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四川省广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所得之地,在离黄州府治东边不远的东坡。
“东坡”这个名称,注定在苏轼的思想深处要撞击出悠久的历史回音,因为苏轼的偶像白居易被贬忠州后,曾在东坡经营,且东坡有文化美名。
在古代士人中,苏轼极为仰慕陶渊明和白居易。
若言志向及经历,苏轼更接近白居易,而非陶渊明。
白居易本有________的远大抱负,因政治而遭贬。
在被贬忠州前,他已是________;被贬之后,能够________,抱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就此而言,白居易非常契合苏轼。
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学陶渊明难,学乐天易。
()。
苏公在黄州,正与白在忠州相似。
忠州东坡与黄州东坡,虽地隔千里,但文化机缘一线牵。
苏轼追慕白居易,向往其东坡生活,________,黄州的东坡,也就成为理想的栖居之所。
因此,如果文化机缘虽非苏轼躬耕东坡的法定因素,但苏轼欣然前往东坡耕种,应该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加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经世济民声名远扬随遇而安爱屋及乌B.经世济民声名鹊起顺其自然同气相求C.建功立业声名远扬随遇而安同气相求D.建功立业声名鹊起顺其自然爱屋及乌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白居易毕竟更有人间烟火味,他要容易学得多,而陶渊明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B.白居易要容易学得多,因为毕竟他更有人间烟火味,而陶渊明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C.因为陶渊明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而白居易要容易学得多,毕竟他更有人间烟火味D.陶渊明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而白居易要容易学得多,因为毕竟他更有人间烟火味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化机缘虽然并非苏轼躬耕东坡的决定因素,但给苏轼欣然前往东坡耕种,应该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加持。
B.虽然文化机缘并非苏轼躬耕东坡的决定因素,但应该给苏轼欣然前往东坡耕种,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加持。
C.文化机缘如果并非苏轼躬耕东坡的决定因素,那么苏轼欣然前往东坡耕种,应该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加持。
D.文化机缘虽然并非苏轼躬耕东坡的决定因素,但苏轼欣然前往东坡耕种,应该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加持。
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如何?②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革时期,更是思想文化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习惯上的“诸子百家”,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等。
百家争鸣既是理想的冲突,更是智慧的交流,它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向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重点。
③战国之际,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号称一大“显学”,但是战国诸子学的崛起,不仅是“各以其道相胜”,而且对孔学构成了共同的挑战。
在战国诸子多维的视野中,从同一个孔子那里,墨子看见无用的奢淫,《庄子》看见大盗的祸首,盗跖看见道德的伪善,圣徒们看见人性的光辉,法家人物看见社会的毒素。
因而,各家思想有破有立,他们之间既有激烈的辩难争执,又有吸纳交融之处。
④首先对情学构成挑战的是杨朱与墨翟。
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非议儒者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原则,更站在简易实用的立场上极力批评儒家的“繁饰礼乐”“情于作务”及厚葬主张。
儒墨在战国号称两大显学,尽管它们彼此之间似乎水火不容,但是,墨子讲“兼爱”与儒家阐扬的仁爱之旨实有诸多贯通之处,如他们所讲的“爱人”都是基于一种理智或明智的自爱的动机,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墨子亦有言:“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⑤其次,《庄子》一书的作者虽对孔子的态度有时比较温和,但对孔儒实施口诛笔伐也最是辛辣无遗。
《庄子·天运》篇对孔子提出批评。
在作者看来,古今之不同犹如水和陆,周与鲁之异亦如船与车,而孔子企求将周朝的制度推行于鲁国,正像把船推到陆地上行走;古今之不同亦犹猴异于周公,现在让猿猴穿上周公的礼服,它一定咬破撕裂,以至脱光而后快,一言以蔽之,孔子主张“复古”即恢复周礼,无异于“东施效颦”。
⑥最后,法家与儒家也是势不两立的。
儒家以善恶来界定人性,法家则认为人性好利;孔儒认为理想的“有道之世”存在于过去的时代,法家则认为“世异则事异”,而站稳“当今”时代的立场;儒家主张任贤以推行“德政”“礼治”,法家倡言庸主“法治”足矣,正出孟子退而潜心著述,“序《诗》《书》,述仲尼之意”的时候,商鞅却在秦国掀起了一场埋葬儒学的社会改革运动,即“商君教秦孝公……燔(焚烧)《诗》《书》而明法令”。
⑦总之,在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与其他各家既有分又有合,尤其是他们在政治上(庄子是个例外)大多鼓吹君主专制,为统治者提供了各式各样相反而又相成的可供选择的治国方案和统治术,以增强统治阶级的政治应变能力。
因此,他们表面上看似势不两立,其实在为君主专制主义创建理论上,却是走向同一条道路的同志!(选自杨朝阳《儒家文化常识》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理想和智慧的双重冲突,它促进了人们认识的进步。
B.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看到孔子的各种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向其发起了挑战。
C.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都包含“爱人”,因而,两家学说本质是相通的。
D.法家认为,只要运用适合时代的法令制度治国,即使君主平庸也没有关系。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阐述了墨、道、法等家与儒家思想的分歧与统一,结构清晰。
B.文章以不同学派对国家的看法,论证了学派间的思想在辩难争执中吸纳包容的观点。
C.文章中《庄子·天运》篇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指出儒家泥古不化的思想弊端。
D.文章第⑥段列举孟子和商鞅的事例,目的是说明当时儒家正在衰落,法家已经崛起。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诸子百家在激烈的辩难争执中,彼此吸纳交融,成就了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高峰。
B.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学派为两大“显学”,说明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占据了统治地位。
C.虽然道、法两家学说各不相同,但在对待儒家的复古思想上,他们都持反对态度。
D.战国时期诸多学派注重经世致用,为统治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治国方案和统治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一叹读韩愈从维熙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
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
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
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
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
因而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咏叹,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②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
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他担任监察御史官爵对,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做潮州刺史。
③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和流放的历史,但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
而韩愈则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病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④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
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
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
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
韩愈一向尊崇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
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路举步维艰。
但生性执着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地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
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
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同,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
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
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⑤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
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
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
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
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
”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着精神,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
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
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⑥他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
因而,当笔者登上韩山上巍峨的韩公祠时,不尽百感丛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
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做敢为、荣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
⑦后人为了纪念他,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
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
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
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