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中的思想工作如何创新

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中的思想工作如何创新

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中的思想工作如何创新摘要:当今社会中,企业的发展和改革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支持,以思想为基础进行的企业改革和创新能够为企业占领市场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企业的经营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同样需要思想基础,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完成经营模式转变的关键,在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依旧呈现出许多的不足,需要加以面对。

因此,文章结合企业经营模式现状,分析了企业经营模式转变的必要性,进而对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经营模式;思想工作;创新随着国际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需要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较以前有明显增多,许多企业都在进行企业发展创新的布局,力求使企业在竞争中能够战胜困难,客服挑战。

经营模式的转变就是企业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营模式的创新和改变,从而获得新的资金和技术来源,增长企业的经济实力。

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同一种经营模式的转变,经营模式的转变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取得实质上的成功。

企业的思想灵魂就是企业经营模式转变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加强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促进企业思想工作的创新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必要。

1 企业经营模式分析所谓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是企业通过一定方式,获得利润,即企业经营模式就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企业经营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内部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其他现有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最终促进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经营模式的选择十分重要。

从目前来看,以生产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经逐步被其他种类的经营模式所替代,但是在企业内部,以生产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模式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他在企业内部依旧呈现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其重要作用依然呈显性状态。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一些转变,具体来看,分工协作经营模式和特许权经营模式,以及利基经营模式,还有虚拟经营模式都在企业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是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首先,随着一些大规模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额不断提升,许多小企业很难在同样业的市场中立足,与大型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正面的竞争毫无取胜的把握,面对这种现实情况,许多小企业便产生了与大中型企业进行合作的模式,通过大中型企业为自己的发展谋求更多的空间,从而使那些小企业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额。

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这种将一部分工作分配给小企业去完成的一种经营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减少了许多生产上的压力。

这种经营模式我们通常称其为“分工协作式”。

其次,在我国的许多城市中,都会出现连锁店,或者是连锁厂家,这些厂家和企业对于总部来说,都是下属的连锁厂和连锁企业,他们可以共同拥有同一个品牌,享有同等的品牌效应,其中下属的一些企业通过总公司的支持能够增强其经营力度,而总公司通过下属的连锁机构能够促进企业扩展发展空间,在不同的地区建立分部,减少了其发展的压力。

这种经营模式就是“特许权式”。

通过对权力的使用而转嫁压力,减少竞争,为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第三,虚拟经营模式在当今社会中影响广泛。

虚拟经营模式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利用的是企业的资源,通过资源的共享而实现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时,通过虚拟经营模式,能够使企业掌握核心竞争力,掌握竞争的资本,促进企业经济的增长。

2 企业经营模式转变的必要性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有一定事实根据,企业在经营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承担着很大的风险,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

但是,面对如此多的困难,企业依旧在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就证明企业有必要去进行改革和创新,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有着其必要性,能够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1 有利于明确产品定位清晰明确的产品定位对于企业来说十分必要,只有企业明确自己需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之后,才能够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于企业来说,转变企业的经营模式就有利于企业明确自身产品的定位,使企业在生产产品的时候能够有消费群体,并能够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内部的经济模式和经济营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转变,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样,企业产品的定位也需要经营模式的转变。

比如说,海尔企业所采用的“安营扎寨”的经营模式,海尔集团为了推广自己的品牌,在海外市场中建立符合海尔自身发展的生产基地,从而更好的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变使海尔在产品定位上更加清晰,同时也为海尔获取更多的外部市场提供了可能。

2.2 有利于减少压力当今的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企业外部,来自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压力,同时还来有来自企业自身发展的压力。

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自身问题越来越多,大中型企业需要面对国内和国外的双从压力,而小企业则还需要面对大企业所带来的压力,面对这些无形和有形的压力,企业就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经营模式,以减少企业发展的压力。

比如说联想经营模式中所提及的“借船出海”的经营模式,联想收购IBM对于联想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更是一个机遇,联想集团以“借船出海”的模式通过收购IBM获得了海外市场,获得了更多的销售渠道,这就减少了联想拓展市场的压力。

这种模式对于联想来说是一种成功的模式。

联想收购IBM后的联想发展情况就证实了这一点,但是,同样的模式并非在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具有切实意义的,因此,在进行经营模式改变的时候,要斟酌进行。

但无论怎样,成功的经营模式转变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减少压力。

2.3 有利于促进企业资源优势的互补从目前的经营模式出发,许多企业的经营模式的转变都不是某一个企业单独进行的,而是在不同的企业间进行的,需要在不同企业相互配合下才能完成。

所以,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资源优势的互补,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

中石油和中海石油在经营模式上就实现了资源的互补。

资源上的优势是企业获得更好发展的机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最优的方式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情况,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导师制的作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否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我院04、05级93人中,有79%的学生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8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

可见,绝大多数师生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结论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化程度较浓厚,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师生比例不协调,师生间沟通交流较少,本科生导师制难于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导师制指导内容不够规范。

导师对自身职责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部分导师难于做到尽职尽责。

三是导师制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且与之配套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一)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指导指导方式应结合我院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等实际,选择不同类型。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综合导师制、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等不同类型。

由于我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的存在,与综合导师制必然产生职能上的重复,难于协调两种制度的职能,加之生师比问题突出,因而不适宜采用。

而英才导师制由于其覆盖面过小,闲置和浪费了导师资源,因而也不适宜采用。

相对而言,年级导师制由于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克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加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就不再需要配备导师了,因而比较适宜。

同时,为求得导师制的良好效果,应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如利用电话相互联系或网上交流、导师经常下寝室、学生经常登门请教等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交流与了解,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订并实施具体计划,通过导师论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采取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找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找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以增强指导实效。

(二)强化导师队伍,明确导师职责在进行导师筛选的过程中,挑选专业业务好、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几年,随着我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此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生导师的数量不能适应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要求。

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学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稳定导师队伍,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适当招收部分在读研究生来充实导师队伍,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

此外,应明确导师职责,这既是加强导师工作管理的必要手段。

也是衡量和考评导师工作的客观依据。

具体而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大概分为以下几项: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过程给予指导。

二是定期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三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充分地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评体系一是学院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

如为保证导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教学管理部门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导师集中学习学分制的有关管理规定,使导师了解学分制的管理模式、选课过程的操作;学院和各系可组织导师学习,使其了解本专业培养计划,熟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的安排情况;学院可为导师提供所指导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学工部门应向导师发布毕业生就业行情及市场信息,以方便导师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

二是完善导师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具体考评办法,对导师在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定期进行考核并记入档案,对导师的考核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奖酬金结合起来。

学校可设立本科生导师奖励基金,对工作突出的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

三是建立健全监督体制,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如在学工或教科办设立意见箱,向广大学生做定期导师成果调查,接受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批评;加强监督网络,拓宽监督渠道,保障言路畅通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