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井荥腧经合(精)

井荥腧经合(精)

“井荥俞经合”五穴的含义各指什么?
六十八难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与五脏六腑相连属的各经脉,都有井、荥、俞、经、合的特定穴位,这些穴位是主治什么病症的呢?扁鹊回答说:《内经》上说,脉气所出,如水流的源头出自井中那样,称为井穴。

井主心下满。

脉气所流如刚出泉源的小水,称为荥穴。

荥主身热。

脉气所注像水流由浅处输注到深处,称为俞穴。

俞主体重节痛。

脉气所行像通渠中迅速经过的水流,称为经穴。

经主喘咳寒热。

脉气所入像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穴。

合主逆气而泄。

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六阳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膀胱(水)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胆(木)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胃(土)历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行所过处的远离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和治疗相表里经脉的病患,即“远治作用”。

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

因此,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

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谓之"俞募配穴"。

同时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

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

⑴俞,腧穴也
腧,古作俞,音恕shu。

乃古今字,即俞→腧。

古字在先,今字在后;古字简,今字繁。

俞,《说文•舟部》:“空中木为舟也。

”段玉裁注:“《淮南•范论训》:‘古者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

’高曰:‘窬,空也。

方,并也。

舟相连为航也。

’按:窬同俞。

”本义是挖空树木做的小船,音yu于,引申为中空之义。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素问•奇病论》:‘治之以胆募俞。

’王冰注:‘背脊曰俞。

’按:皆中空之义。


俞,后来写作腧,腧穴也。

⑵腧,古作俞,亦作输,乃通假字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俞,《太素卷第三•阴阳》作“输”,杨上善注:“输者,各系于藏。

”日人•森立之《素问考注》:“案:‘俞’即输字省文,《素问》作‘俞’者,《太素》皆作‘输’。

《灵枢》有本输篇,《医心方》引《黄帝明堂经》、《扁鹊针灸经》共作‘输’,并可以徵矣。

《医心方》又引华他(佗)《针灸经》作‘窬’。

‘窬’即输之去车从穴者,而经穴所注之处,故从穴。

与‘窬门’字,字源自别。

其音宜从《玉篇》‘式朱反。

’皇国古来为音俞,非是。

盖以俞穴字,分输泄字也。

《医心方》卷二•诸家取背输法第二傍书云‘乙俞’,
即‘音俞’之略假字。

是古来为音俞之徵也。

……[眉]《玉篇》:‘腧,式注切。

五藏腧也。

’本篇音释:‘俞,音庶。

’”
《灵枢•背俞》:“愿闻五脏之俞出于背者。

”俞,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一•输穴•气穴》作“输”,萧延平云:“平按:输,《灵枢》作‘腧’,《素问》作‘俞’,上下均同。


《灵枢•本输》马莳注云:“输、俞、腧三字,古通用。

输者,以其脉气之转输也。

俞者,从省。

腧,从肉。

本篇‘输’字,是言推本各经之有腧穴也。

”孙国中按:“‘腧’,古文作‘输’,乃通假字。


⑶纵观《内经》全书,其“俞”字,音恕shu,或俞、或腧、或输而有四义:
①指腧穴、穴道、穴位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俞气化薄。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各经皆有俞穴。

此非井、荥、俞、原、经、合之俞,凡一身之穴,皆可曰俞。

”及水俞、热俞等。

②指背部的背腧穴,即五脏、六腑之背腧穴
如《灵枢•背俞篇》:“愿闻五脏之俞出于背者。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五脏之腧,皆在于背。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十一》注云:“五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藏之腧……腧音恕。

本经腧、输、俞,三字俱通用。

……背俞,即五藏之俞,以其在足太阳之经而出于背,故总称为背俞。


《素问•血气形志篇》:“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是谓五藏之俞。

”吴昆《素问吴注》:“此取五脏俞法,与《甲乙经》不合,盖古人别为一家者也。

”《类经七卷•经络类十一》注云:“按:肝俞、脾俞、肾俞,以此法折量,乃与前《背俞》篇及《甲乙经》、《铜人》等书皆不相合,其中未必无误,或古时亦有此别一家法也。

仍当以前《背俞》篇及《甲乙经》等书者为是。


《素问•奇病论》:“治之以胆募俞。

”王冰注:“背脊曰俞。

”《类经十六卷•疾病类六十一》:“胆俞在背,足太阳之穴也。


③指肘膝以下的五输穴--井(木)、荥(火)、输(土)、(原)、经(金)、合(水)穴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五藏者,心、肝、脾、肺、肾也,每藏有井、荥、腧、经、合之五腧,则五五二十五腧也。

六府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也,每府有井、荥、腧、原、经、合之六腧,则六六三十六腧。

……言五腧而不言‘原’穴者,以阴经有‘腧’而无‘原’,而阳经之‘原’以‘腧’并之也。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四》注云:“五腧,即各经井荥腧经合穴,皆谓之腧。

六府复多一原穴,故各有六腧。


又如《灵枢•五输》:“五输之所留。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五输者,即每经之井、荥、输、经、合也。

……凡经脉之所出者为井,所流者为荥,所注者为输,所行者为经,所入者为合。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六》注云:“如下文井、荥、腧、经、合,各有所留止也。


再如《素问•气穴论》:“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

”王冰注云:“藏,谓五藏,肝心脾肺肾,非兼四形藏也。

俞,谓井、荥、俞、经、合,非背俞也……五藏之俞,藏各五穴,则二十五俞,以左右脉俱言之,则五十穴。

……府,谓六府,非兼九形府也。

俞,亦谓井、荥、俞、原、经、合,非背俞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此与《灵枢•本输篇》大同。

此言五脏经、荥、俞、经、合之穴,左右共有五十穴。

……此言六府井、荥、俞、原、经、合之穴,
左右共有七十二穴。

”张介宾《类经七卷•经络类七》注云:“府俞七十二穴。

府,六府也。

藏俞惟五,府俞有六,曰井、荥、俞、原、经、合也。

六府之俞,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


④指五输穴中的输(土)穴--特十二经脉自指端数第三个穴位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从此而注,则为腧穴。

腧者,注此而运输之也,如肺经太渊之类。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四》注云:“注,灌注也。

腧,输运也。

脉注于此而输于彼,其气渐盛也。


十二经络当令时间:
3:00--5:00 肺经当令
5:00--7:00 大肠当令
7:00--9:00 胃经当令
9:00--11:00 脾经当令
11:00--13:00 心经当令
13:00--15:00 小肠经当令
15:00--17:00 膀胱经当经
17:00--19:00 肾经当令
19:00--21:00 心包经当令
21:00--23:00 三焦经当令
23:00--1:00 胆经当令
1:00--3:00 肝经当令
下表模仿手图(除大指外的四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