能性,作为媒介的电影加强了其表现空间。

(2)武术的美学体现武术是一种艺术。

它把古典美学中的“道”、“气”、“象”、“意”、“味”、“妙”、“神”、“形”、“韵”、“趣”融入武术表现形式中,成为中国武术审美特征的范畴,给电影带来特有的意境和节奏。

武术源于民间,它的历史也和各种各样的演义和传说相关联,使其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

这·120·魅力以电影表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对艺术的诠释。

武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仿生拟态,这是参考综合各种动物的动作、意识以及自然生态学所形成,不仅实用还增加了武术的观赏性。

电影自然通过这种环节,以不同风格的武术打斗,让影片更具美感。

( 3)武术在电影中的经济地位武术本身是十分华丽的,即使没有很多特技,也能将影片的力度体现出来。

[1]投入同样的资金来渲染效果,武术电影比单纯的动作片更有效果。

武术明星独具的特质减少了特技和替身的运用,使影片更具真实性。

武术拥有众多爱好者,武术与电影结合成为武术产业发展的一个渠道,拓宽了电影市场,武术明显也成为电影票房的一个保证。

电影对武术发展的影响(1)电影为武术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媒体是推广新事物最有效的手段。

从30年代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80年代初风摩全国的《少林寺》, 90年代的《黄飞鸿系列》,和新世纪得大奖的《卧虎藏龙》。

这类与武术结合的电影影响颇大。

世界各地人民通过电影认识中国武术并爱上了中国功夫。

《少林寺》上映后,引发全国尚武的风气,一时间大批武校在民间兴起,不少武术运动员也在电影中担任角色,电影给武术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诱人的空间。

(2)电影为武术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效果武术中融入了美学的理念,电影从不同的角度把武术之美展现出来。

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使武打动作更清晰。

电影中如梦如画的布景更加衬托武术的美感,使人们对武术产生一种神秘而美好的向往。

剧中的武侠人物的穿着多以鲜艳色调为主,轻盈飘逸的感觉往往使武术电影生气十足。

三、各时期武术电影武打设计的对比武术是一门艺术。

它的动静、刚柔、闪展、开合、轻重等,各种矛盾其高度和极限的“对立”动作给人以深刻的矛盾美感。

它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使武术具有造型美的特点。

而这一切必须通过身体的运动变化来实现。

所以在武术电影中,武打的设计是影片的核心髓,也是该影片成败的关键。

从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武打设计呈现了不同的侧重点。

1、80年代———以真打实斗为主80年代初,《少林寺》集聚了全国武术冠军。

李连杰的刀、枪、棍,于海的螳螂拳,陈惠的长剑等在影片中体现出来。

李连杰的枪由步行突然拔地腾空的弓步扎枪,而后落地接枪旋风脚接坐盘一系列动作形成枪扎一条线。

练刀时,持刀离地,腾空飞脚,紧接着旋风脚落地,劈叉扎刀。

动作勇猛刚劲。

在小虎偷看武僧习武这场戏中,设计了集体练少林棍法到各类兵刃和徒手对打的演练,是一场少林功夫的展现,显示少林武艺的浩繁。

在宗师傅对觉远的教武过程中,由个人盘招进而和悟空做伴操练对打、对拆实战技能,体现出少林习武的层次和步骤。

在觉远护送李世民这场戏中,觉远运用背穿枪的绝妙招姿,抛枪戳杀逃跑的王将。

这场打斗主要以少林棍、梢子棍、三节棍,迎战持有各种兵刃的王部兵将,展现群战中运用各种有效棍法。

也掺进悟空的猴棍和色空的醉棍,填充各具特色的武艺风趣。

《少林寺》的打斗,都是经过编排组合,形成演练技巧,并不和临阵打杀的实战技术完全相同,但区别于武术中的对练套路,它源于技击,在表演手法上又高于技击。

《少林寺》在武打设计中,每一步都以打斗是否逼真入理为基准。

2、90年代———强调表演性、娱乐性的杂耍式功夫突出的代表作就是《黄飞鸿》系列。

其本身并没有什么高深的艺术造诣,曲折的剧情,也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只是把武术美学表现得更加完美化。

《黄飞鸿》系列从“地面打斗”走向了“空中打斗”。

上窜下跳增强了武打设计的立体感,如在《黄飞鸿狮王争霸》中梯子上的打斗,黄飞鸿轻轻跳起来用金鸡独立式落在梯子上。

黄飞鸿与九宫真人坛上坛下的打斗集硬朗的动作与富有创意的设计相结合,充分展示李连杰和熊欣欣的真实本领。

影片末尾将打斗推向极致。

李连杰和甄子丹首聚一·121·,将中华功夫之美妙展现得淋漓尽致。

开始时,两人比棍术,上下,左右,前后,腾空落地。

纳兰元沭来势凶猛,招招致命,黄飞鸿潇洒飘逸,势势精准,这在影片中不但体现武功也体现意境。

最后纳兰元沭使出流云飞袖式的布棍,柔如流水,坚如铁石,缠身绕打,极具动感与美感;黄飞鸿以巧躲闪,以智取胜。

这些武打设计使人们感受到了武术十二形的起如猿,落如鹊,还有轻重缓急之分。

再次,借用随手可拿的物品当成武器成为剧中一个看点。

如李连杰手持很长的竹竿与赵文卓打斗的场面,是把枪术中的拦、拿、扎在长竹竿上应用出来,突出武术器械取材的灵活性。

这一时期,武术电影强化了武术的表演性和娱乐性。

3、二十一世纪初———电脑特技无主流的华丽场面2001年73届奥斯卡奖评奖中,《卧虎藏龙》得到10个奖项提名,再一次使中国武术电影亮相全球影坛。

《卧虎藏龙》为中国武术电影的武打设计传递了新的信息———特技与舞蹈化结合。

影片整体气氛显得质朴而悠远,如梦如幻。

影片中改变了一出招就有猛烈火花的“奇功招术”,常以实枪实剑,短兵相见的武术打法。

片中使用大量传统吊钢丝及现代电脑科技电影后期制作手法,营造华丽飘逸、令人眩目的轻工效果。

周润发与章子怡穿梭在竹林中对打的戏,设计两人在细细的枝头上对剑,两人施展轻功,飞跃于竹林上下,而且在飞跃时完全没有运劲跳跃的紧张感,都是张开手,象鸟一样轻轻飞起来。

最后决战于竹林树梢上,而在对剑时的动作则像击剑动作。

两大高手脚下踩着富有弹性的竹子,将竹子化为一道弧线,配以绿色作为背景,画面相当美丽,可称为优美的“舞蹈般打斗”。

最近一部武侠片《七剑》提出将“真功夫”示人,扬弃了程小东式飘逸灵动的写意风格,或许是对吊钢丝飞来飞去违反地球引力的一种“反动”。

洪拳宗师刘价良的硬马硬桥,董玮和熊欣欣在近身搏击和飞身腾越上作了强调,增加了打斗的真实感和紧张度。

而电影是以展示剑文化为主体。

黎明教杨采尼用剑一戏中,杨的剑是用劈、砍、刺力量型动作,甚至借用执棍方法执剑。

陆毅拿着剑以抡棍的方式攻击对手。

辛龙子的竞星剑似两把匕首,均与以往“舞动”为主的执剑方式大相径庭。

此外在武打设计中还在道具上下功夫。

利用尘土飞扬,大炮轰击制造场面效果。

而且镜头切换很快,看不清剑的运动轨迹。

在对刺时,都是一方左右进攻劈砍,一方后退左右架挡。

四、现代武术电影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负面影响1、特技效果对实际武术的误解近期的武术电影着重于特技场面,如飞檐走壁下的刀光剑影,踏水而过的飞跃轻功,每一次的拍摄效果都超过前部影片。

这些都被设定为武术电影中必要存在的场面,而这些已成为注重效果而忽视武术真实性的一个盲点,这导致影视剧的武术形象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

他给人造成了误解,认为武术应当如此,最起码也应该和这些差不多,实际上差别甚远。

就象《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之类的,美丽绚烂的画面像仙境,飞来飞去的打斗犹如神话。

所以,一些外国武术爱好者在学中国武术时刚练一下就觉得失望,他们所看到的中国武术是华丽多采的,可以上天,亦可入地,非要学轻功,九阴真经和降龙十八掌,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解。

武术本质有三点,强身、防身和修身养性。

而影视武术通过夸张的手法,仅突出防身,攻击的一面。

而导演为了利益,大势利用媒体宣传,眩目的特技和精美的画面成为影片最大的卖点,这是武术本身的“伪化”,神化了武术的特异功能和妖术鬼技,动则腾飞万丈,入地千尺,或者弄个名称都吓人的“化骨绵掌”之类。

表面上增强了愉悦性,其实是饮鸠止渴,到头来南辕北辙。

待观众对特技效果产生视觉疲惫时,也是对武术的一点技能本身怀疑,厌倦。

武术电影在让世界了解中国功夫时,也加深了对中国功夫的误解,极大歪曲了中国传统武术,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2、动作设计舞蹈化,特技使用频繁化《卧虎藏龙》的武打设计已不像《黄飞鸿》有武术动作的真实感,行云流水不夸张,飘洒而不张扬,张弛有度,反而是过于夸张,追求效果,武术动作舞蹈化,有点哗众取宠了。

如果说《卧虎藏龙》曾经是舞蹈般的打斗,那么现在已退化成《英雄》,《十面埋伏》之类的全盘舞蹈化,已完全丧·122·力度,打斗变成爱抚,棒喝变成呻吟。

武术最大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技击,《十面埋伏》中的那些伴舞的演员,折臂90度,提着一把大刀跳盾牌舞实在违背这一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