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

❖ 第二,列出了初、高中的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分 年级要求。
❖ 第三,确定了初、高中的基本课文篇目。
1988年11月,《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 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 第一次将小学和初中课程统一设计。同年,颁发了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语文教学 大纲(初审稿)》。
❖ 着眼于素质教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强调读写听说能力的全面提高;强调语文能力的训 练,强调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应用能 力。
(1)1-9年级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B、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很强 的实践性,重在把握学习母语的方式,还有根据汉语汉字的 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结构、含义、用法作整体把握的 能力。
❖ C、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过去 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提出来的,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走向知识,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但 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排斥接受学习,二者应结合使用,优 势互补。
❖ 注重了读写听说能力的全面提高和良好语文行为习 惯的早期培养,教学内了某些新意,有较高的质量。
第四阶段:发展和深化改革时期 (1990年至今)
❖ 1992年6月,便正式出版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本和《初级中学语 文教学大纲(试用)》本。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组成
❖ “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附 录。
(一)前言
❖ 1、课程性质与地位 ❖ 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地位:语文课程是学生知、情、意、能健全和谐发展的重要
基础,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高中语文课程 应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 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 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 第四,就教学内容而言,要求要“具备比较完备的语文知 识”,规定要建立由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言文 递升到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读写教学体系。
1986年修订
❖ 第一,充实了教学目的。增加了以下内容:培养健 康高尚的审美观,培养初步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培养听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1)1-9年级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D、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针 对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份 之间割裂封闭的状况提出来的,所谓开放而有活力, 就是强调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 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拓宽学语文、用 语文的天地。
(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 学大纲(供试验用)》
❖ 2000年3月,教育部对1992年试用本作了修订,颁 布了试用修订版教学大纲。
❖ 2002年4月在2000年大纲的基础上颁布了《九年义 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级中学语 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
❖ 重点:语文课程标准 ❖ 难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建国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
❖ 第一阶段:探求时期(1949—1958上) ❖ 第一、注意到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质 ❖ 第二、注意了思想性 ❖ 第三、注意了知识性 ❖ 第四、注意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 第五、注意了教法 ❖ 第六、注意了课外阅读
第二阶段:确立时期(1958年下—1966年)
❖ 1958年以后,教育战线受到大跃进影响。语文被认为是“反 映社会现实,进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有力工具”,语文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用总路线精神教育学生”,“兴无灭 资”,由于思想教育强调过分,语文训练并未得到重视,因 此语文教学质量大幅度滑坡。
❖ 1963年5月,教育部公布施行建国以来第一个《全日 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了以“教 学为主”的原则,强调“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 事各项工作的基本工具”。把语文学科的地位和性 质,通过教育文件的形式,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2、课程的基本理念
❖ (1)1-9年级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A、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
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 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 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素养的提法涵盖了 以上种种内容,较之过去语文能力的提法更具有包容性,更 能体现新课程新在以学生的知、情、意、能健全和谐发展为 本的精神。
❖ A、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 的育人功能。
❖ 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 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 识自我、规划人生,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 作的需要。
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
❖ 一、语文课程标准
❖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学计划,用纲要的 形式来规范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 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语文课程 的基础。
❖ 1999年开始研制,2001年9月正式走入三十八个国家级实验 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稍后相继出台的 《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它体现了新时期国家对语文教学 的指导思想和规格要求。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法规性,因此, 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等都必须遵循新课程 标准的规定。
第三阶段:改革时期(1978年— 1990年)
❖ 1978年、1986年、1990年。 ❖ 1978年大纲 : ❖ 第一,语文科的性质:由“基本工具”改为“基础工具”
❖ 第二,语文科的思想性和工具性的关系:不再提“文道结 合”,而提出语文课的读写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辅相成
❖ 第三,就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而言,强调培养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