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地名的工具书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依全国各省、市、 自治区分别著录,各省内以府、州、县、 乡为序,乡土志、里镇志随所属县后,同 一地区的方志则按编纂年代先后排列。著 录项目有书名 、卷数、纂修者、版本、藏 书单位和备注。凡存佚情况、卷数分合、 记事起讫,地名古今变迁、书名异称,内 容详略,流落异域孤本的国别与收藏单位 等等都在备注内说明。书末附书名索引。
芳绩云:“舜建十二州牧。汉仿其制而为十三部刺史,统 辖天下郡县。至南北朝,滥及二百余。隋复并而为九。唐 变化为十五道采访使。宋变而为十九路安抚使。元又更为 行中书省。明则为布政使司。名虽异而体实同。故作部表” ①。故全书首列部表,该表以虞为首,次汉至明,共12格。 芳绩云:“秦以天下为郡。汉以后俱仍其制,迨隋唐而或 称州,又有曰府曰军,元则称路,明尽称府,皆以统县” ②。故次列郡表,郡表以秦为首,次汉至明,亦12格。 芳绩云:“县自春秋时,‘楚子县陈’而名始见,其时县 大于郡。至秦始皇尽县天下,县始隶于郡。迄今数千年, 皆不改易,县亦当以秦始。惟秦无记载,至《汉书》始有 地理志,县名、建置乃得详书,故县表第据《汉志》为断” ③。故殿为县表。其一二置于先秦暨春秋列国地名,皆附 注于汉格。包罗秦汉至元明各种政区的发展变化情况,如 州、道、路、省、郡、府、县、宣慰司、宣抚司、 安抚司、长官司的添置、归并、更名、改隶、迁治、 废仍情形。“凡说有不同者,皆明辨而详注之”, “其未能确然者,两存之”①。 表中用方框标出的147处考证和辨析(部表7处,郡 表53处,县表87处),是本书精华所在,有的考证 和辨析,如《秦三十六郡考》、《考竟陵云杜》、 《废东城考》、《丹阳考》,都是内容精湛、质量 较高,可以单独成篇的论文。
该书有以下优点:一是收词范围广,时间断限长。 时间从远古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词目来 源遍及先秦典籍、历代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各 地重要地志以及近现代史、革命史的众多著述。二 是释文征引有据,力求使用第一手资料,尽量找出 地名的最早出处。府州以上政区要叙述辖境的大体 范围,一般政区地名要明白交代隶属关系。三是注 重地名语源的阐释。对于地名的由来及含义尽量追 本溯源,作出解释;但对于难于确证的,决不臆断。 四是尽力吸取最新研究成果,注意反映当今学术水 平。地名定点务求精准,尽量讲清地名在今市县的 具体方位及里距;凡实在难以精确定点的,则一般 指出概略方位,不妄下断语。
内容包括 (1)虞12州,实载冀州、兖州、青州、徐州、 豫州、荆州、扬州、交州、雍州、梁州、并州、 幽州、营州13表。 (2)秦40郡,实载内史、三川、河东、颍川、 泗水、砀郡、东郡、邯郸、钜鹿、郯郡、琅邪、 薛郡、齐郡、南阳、南郡、长沙、九江、鄣郡、 会稽、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 东、上党、太原、雁门、云中、九原、上郡、 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南海、 桂林、象郡共40表。
张裕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地研究室主持 编纂,著名史地学泰斗谭其骧先生任顾问,全 国有关单位大力协作,历时二十余年,八易其 稿而成。内容包括古国、都邑、各级政区、山 川、泽薮、津梁、关隘、城镇、堡寨、交通道 路、水利工程及与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的 地名。全书引征有据,尽可能使用最早出处, 并注明版本、卷次,除了标明隶属关系与方位 外,还增加了里距。本书还大量增加了有关边 疆和中外交通的地名。本书对地名的由来和含 义也尽可能根据材料作了解释。
中国专科文献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 台主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以朱士嘉编 纂的《中国地方志综录》为蓝本,与各单 位现实藏书进行核对,补充并参考若干同 类目录编成。
这本书著录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公共、 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图书馆、博物馆、历 史馆、档案馆等190个单位所收藏的自南朝 宋至1949年的方志8200余种 。收录范围包 括通志、府、州、厅、县志、乡土志、里 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岛屿志,以及 一些具有志书体例和内容的方志初稿、采 访册、调查记等,但山、水、寺庙、名胜 等志则除外。
史为乐主编,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95年7 月出版。该书收录了县以上的政区名, 包括 重要集镇名及山、河、湖、海、岛、关等 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 共有5906词条。
《历代地理沿革表》共47卷(卷首目录1卷, 表46卷),为清陈芳绩所撰。《历代地理 沿革表》是以表的形式诠述上古至明代地 理沿革的著作。表分3等:一曰部表(卷 一~三);二曰郡表(卷四~一八);三 曰县表(卷一九~四六)。叙列历代政区 沿革,凡有关添设、并省、更名、徙沿者, 尽量详细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