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打造信息技
术高效课堂
[摘要] “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字] 学案导学以学定教以学生为本问题式教学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校开始采用“学案导学、以学定教”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无疑是当代课堂教学行为的全新尝试,也是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
一、“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
“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是教育教学发展进步的产物,是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出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本教学模式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地培养潜移化。
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它以学案为载体,先让学生去学,然后教师再决定怎样教;以导学为方式,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本教学模式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对学生来说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对教师来说由“教”变成“导”,有利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优化发展。
二、“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本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有机的联系起来,依据学习目标大体可以划分为五大环节:课前预习—提出问题--课内学习研讨—解惑释疑—训练巩固—即时反馈—拓展学习—课后反思,等。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都可以稍作调整。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流程也相应的变为:指导—监控—评价—总结提升等。
本教学模式学生有备而来,课堂更高效。
学生有了学习的方向,对自己的“懂”和“不懂”
心中有数,更利于课堂的互动研讨,学生完全主宰学习,知识在主动获知的情形下,印象更深刻。
三、“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
教材内容:山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2节“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本节理论性强,因此如何导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设计案例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如何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理论知识成为本节的关键。
以往教授本课时,以老师讲解居多,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学习效果很差。
今年我大胆采用“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关键就是将知识问题化,“导”的成败就在于“问题”的质量,问题是否对学生有指导意义,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
问题的角度、大小、深浅必须精雕细琢。
编写导学案时,我认真揣摩,细心把握“问题”的尺度,并参考了多名学生的意见。
在此我重点展示本节课设计的“问题”。
如下:
1、第一组问题:(针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设计)
1)到StudentInfo表中修改其中一个birthday值的格式为“19880518”的形式,观察会出现什么问题,
分析:本题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发现数据库中的数据都符合一定的规范,不能随意修改,从而引出数据表的重要内容:表设计视图及其属性。
2、第二组问题:(引出表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问题:对于学生的选修情况,我们设置了两种方案。
一种方案是用:“学生选修情况(原表)”存储所有的数据;第2种方案是用:“选修课程表”与“学生选修情况表”两个表来存储数据。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学生选修情况(原表)”,这样存储数据有什么优点,什么缺点?
2)观察“选修课程表”及“学生选修情况表”,这样存储数据有什么优点、缺点,
3)如果采用方案2,那如果我想查询某同学选修的具体情况(选修课程、负责教师、课时数、学分)怎么办,
分析:表之间的关系是个复杂的问题。
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把一个大表分成很多子表,为什么要在表之间建立关系,在这道题目中,我采用了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把所有的数据都存在一个表中;另一种是把数据分成两个表,并在表中建立关系。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两种方案的优点及缺点。
通过练习,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关系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3、第三组问题:(针对表之间关系的作用而设)
问题:
1)建立“选修课程表”与“学生选修情况表”的关系。
2)打开“选修课程表”,将“网络技术应用”的课程编号改为06,观察“学生选修情况表”的变化。
3)将“学生选修情况表”的第一条记录的课程编号改为07,观察一下会出现什么现象,
4)想一想,上面2,3题出现的结果,说明关系有什么作用,
分析:表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关系使不同表中数据互相牵制、前呼后应,保证了这些表中数据的一致。
如果把这个结论直接讲给学生,那他们很难理解。
而通过以上的问题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关系的作用,教师只需要最后来个点睛之笔,上升到理论高度即可。
至此,用学案导学的模式成功的把本节课的知识化难为易,化教师的讲为学生主动的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四、实施本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彻底转变理念,由“讲师”转型为“导师”。
教师的理念决定课堂。
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包办代替,实行学案导学也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换汤不换药。
对学生有能力自主或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仍以讲为主,注重讲深、讲细,讲透,对学生一百个不放心,总认为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太耽误时间,总不如教师讲解效果好,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放手就是爱”,抱着的孩子永远也不会走。
新课改倡导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这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
2、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旧有的学习方式,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一些学生已经习惯旧有的学习方式,只会或只愿被动的接受知识,不会甚至不愿主动去探究,更不用说小组合作了,他们急于从老师那里得到答案。
多年来,学生通过这种“简单的”的办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他们却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长此以往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从何而来,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克服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要引导学生开展自学训练,持之以恒,总会取得成效。
3、教师要掌控全局,真正起到主导作用,避免整个教学模式流于形式。
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讲解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掌控全局,避免一些学生在开小差或乱说话,这样的课堂貌似“热闹”无比,其实只是一种形式,违背了学案导学的主旨。
本教学模式变“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为“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思想,它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型人才的基础。
4、教师要充分备学生并认识到学生的差异。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学案的难度要适宜,要有梯度,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在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后,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哪些问题应该重点讲解,哪些问题只需稍加引导,要做到心中有数。
5、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的问题。
导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问题的质量,问题是否对学生有指导意义,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
问题的角度、大小、深浅必须精雕细琢。
总之,“导”的目的是为了“不导”,因此学案导学只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过渡阶段,在当前,我们利用学案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一旦时机成熟了,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进行真真正正的“自我学习”,这是克服现有教学模式弊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