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绪论
1. 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 2. 高等教育学的概念 高等教育学是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而产生,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的理论问题。 3. 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4. 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二是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产、学、研三结合的一体化;二是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基础。 5.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第一,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第二,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第三,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包括学识素养、教育学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修养。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1. 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则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高等教育结构包括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方面。 2. 高等教育的功能 功能是系统结构要素之间和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通常以系统所发挥的能量、作用和功效表现出来。可以说,功能是事物或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3. 高等学校的职能 职能则是作为一种社会机构或部门,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所应发挥或履行的职责,它是社会机构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的统一体。 4. 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系统内部各种要素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而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则产生了特定的功能。因此,功能总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的功能,而结构也总是具有某种功能的系统的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而没有功能的结构也是不存在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结构的外部表现。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 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的结构。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1.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和作用 1) 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2)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3)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中一种指向性的规定,不仅是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也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l)教育目的的导向性作用; 2)教育目的的规范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2.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有二:一是社会需要;二是个体内在的需要。 社会需要与个体内在需要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体需要的实现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出发点,而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则是我们制定教育目的的期望所在。 3.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教育 4.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 (一) 人才的基本含义 叶忠海这样定义人才:所谓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某领域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人才可以分为三类:合格人才、专门人才和杰出人才。 (二)未来社会需要人才的特征 1)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2)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 3)具有合理、健康的身心结构; (三)当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 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 以人为本的含义:一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二是一种价值取向,即要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三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既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考虑用人的尺度,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自主意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坚持以人为本的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5.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基本关系 (一)处理好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 (二)处理好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 (三)处理好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 (四)处理好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 1. 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1) 历史文化的传承者2)高级人才的培养者3)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4)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1)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2)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3)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2. 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养 1)高校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2)高校教师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3)高校教师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做到既专且博 4)高校教师应具有优秀的教学能力,包括: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指导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出色的科研能力等。 3. 高等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 一、大学生的生理特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其他系统; 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a自我意识发展,表现为: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标准,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大学生能够在没有外部要求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观察,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大学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基本上有了稳定的原则和标准,表现出自我认识的深刻性。 b认识活动得以发展:首先,大学生能根据认知目的来组织自己的观察活动;其次,大学生注意力基本上已达到成人水平;第三,大学生的记忆能力能够以逻辑记忆为主; l c大学生的情感发展特征:大学生的情感日益受到理智的制约;大学生的情感社会性增强; l大学生的情感活动强度及跳跃性较大; d个性特征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个性发展已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 4. 学校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3)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4)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途径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建立。 1、 学校方面 树立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为师生交流创造、搭建平台;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 完善扶贫帮困制度; 2、 教师方面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自我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并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 3、 学生方面 尊重教师;以学为本;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五章 高等学校管理 1.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概念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包括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两类。 2.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类型 一)高等学校外部管理体制模式: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 二)高等学校内部决策层的构成:1高等学校校长 2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机构: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 3. 管理目标与目标管理的区别 目标,一般指组织或个人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目标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也是考核和检查管理成效的标准。目标管理包括初期的目标制定、中期对目标的有效控管以及末期的成果考评等三个阶段。 管理目标:管理目标就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目标管理是一种手段和方式,而管理目标则是管理的目的或结果。 4. 高等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 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的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度的建设与健全等。其中教学计划管理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根据。
第六章 高等学校制度 1. 高等学校学制的概念 高等学校的学制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整个学制系统的组成部分。 2. 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从办学层级看,学制系统一般可以分为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学或专门学院,以及研究生院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3. 我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高等学校学制结构一般是指高等学校的形式结构和层次结构。从形式结构看,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类。从层次结构看,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一)全日制高等学校 :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高等学校; (二)成人高等学校 4. 高等学校学位制度的概念 学位制度是国家或相关高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程度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 1. 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 一、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 学科的概念: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和“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 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学科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知识不断分化和自成体系的结果。学科发展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学科自身的发展;高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社会因素; 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 专业和专业设置的概念: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的专业则是指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在某种意义上,专业是一种教育实体。专业设置是高校为了方便培养高校人才按学科分类或职业分工设置各种专业的活动。高校专业设置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处理好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专业设置与国家和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 2. 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概念: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课程可以分为广义课程和狭义课程。 l所谓狭义课程,是指被列入高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开设顺序;而广义课程则是指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部环境,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形课程与隐性课程、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等。 l二、高等学校课程特点: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具有前沿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 三、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综合化;)课程设置多样化;课程的职业化;课程的国际化;课程的人文化; 3. 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a教学计划的概念: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