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全的生理学名词解释

最全的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易化扩散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受体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

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

6.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局部电位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9.强直收缩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血液1.血清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3.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对抗低渗容液的抵抗力。

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则脆性大。

4.红细胞凝集相同的抗原、抗体相遇时,通过免疫反应使经红细胞相互凝结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5.溶血红细胞膜破裂后,血红蛋白溢出,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6.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7.血型血型特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它是血液中的一种特殊标志物。

第四章血液循环1.自律细胞指心内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其生物电特点是复极4期自动去极化。

2.窦性心律由窦房结为起搏点所控制的心动节律。

3.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它与心率成反比关系。

4.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

它等于搏出量乘以心率。

5.自动节律性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6.中心静脉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7.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8.收缩压、舒张压一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室收缩时,使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由于心室舒张,使动脉血压下降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9.减压反射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这一反射过程引起的效应是使血压下降,故称减压反射。

10.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形成的纤维膜,可阻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液中,这对维持中枢神经的内环境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呼吸1.呼吸呼吸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进行的O2和CO2气体交换过程。

2.胸式呼吸胸式呼吸是指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主要表现为胸部起伏明显的呼吸运动形式。

3.潮气量潮气量指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成人约为500ml左右。

4.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物质,它可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肺泡之间处于平衡扩张的状态。

6.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至肺泡的气体量,它是真正可以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气量。

从数值上等于(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7.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8.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呼吸调节的神经元群。

它们分布于大脑皮层、脑桥、延髓、脊髓各中枢水平。

9.外周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即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处的可感受血液中化学物质浓度变化的感觉神经周围突。

10.肺牵张反射由于支气管、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第六章消化与吸收1.胃的排空胃的排空是指进入胃的食糜在胃的运动作用下,不断从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胃肠激素在消化道粘膜层散在着大量的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所分泌的化学活性物质称为胃肠激素。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促胰液素。

3.化学性消化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完成,特异的消化酶将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化学性消化。

4.吸收吸收是指被消化为小分子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5.胃粘膜屏障胃上皮细胞膜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也形成一道屏障,防止H+侵主粘膜细胞及防止Na+从细胞内向胃腔弥散,称为“胃粘膜屏障”。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1.能量代谢率以单位时间机体的产热量来代表机体的能量代谢率。

2.食物的卡价1克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食物的卡价。

3.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O2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4.呼吸商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一定是时间内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5.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6.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在进食后1-8小时左右,机体即使处于安静状态,其产热量也会比进食前提高。

这种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7.体温体温是指体内深部的平均温度。

临床上通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它们的正常平均值分别约为36.1℃~37.1℃、36.6℃~37.6℃、36.9℃~37.9℃。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1.排泄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带到排泄器官向体外排出的过程。

2.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的量,即肾小球滤出的滤液量或原尿量。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3.渗透性利尿因为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使渗透压升高而引起的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4.水利尿由于大量饮清水,通过对血浆的稀释,导致晶体渗透压下降,反射性引起ADH释放减少,造成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之为水利尿。

5.肾糖阈通常将尿中刚刚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正常人的肾糖阈为8.88~9.99mmol/L(160~180mg%)。

6.尿失禁高位截瘫的病人,因骶髓排尿中枢失去与大脑皮层的联系而出现排尿不受意识支配的现象称为尿失禁。

第九章感觉器官1.瞳孔对光反射当眼受强光照射时,瞳孔缩小;光线变弱时,瞳孔放大的现象,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此反射呈交互效应,即光照一侧瞳孔可引起双侧瞳孔同时缩小。

2.视力视力又称视敏度。

是指眼能识别物体两点间的最小距离。

主要表现视网膜上视锥细胞对物体形态精细辨别的能力。

3.视野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色,红色,最小的是绿色。

正常人人鼻侧和上侧视野较小,颞侧和下侧视野较大。

第十章神经系统1.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并且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

2.突触延搁突触传递需要轴突末梢释放递质,经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才能产生突触后电位,因此耗费的时间较长。

称突触延搁。

3.牵涉痛牵涉痛是指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4.脊休克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5.肌紧张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地牵位肌腱时发生的缓慢、持久的肌肉紧张性收缩的反射。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6.胆碱能纤维凡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为乙酰胆碱的称为胆碱能纤维。

7.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将出现全身伸肌紧张亢进的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角弓反张状态,称为去大脑僵直。

8.特异性投射系统经典的感觉传导道(除嗅觉外)上行到丘脑,在丘脑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换元后,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产生专一的特定感觉,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9.第二信号系统对抽象事物的信号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功能系统,称第二信号系统。

第十一章内分泌1.激素由机体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具有传递信息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2.下丘脑调节性多肽下丘脑调节性多肽是指由下丘脑促垂体区释放的9种调节肽。

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抑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3.激素的允许作用某激素不能直接引起某种生物效应,但该激素的存在,可以使另一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调节起支持作用激素,这就是激素的允许作用4.促激素促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合称5.应急反应当体内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畏惧、剧痛、失血、运动、创伤、寒冷等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加强,血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显著增加,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这一过程变化称为应急反应。

6.应激反应机体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即感染、饥饿、创伤、疼痛、手术、寒冷等,血中ACTH量大大增加,糖皮质激素分泌相应也增加并产生一系列全身反应,这一过程称为应激反应。

7.激素的生物放大作用激素在体内的浓度很低,但作用显著,它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逐级放大作用,即具有高效生物放大作用;第十二章生殖1.月经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产生从阴道流出经血的现象,称为月经。

2.月经周期从月经第一天到下次月经来潮的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8天,包括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

3.妊娠黄体若从卵巢排出的卵子受精,形成受精卵,则黄体继续发育形成妊娠黄体。

妊娠黄体可继续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以维持受精卵的发育。

4.排卵卵泡成熟后靠近卵巢表面,卵泡破裂,成熟的卵细胞和它周围的放射冠等一起被排入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5.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由胎盘绒毛组织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它一般在受孕6~10天在血中出现,是维持受精卵发育,生长的主要激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