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报告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报告

凉州区2013年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分析(2013年6月)2013年,全区种植结构调整以节水高效为中心,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全面落实“两个全覆盖,一个零种植”(区域化种植全覆盖、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全覆盖,井水灌区小麦零种植),通过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强化服务等配套措施,全区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强,节水增收作用进一步凸显。

据统计,全区上半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3.76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41万亩,其中:小麦9.6万亩,较2010年减少28.9万亩,减幅达75%,井水灌区乡镇小麦“零种植”全面落实。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9.35万亩,较2010年增加8.35万亩,新增饲用型甜高粱2.01万亩。

粮食作物夏秋比由2010年的40:60调整为14:86。

全区2010-2013年累计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317万亩,其中:2013年推广116.5万亩,占任务97万亩的120%,有效破解了结构性用水矛盾突出的问题,农业用水占比由2010年的82%调整到目前的75%,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0-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对比表2010-2013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减,经济作物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一、结构调整的特点(一)粮食面积夏减秋增1、夏粮面积逐步下降,秋粮面积明显增加2013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41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2.6%,较2010年下降5.8个百分点。

夏粮14.4万亩,较2010年减少32万亩,减幅达69%;秋粮面积90.01万亩,较2010年增加24.03万亩,增长36.4%。

2010-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对比表单位:万亩夏粮作物中,小麦9.6万亩,较2010年减少28.9万亩,降幅达75%,井水灌区乡镇小麦“零种植”全面落实。

大麦1.5万亩,较2010年减少5.3万亩,降幅78%,夏粮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3.8%,较2010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

秋粮作物中,玉米68.2万亩,较2010年增加12.1万亩,增长21.6%,占粮食总播面积的65.3%,其中玉米制种20.05亩,较2010年减少3.15万亩,减幅13.5%;马铃薯15.2万亩,较2010年增加6.1万亩,增长67%;豆类4.6万亩,较2010年增加3.82万亩,增长489.7%。

秋粮占粮食总播面积的86.2%,较2010年增长了27.5个百分点。

2、粮食单产逐年提高,粮食总产稳定发展2010-2013年粮食单产对比表单位:公斤备注:2013年为预计。

通过集成组装成熟生产技术模式,整合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旱作农业、高效农田节水等项目,有效组合优良品种推广、机械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节本增效关键技术,开展跟踪服务和指导,粮食单产逐年提高,预计2013年粮食平均亩产可达628.9公斤,较2010年增长12.7%。

2012年,武南、河东2个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041.3公斤,继2008年万亩连片示范区创全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后又一次创新纪录,成为粮食总产增加的主要支撑因素。

2010-2013年粮食总产量对比表单位:万吨备注:2013年为预计。

预计全区2013年粮食总产可达65.66万吨,多年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经济作物种植扩面增量2010-2013年经济作物面积对比表单位:万亩2013年,全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9.35万亩,较2010年增加8.35万亩,增长26.9%,特别是中药材、食葵、瓜菜等作物面积分别较2010年增长632%、204%、9.8%。

总体来看,经济作物面积呈现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

(三)日光温室建设稳步推进。

以日光温室万亩区域化生产基地、蔬菜标准园建设为重点,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提升装备水平,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推广集约化种苗,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益。

截止2012年底,全区累计建成日光温室10.9万亩,温室瓜菜总产量达63.8万吨,总产值达19.14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18.5%、22.2%、53.1%。

据调查,2012-2013年度日光温室秋冬茬平均亩产4099公斤,亩均产值12118元,亩均成本4233元,亩均纯收入7885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13.1%、1.5%、3.65%、0.44%。

番茄、辣椒、西瓜三种主栽作物面积占到总面积的60%以上,“一村一品”的规模优势逐步凸现。

至今年6月底,全区日光温室建设已落实地块面积6157亩,已开工建设2415亩,已完成墙体1874亩,落实30亩以上日光温室示范点12个。

2010-2012年日光温室面积产量对比表(四)农作物制种规范发展。

健全完善“政府引导、部门监管、协会协调、企业自律”的“四位一体”制种基地管理模式,加大种子市场监管检查力度,全区以玉米为主的农作物制种秩序进一步规范。

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全区制种企业由2010年的34家淘汰退市19家,目前符合玉米制种资格企业16家,敦煌、德农等5家企业拥有自主品种。

2013年,全区落实以玉米为主的农作物制种面积28万亩,较2010年增长9.37%,其中:玉米制种20.05万亩,较2010年下降8.86%,瓜菜及其它制种7.95万亩,较2010年增长120.8%,制种产业逐步由以玉米为主向玉米、瓜菜制种并重方向发展。

2010-2013年农作物制种面积统计表单位:万亩(五)高效节水特色产业发展加快。

今年,全区瓜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达56.6万亩,同比增长17.9%,其中:中药材、马铃薯、食葵种植面积同比分别增长57%、21.6%、10.8%,新增饲用型甜高粱2.01万亩,为发展饲料饲草业,建立草食畜牧业饲料基地拓宽了新途径。

全区完成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面积12.1万亩,基本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

完成旱作农业33.49万亩,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面积116.49万亩,分别较2010年增长112.2%和227.7%,区域化种植和全膜垄作沟灌全覆盖目标基本实现,为高效节水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农业规模化经营步伐加快。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截止目前,全区累计流转土地34万亩,其中2013年流转15.9万亩,涉及农户3.26万户,签订合同面积11.4万亩,合同签订率达到72%。

建立土地流转示范点76个,面积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示范点10个,高效经济作物示范点51个。

适度规模经营面积9.6万亩,经营主体323个,其中50-100亩的116个,100-500亩的158个,500-1000亩的36个,1000亩以上的13个。

二、主要措施(一)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

区上建立起了区级领导包抓、相关部门主抓、乡镇全面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制定下发了《2013年农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2013年设施农业建设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全力推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坚持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指导各乡镇依据灌区水资源特点,按照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和调大、调优、调出特色和效益的思路,大幅度压减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大规模发展高效节水富民产业,推动全区农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特色化种植、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二)日光温室建设全力推进。

坚持增量扩面与提质增效并举,以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日光温室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

一是严格按标准建棚。

严把选址关、设计关、修建关、材料关、扣棚关等各个环节,确保建棚质量;积极推行旧棚改造,统一美化,提高生产性能和形象。

二是加强日光温室高端专用品种的引进推广。

扶持清水百利、金帆科技等种苗公司加大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做好售后服务,提高优质种苗繁育能力和供应能力。

三是加大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力度。

以羊下坝五沟、中坝花寨、高坝蜻蜓、清源清泉、高坝蔡家5个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园区为重点,示范推广水肥精准化管理、工厂化育苗、生物防控、信息智能化监管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养殖+沼气(肥)+蔬菜”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提高日光温室生产科技含量,全面提升整体水平和档次。

四是用品牌提升产业水平。

引导支持运销企业组建全区蔬菜产销合作社,形成稳定的“公司+基地+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着力培育日光温室蔬菜知名品牌,整合注册商标和认证绿色食品资源,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提高温室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农作物制种管理不断规范。

按照“规范发展玉米制种,大力发展瓜菜高效制种”的思路,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引导、部门监管、协会协调、企业自律”的“四位一体”制种基地管理模式,探索制种基地招投标制度。

提高玉米制种企业准入门槛,加强市场监管,扎实开展了企业、制种基地村信誉度评定工作,推行种子生产经营“黑名单”管理制度,加强标准化制种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对制种企业和种子产销合同的监管力度,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行为,提高农民制种收入。

按照育繁推一体化建设要求,重点扶持敦煌种业、德农种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广“吉祥一号”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以品牌兴种业,不断提升种业整体效益,促进种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高效节水农业全面推广。

一是大力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

依托全省旱作农业和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项目,全面推行区域化种植,大力推广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

二是积极发展高效节水作物种植。

推行井水灌区小麦“零种植”、河水灌区依据水情压缩小麦面积的指导性调控举措。

大力压缩大田平作玉米面积,大幅度压减高耗水、低效益大田作物,大力发展瓜菜、马铃薯、中药材等高效节水作物。

三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鼓励龙头企业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管与服务,促进万寿菊、甜叶菊、中药材等特色种植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全区订单农业面积达28万亩,占农作物春播面积的19.5%。

(五)技术指导服务不断强化。

一是健全完善了“领导+首席专家+合作组织+专业技术服务小组+农户”的“五位一体”服务模式,按照农民需求,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方式,对农户开展“菜单式”培训与指导,做到科技服务到田,科技知识到户,技术要领到人。

二是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引进、试验、示范,狠抓小麦、玉米高产万亩连片示范区创建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为提升新技术、新品种应用水平,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技支撑。

三是组织技术骨干深入乡镇、村组,根据不同农时、不同作物,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重点对结构调整、大田节水、日光温室等实用技术进行培训指导,着力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