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第七章课件
一、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争取和平民 主和进行自卫战争的?
(一)力争和平民主的实现 抗战胜利后,从国内外局势和各派实 力对比等相关因素看,当时中国有促成 和平、民主的因素。
● 从战后的国际形势看: 战后,影响中国政 局发展的主要国际因 素是美国和苏联的 Nhomakorabea 华政策。
⊙美国政府对华
政策的长期和基本的 目标是:推动中国建 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 府;短期目标是:避 免共产党完全控制中 国。
《双十协定》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 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 共双方的见解。它有利于和平民主。
●保证了毛 泽东的安全。 10
月11日,毛泽东在
张治中的陪同下飞 回延安。周恩来、 王若飞仍留重庆与 国民党继续商谈尚
未取得协定的问题。
●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945年10月12日刘邓大军取得上党大捷
在上党战役胜利 的同时,毛泽东一再 强调用和平方式解决 两党的争端。并从 “向北发展,向南防 御”的战略方针出发, 主动让出了南方的八 块根据地,表示了对 谈判的诚意,赢得了 民心。
● 10月10日,国共双方共同签署了《政
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全面进攻,改为对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 点进攻。
●1947年3月 17日国民党进攻 延安。 党中央 主动撤离延安。 西北野战军以 “蘑菇战术”取 得了一系列战役 胜利,粉碎了国 民党对陕北的重 点进攻
● 1947 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了约
45万人,进犯我山东解放区。华东野战 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取得孟良崮 战役的重大胜利,击毙国民党整编74师 师长张灵甫。
前往中国调停国共
关系。
⊙苏联政府对华政策的长期目标是:
帮助共产党发展并最终夺取政权;短期 目标是:拉住蒋介石政府,不让它成为 美国对付苏联的工具。为此,8月14日 苏联政府与国民党签订了《中苏友好同 盟条约》
● 战后的国内局势:抗战胜利时,影
响中国走向和平民主的最大障碍是蒋介 石政府的独裁政策。但是他要发动全面 内战还有许多困难。 ⊙国际国内舆论均反对内战; ⊙蒋介石的军队都在西南、西北地区, 运送这些部队到内战前线也需要时间。 ⊙人民革命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从战略上看,是非常合理和 高明的。主力插入大别山,调动了敌 人主力回援,这样,就减轻了内线的 压力,不仅策应了内线作战。而且造 成了内线反攻的时机,结果内外牵制, 调动敌人两头相顾,在运动中歼灭。
● 各地仍在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
也渐次转入反攻。各个战场的攻势作战, 构成了人民解放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 总形势。
却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
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毛泽东亲自去重庆谈判,就使中国共产 党由被动开始转向了主动。毛泽东来到重 庆,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例如,《 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胡其瑞等四人的来信说: “毛泽东先生应蒋主席的邀请,毅然来渝, 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诬 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毛先生来渝,证明 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 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 求。”
战后美国政府在对华问题上,有三种选择: 第一、撒手不管中国的事情-----它舍不得,
因为它已经在蒋介石身上投了很多钱;
第二、全面干涉中国内政,甚至介入中国
内战-----它不敢,因为怕遭到舆论谴责;
第三、调停国共关系,遏制中国内战,以 保住蒋介石的执政地位是最好选择。
1945年12月, 美国五星上将马歇 尔被任为总统特使,
中国共产党 127万
230万平方公里 1.36亿 步兵武器 解放区被分割、包 围
国民党 430万
730万平方公里 3.39亿 大量美式装备 控制几乎所有大城 市和绝大部分铁路 交通线
基本态势
2、中国共产党打败蒋介石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指出: 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因为这是一场危 及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反革命战争。 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的军 事力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战争的性质和 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人民军队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这样战略的壮举,
第一,有民众的支持;
第二,军队能够形成密切配合;刘、邓大军与 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陈赓、谢富 治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三路大军在外线 布成“品”字形阵势,此外,许世友、谭震林指 挥华东野战军四个纵队,由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 军,分别在山东和陕北战场钳制敌人,以策应三 支南进大军中央突破的行动。
● 在政治上, 建立最广泛的 统一战线。 ●在军事上, 采取集中优势 兵力,各个歼 灭敌人的作战 原则。
3、 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
进攻: 1946年6月下旬至1947年2月,解放军歼敌
70.8万人。挫败了蒋介石所谓“速战速决”的
全面进攻战略。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
(一)全国解放战 争的胜利发展
1、人民解放军由战 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1947.7—1948.7)
敌我兵力对比:
国民党总兵力由 430万人减至373万人,
正规军200万人减至150万; 共产党的总兵力由127万上升为195万, 正规军为100万人。
● 中共中央及时实行战略转变,
做出战略进攻的部署。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 重庆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 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 士的代表共38人。 经过各方的反复讨论和协商,会 议通过了五项议案,分别为《政府组 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 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和《宪法 草案》。
《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没能阻止蒋介 石政府的内战准备,它仍一意孤行地向各个 解放区周围增兵,内战一触即发。
● 蒋介石打出了对付共产党的第一张
牌——和谈:
从8月14日日本投降的这天开始,蒋介
石连续给毛泽东发了三份电报,邀请毛泽
东去重庆谈判。其目的有两个——赢得调
兵的时间;把内战的罪名强加于中国共产
党。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 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 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 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 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8月14日)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 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 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 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 的转折点。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本章专题:
国民党统治迅速崩溃与中国革命胜 利的原因 【1945.8——1949.9】
本专题的重点: 1、正确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 及国民党统治崩溃的原因。 2、正确把握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 因是什么,从而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一、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争取和平民主的? 二、内战一年后,国民党统治危机形成的 原因和标志 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再次合作 四、中国革命最后是如何走向胜利的
2、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决定北上 和谈,从而赢得了政治斗争的重大胜利。 8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毛 泽东等七个政治局委员连夜同王若飞磋 商。会上,毛泽东明确地表示:“可以 去,必须去”,“这样可以取得全部主 动权”。
● 1945年8月28 日下午3:37,毛泽 东、周恩来和王若 飞在国民政府军事 委员会政治部部长 张治中、美国驻华 大使赫尔利的陪同 下,从延安飞抵重 庆。
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收获(六项成果): ●并赢得了民心。 ●坚持有原则的让步,捍卫了人民革命胜利的成 果,也获得了各方理解。两党要商谈的主要问题
的提案是由中共代表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确
定和平建国方针,承认各党各派的合法平等地位, 承认解放区政权及抗日部队,结束国民党的党治 等,并表示拥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
我军全歼整 编第74师,师 长张灵甫被击 毙,有力地配 合了陕北和其 他战场的作战。
1947年3月至6月,人民解放军打退 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在东北、热 河、冀东、豫南等地开始局部反攻,先 后收复和解放了153座城市,歼敌40余 万人。战局越来越朝着有利于我而不利 于敌的方向发展。
二、国民党统治危机四伏,陷入全民的包 围之中。
(选自1945年8月21日重庆《中央日报》)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二日
重庆 蒋委员长勋鉴: 从中央社新闻电中,得读先生复电,兹为 团结大计,特先派周恩来同志前来进谒,希 予接洽,为恳。 毛泽东未养
(选自1945年8月24日重庆《新华日报》
8月23日,毛泽东召集中共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研究判断当前国内形势。 毛泽东认为:当前内战的威胁是存在着 的,但国民党有很大困难,所以暂时和 平是可能的,这时,毛泽东已经决定亲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选自1945年8月25日重庆《中央日报》)
8月24日,毛泽东同志给蒋介石的第三封 复电 特急,重庆 蒋介石先生勋鉴: 梗电诵悉。甚感盛意。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 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 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晤教有 期,特此奉复。 毛泽东敬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四日 (选自1945年8月26日重庆《大公报》)
杜鲁门回忆说: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 一隅,华南和华东仍被日军占领着,长江以北 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 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任和再占领华南都 有极大的困难。要拿到华北,他就必须同共产 党人达成协议,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 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
——《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
自出去,还形象地说,我们是钻进去给
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
8月23日,蒋介石第三次致电延安: 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未养电诵悉,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 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 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 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 国家前途实利赖之。兹已准备飞机迎迓,特 再驰电速驾! 蒋中正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