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1]林巾孝,张明雪.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证候特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一线专家问卷的研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956-957.[2]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修回日期:2009-08-19作者简介:王道成(1964-),男,江苏兴化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其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术出版社,1997:109.[3]黄震华,杨菊贤.心理因素与心血管事件[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7,24(3):22.[4]胡冬梅,王力,陈文,等.应激与环核苷酸和心血管疾病[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2):158.[5]黄承才.情绪与冠心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2,13(3):148-151.[6]张典丰,张聿新,张绍艳,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综合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1):14.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王道成1,2(1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21扬州市中医院,江苏扬州225000)摘要:目前中西医结合现状是认识存在误区,缺少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今后的发展要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内涵;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用现代科学理论来完善中医理论;注重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并进,丰富辨证论治内容;引入循证医学,提高中医科研、临床水平;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现状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4-0625-02Th e Th ink ing A bou t the Pres en t S it uation and D eve lo pm en t ofI ntegration Traditi onal Ch i n ese and W estern M ed icineWAN G D ao-chen g1,2(11N anjing Un i ver sit y of Chi nese M edicine,N anjing210029,J iangsu,China;21Yangzhou H o sp ital of T rad itional Chi neseM edicine,Yangzhou225000,J iangsu,China)Abstrac t:The current status o f recogn izi ng i ntegration traditi onal Chinese and w este rn m ed i c i ne have som e e rrors,s uch as lack o f a perfect theo re tica l bas i s o f i ntegrati on trad iti onal ch i nese and w estern m edicine syste m s.T he dev elopmen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m eani ng o f i ntegrati on traditi ona l Ch i nese and western m ed ici ne correctl y in the f u t ure;to estab lish a sound f oun-dati on i n the t heoretica l syste m,to i m prove t he c li n ica l efficacy for the purpose,use m ode rn sc i entifi c t heories to develop t he tra-d itiona l Chinese m edicine t heory;focus on integ rati ng d i sease i dentifica ti on and syndro m e differentiati on and use m acro-and m-i c ro-me t hods,enr i ch the conten t o f T reat ment;i ntroducti ng ev i dence-based m ed ici ne to i m prove the traditiona l Ch i nese m ed-i c i ne research and deve lop t he c li n ica l leve;l tra i n i ng o f h i gh-l eve l talent in t he i ntegrati on traditi onal Ch i nese and western m ed-i c i ne.K ey word s:i n teg ra tion o f traditiona l Ch i nese and w estern m edicine;present s i tuati on中西医结合在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和成功经验,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直至今日,中西医结合仍停留在简单的两种医学体系的组合,笔者针对现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探讨。
1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对中西医结合内涵的理解还存在误区,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没有为/中西医结合0找到一个内涵固定、外延清晰、符合逻辑规则的定义;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不外乎:把懂得一些中医又懂得一些西医的人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把中、西药并用,或把教学上中西医课程混合安排,或把/中医西医化0、/中药西药化0称之为中西结合。
李今庸[1]指出现在临床上所谓/中西医结合0,实际上是中西医在医疗工作中的合作工作共事,或者是中西医两法治病,实际上就是用中医、西医两者的理论,各自诊断一次疾病,把两者的治疗合在一起。
缺少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由于中、西医的基础理论体系均存在不足,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还仅仅处于胚胎期,还很不成熟,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一套理论体系,因而不能机械地拿来指导中西医结合工作。
2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思考211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内涵5中西医结合学会章程6中明确把/中西医结合0的含义表述为:/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继承和发展中国医药学,取中西医药之长,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逐步融会贯通,为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科学,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医药学。
0因此,中西医结合是在继承中医学基础上的发扬。
它是近代以来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特有的过程,是西医传入中国以后两种医学体系相互渗透的结果,也是对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一种探索。
212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关键[2],中医学和西医学有很大差异,究竟采用哪种更有效的模式去研究,建立一种更先进的、能指导现代医学以及未来医学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即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211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用现代科学理论来完善中医理论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成为自身的特色。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中医理论的研究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深入。
如近年来对中医证候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特别是在脾虚证、肾虚证、血瘀证等方面有深入进展,揭示了中医脏象气血学说的现代内涵,积累了大量科学数据和经验;并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结合进行了探索研究,为生命科学发展提供了借鉴;许自诚[3]结合中医脏腑学说的研究发现老年慢性病变有炎性细胞浸润,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及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中医辨证大多为虚证(即多脏腑的损害和多功能的不足),且以阳虚居多,部分患者尚有痰证、瘀证,故在采用活血化瘀治则的基础上,抓住阳虚、血瘀、痰浊三大证,灵活运用温阳、化瘀、除痰的治疗原则,往往收到比较好的疗效。
21212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主要模式[4]病证结合简而言之,即辨西医之病,辨中医之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不足的一面,如现代医学能够利用实验室检查和先进的影像学检查发现了大量仅靠中医四诊无法发现的疾病。
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胆的接受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的新成果,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道路,灵活应用。
也就是/有症辨症,无症辨病0;聂红明等结合肝病的辩治体会认为[5]辨证论治能解决的就用辨证论治解决;辨证论治不能解决的就与辨病论治相参。
例如肾病患者水肿消退,一般情况好转,而现代理化检查示尿中蛋白定性阳性,24h尿蛋白定量超标,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病未痊愈仍应继续治疗,症状改善不等于疾病好转,故应在/病0的框架下,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又结合各项指标来判定疗效;但如果片面强调辨病,丢掉辨证施治,则失掉中医的灵魂,中医学术得不到发展。
21213宏观与微观并进丰富辨证论治内容中医辨证水平的提高有待于在微观上下功夫,而西医诊治方法的丰富又必须在整体上作努力,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一种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境界,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医学的价值。
所谓微观辨证,即是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更完整、更准确地阐明/证0的物质基础。
亦即试用微观指标去判别患者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去辨别/证0的实质。
西医学通过现代手段所摄取的量化信息或局部病变结果可作为中医/四诊0内容的延伸。
如黄海青等[6]对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MR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对比性研究发现Ò型(脾肾两虚,湿注骨节型)的滑膜增生与Ñ型(肝肾不足,筋脉瘀滞型)、Ó型(肝肾亏虚,痰瘀交阻型)型比较,Ó型的骨赘增生与Ñ、Ò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21214引入循证医学提高中医科研临床水平循证医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7],中医学是数千年来历代中医学家经验的荟萃和积累,是一种典型的经验医学;目前中医临床研究的现状是前瞻性研究基本缺如,很多临床研究缺乏随机对照,许多疗法、方药的可重复性差,报道的临床疗效的可靠性、科学性受怀疑。
在现代医学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要摘掉中医经验医学的帽子,必须改进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改变以往那种临床研究以个案报道、经验总结、病例总结为主的现象。
引入循证医学,采用临床对照和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对提高中医的科研、临床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