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物理教学设计(前后呼应、具体能落实)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理念、课程纲要为依据。结合实际,
体现指导和实效性。)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经历获取
的过程,不同学生在过程中体会研究方法,提升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通过
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过程,揭示 等
物理现象(或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过程,得出 现象(或
规律) ”。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学习的内容、方法、能力;本课的
性质;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 和
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 课(概念课、规律
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
和 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
教材中起着 (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理解(认识、了解) 知
识,了解 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
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
等),学会运用 知识解决 问题的方法,
提高 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经验、习惯对本课学习的有
利、不利因素;本课学习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
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
另外生产生活中的 、 等现象为学生
提供了丰富的感性基础;再有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物理
学习已具有了 、 等知识,初步学会
了 等方法。具备了 (观察、实验、
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
但是生活中 等现象得到的片面结
论,也影响着学生正确认识的形成;另外多数学生正处
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
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
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四:教学目标:
(
针对内容,简练)
1.知识与技能:
(行为动词+本节课的知识点)
《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
类型 水平 行为动词举例
知识目标 了解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举例说明、说明 认
识
认识
理
解
解释、理解、计算
技能目标 操作 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
根据…估测、会…测量
2.过程与方法:(要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不能太笼统)
通过经历(尝试、观察、探究)
的过程,了解(认识、理解) 知识,学
会 方法,提升
能力(动手能力、读图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归纳结论
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经历(尝试、观察、探究)
的过程,认同(关注、关心) ,具有
意识,养成 精神(或品质)。
4.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要分散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
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生负担;教学难点要分析
落差的距离,搭建合适的台阶。这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
在。
五:教学资源:
ppt 图片 视频 动画 实验器材等。(内容要
具体指明)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 以日常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
境
2. 通过物理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3. 利用物理经验事实创设学习
情境
4. 由复习旧知识创设学习情境
抽象概括
形成概念
1.用分析、抽象与概括法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2.忽略次要因素,隔离出来某种性质的物理量。 3.用等效法从效果上对外等效定义物理概念。 4.用理想化模型法建立物理概念。
5.用实验法测定物理量形成物
理概念。
明确内涵
感悟外延
1. 理解概念内涵外延
2.明白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
应用概念
解决问题
【演示展示】: 【问题导引】: 【方法启迪】: 【组织指导】: 【观察思考】:
【实验探究】:
【分析归纳】:
【应用实践】:
说明: 1.引入精彩、环节清楚、过渡自然、重点突
出、难点突破巧妙、特色鲜明。
2.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纠正不利经验,补充
空白的经验,形成新的经验基础。
3.概念课主要是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课主
要是探究的方法和程序。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过程评价与纸笔评价相结合。)
1.知识、技能目标的评价(围绕知识与技能目标设
计几个有针对性的测验题):
例: 1.在下列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A.将重物从地面上提起放到肩上 B.
将重物提在手中沿水平方向移动50m的距离
C.推出去的铅球在空中向前飞行时 D.
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后,站着坚持3s钟不动
2.重50N的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
运动,所受的阻力是20N,若物体在水平
方向上移动30m,则拉力对物体做功
J,重力对物体做功 J。
2.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评价(过程
和情感的评价主要是靠观察、提问和交流获得学生行为
和态度信息,综合分析判断是否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