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这两个考的文档里没有的题目填空:南开大学是张伯苓创办的简答:研究报告的组成(我瞎掰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结果与分析,每条展开瞎写了一点)第一章高等教育学概论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各种层次、形式的专业教育的总称。

(名词解释)2、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特有的问题与矛盾,是探寻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名词解释)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思想与理论1、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1)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教师自由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学生选择教师、学习内容和方式等。

(2)大学自治(3)教授治校(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2、洪堡大学理念的意义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1)意义:促使大学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导致大学教学形式的革新和现代研究制度的产生;丰富了学术自由的内涵。

(2)启示:明确大学本质,准确定位;大学对外自治,对内学术自由;重塑教学地位,教学与科研相统一3、约翰·纽曼的高等教育思想(19世纪英国)(1)大学观:大学的本质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2)大学教育目的论:智力目标和公民目标(3)教学与科研分离的大学功能观(职能)(4)自由教育观4、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1)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性质: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2)四育并举、塑造健全人格的高等教育目标:体、智、德、美(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4)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学校管理体制5、教育平等要求每个人不受外部条件限制,平等地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及其所带来的理想的结果)6、教育效率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用有限的投入产出最好、最有用的教育产品7、学术权力指大学里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其行使权力的主体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术人员。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活动培养人才的最终质量规格。

(名词解释)2、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填空)3、教育目的的结构:(简答)(1)国家总的教育目的;(2)不同类型教育的教育目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3)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4)学校内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5)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6)每课时的教学目标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曾经存在多种观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影响最大。

(填空或选择)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裴思泰洛齐、马斯洛、康德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纳托普、赫钦斯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

(填空)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简答)(1)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2)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同时也造就全面发展的人;(3)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填空)7、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确定了高等教育目的为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8、培养人与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9、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简答)(1)通才教育强调培养人才要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其特征包括: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专才教育强调要培养专门人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具有某种职业的专门的知识和本领,完成社会分工的职责,其特征包括:知识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育形式的训练性和操作性。

(2)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各有优缺点,二者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相联系的一面。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是必然趋势。

10、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简答)(1)含义:科学教育是通过积累、传播和发展科学的各种实践,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态度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等;人文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给学生人文学科的知识,二是通过外在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展现人文精神。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面实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二者各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要互相补充、互相支持。

1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主要由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两个部分组成。

(填空)12、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填空)第四章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形式。

(名词解释)2、高等教育结构分类(简答)高等教育的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1)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层次结构,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教育水平及其受教育者的构成状态,是一种纵向结构,又称水平结构,其中不同的层次代表了不同的办学水平或学术层次;科类结构,指在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强调的是不同类型的专业、学科院校及院校内部的专业设置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一种横向结构,我国有13个学科门类。

形式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的办学形式及其比例关系;能级结构,又称院校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之间的比例关系(三个能级);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情况与构成状态;管理体制结构,指高等学校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

(2)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指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师资结构等。

组织结构是学校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方式,可分为事业部结构、混合结构和矩阵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是指具体学科内部要素之间的协调和构成关系,即学科的构成和专业设置情况;课程结构是高等学校内设置的各课程之间的组合和联结的方式;师资结构主要包括了高等学校中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学缘等。

3、高等教育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客观能力和功效。

(名词解释)4、高等教育的三个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1862年美国《莫雷尔法案》)5、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简答)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对政治稳定、变革、民主等所起的作用。

(1)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的功能;(2)传播思想为政治服务的功能;(3)推进社会民主化的功能。

6、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简答)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保存、传播、改造、创造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1)文化保存与传承功能;(2)文化选择与交流功能;(3)文化整合与创造功能7、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简答)个体功能为高等教育最直接的功能,包括:(1)丰富专业知识,拓宽研究视野(2)提高个人能力,完善综合素养(3)发展个体认知,促进社会流动第五章高等学校制度与管理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包括学校种类、学校办学与管理、学校性质与任务以及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关系等。

(名词解释或填空)2、高等学校学制是指中等教育基础上各类别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形式、科类等几个方面。

(名词解释)3、学位制度是国家和高校为保障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度,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名词解释)4、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为德国威廉·洪堡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现代化大学改革。

5、我国现行学位制度确立于198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

(填空)6、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在管理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

(名词解释)7、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基本内容包括:党的领导;校长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教职工民主管理。

(填空)8、高等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是指参与高等学校内部运行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根本活动程序方式和相应的规范、制度。

(名词解释)9、高等学校内部运作机制(简答)(1)自主办学为核心的经营机制,办学自主权体现在教学、研究、学习和校内管理等四个领域;(2)全员聘任制为核心的竞争机制;(3)岗位责任为核心的责任机制;(4)校务公开为核心的监督机制;(5)结构工资制度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10、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念(简答)(1)多元化的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对象在教育程度上的多元性;(2)知识化的管理理念;(3)全面化的管理理念;(4)职业化的管理理念。

11、高等学校老师激励方式有哪些?(简答或论述)(1)报酬,是动机激励的最基本因素,公平的报酬是对教师成绩的肯定,最能起到激励作用;(2)工作环境,包括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内部环境是软环境,指同事之间的关系、领导的重视程度、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程度等;外部环境是硬环境,包括教学科研条件、办公条件、教室环境等;(3)领导行为,高校的管理者作风端正、办事公平,对教师工作认可等能促进教师工作,教师感受到领导的信任、关心和个人工作的肯定会激励教师努力工作;(4)个体发展机会,更多的个人能力提升和学习培训机会及职称评定机会会激励教师努力工作;(5)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重要性越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越高。

12、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简答)(1)教学质量设计,指制定一套在某个阶段内必须达到的教学质量目标和标准,以及相关的管理和作业程序;(2)教学质量控制,是测量实际教学质量,将其与教学标准进行对比,对两者之间的差异采取措施的调节管理过程;(3)教学质量改进,针对的是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质量问题,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名词解释)2、高等学校教师社会地位是如何体现的?(简答)教师职业的地位是通过其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来体现的:(1)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作用;(2)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表现在教师职业的劳动报酬;(3)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是法律赋予教师职业的权利和责任;(4)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通过教师的专业标准来体现。

3、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特征有哪些?(论述)(1)教师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体现在教师具有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专业资格和专业地位等;(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教师职业通过“教书育人”实现教育目的;(3)教师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等方面;(4)教师职业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人格影响学生发展;(5)教师职业劳动成果具有精神属性和延迟性,劳动的成果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知识与观念这些精神的范畴,并且劳动成果不会立竿见影,体现出延迟性;(6)教师职业劳动时间具有延续性,高校教师劳动时间不固定4、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从何体现?(简答)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专业素养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