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新闻采访时如何有效提问《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者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
”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者快乐。
面对霍金,记者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
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
而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石家庄签名售书时,一记者采访她时曾提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当时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
”上述例子都是一些失败的提问,也无一不说明提问的重要性,可见,新闻采访离不开提问,而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因此能否掌握提问的技巧和风格,实现有效的提问是采访的关键。
提问要凸显尖锐性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抱以怎样的态度和情绪往往影响思路的拓展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
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如果把新闻采访的具体操作视为一种优越资本,势必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抵触情绪,从受众的收听、收看效果来看也显得高高在上、没有根基。
而过于温和,又很难得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平等的氛围中显出提问的尖锐性,才是提问的关键所在。
央视主持人王志在节目中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提问令人叫绝,有关他的“很尖锐”的名声已经在外,甚至一些人说他刻薄,但他在谈《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时,强调的也是平等对待被采访对象,不凌驾于被采访对象之上,特别是当被采访对象属弱者时。
在面对地位、学识比自己高的人时,王志依旧镇定自若,游刃有余。
“我是一个主动者,对方是被采访者,对方把我问住了就是我的失败。
哪怕答案已经知道了,也要通过对方的口说出来。
始终记住对方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我面前都只是‘采访对象’这一种身份。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记者不知不觉就被采访对象带到了他们的思路中。
“关键是要摒除杂念,我又不是有求于你,你答应我采访就应该配合我。
如果想得很复杂,想把你得罪了怎么办,那就必然会心虚,难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你接受我采访,我很感激,因为你配合了我的工作,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心态。
”王志说。
但在一些电视节目中,常看到记者对一些被采访对象盛气凌人,且不论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就是观众看了也不舒服。
事实上,即使被采访对象仅是一名在押罪犯,他的人格也应该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
所以说提倡提问风格的平等性很重要。
提倡平等性并不等于失去了原则立场、也不等于对任何事情持中庸态度,面对棘手的事件,为揭示它的真相,提问必须一针见血,它的尖锐性要得到体现。
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被监督对象本身并不想说什么,甚至掩盖都来不及,如果没有好的采访方式,显然不会有好的收获,而如果问不到点子上,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平等的采访是一种处事原则,但挖出采访的实质东西才是提问的目的。
常用的提问方式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提问没有定法,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内容均有不同的要求,但从新闻采访规律上来讲,一些常用的提问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我们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开门见山式。
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
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适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
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
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
启发引导式。
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不免有些紧张,特别是面对摄像镜头时,常常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
这个时候,记者千万不能着急,更不要误判,以为采访对象不配合、不合作,而应该摆出一个内紧外松的态势,即思想、心理活动仍积极进行,外部神态自然轻松,然后发挥“磨功”,与采访对象“闲泡”,力争做到:他紧张你轻松、他冷淡你热情,他言者无意你听者有心,抓住机会,一举突破。
正面激问式。
就是平常所说的“激将法”,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
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提问的注意事项俗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除了突发事件要靠记者随机应变的能力外,对非突发事件采访前,作为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考虑好向被采访对象提问什么,在采访一些专业性强的问题时,尽管一时难以弄懂深奥的专业知识,但最基本的一些术语或行话应有所了解,否则采访也难以到位。
如果有可能,应该详细列出提问的问题,特别重要的采访更应列出采访提纲,并将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出应对措施,以防“卡壳”陷入被动。
例如,对于出租车“套牌车”问题,如果记者在事先不懂何为“套牌车”,也不做任何了解就向有关部门什么是套牌车,不仅浪费时间不说,记者的职业素养恐怕也会被别人打上问号。
提问要简洁通俗,要具体。
试想,被采访对象连记者提问的问题都没听明白,他的回答又怎么能够令人满意。
有时,提问的问题过于笼统,或不着边际,令被采访对象也难以回答,容易出现泛泛而谈,泛泛回答的现象。
特别是有的被采访对象,尽管讲不到点子上,但侃侃而谈的劲头不小,如果没有抓住核心问题的明确提问,很容易导致采访“跑题”、“偏题”。
另外,在采访结束时,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最后复述或征求一下被采访对象的意见,一方面确认一下,另一方面看是否有遗漏的问题,以便于被采访对象补充、解释。
提问,就像出租车司机离不开方向盘一样,是新闻记者采访的基本功。
只有掌握了提问技巧进行有效的采访,才有可能在新闻报道中写出到位的稿件,才能实现新闻采访的目标。
浅谈采访中如何提问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
好比一位画家,要绘一幅画,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
当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要使采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
诸如采访内容与步骤、提问重点与方法、观察范围与场景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时还需要同时进行多种采访方式,如动态采访,就是记者深入现场,深入基层,寻求和接近新闻源所从事的一切调查研究与访问活动。
这种采访活动,一般应包括寻找新闻对象、发掘新闻背景、提问观察与验证事实。
各种采访形式要综合运用,不可偏废。
实施采访活动的具体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异,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
诸如个别访问、现场观察、蹲点解剖、查阅资料等均为常用的采访形式。
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针对不同采访对象,应如何提问?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这是记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职业素养。
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可融洽双方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气氛。
相反,如果记者不耐烦、死板生硬,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
要取得采访的最佳效果,记者必须循序渐进。
采访前要对采访工作做好安排、谋划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然后再去进行交流,观察与现场分析。
在记者的诸项采访活动中,提问是一项最基本、最常见的采访形式,也是最能反映记者功底的一项艺术。
提问的技巧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正面提、二是侧面问、三是反面激。
提问采访的基本形式大体分两种。
一种是开放式提问,这种形式范围比较广泛,被采访者说此曰彼不受拘泥,可以泛泛而谈。
比如,某记者采访时政新闻时提问:“请你谈谈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学习活动体会好吗?”或者,采访某企业时提问:“你对你们的企业在发展上有什么新的见解?”这两例提问形式都是开放式的。
对方所回答的内容可多可少,范围比较广泛,回答者可以无拘无束,脱口而出,这样可以使采访的气氛活跃、协调,既可说此,又可曰彼。
这种采访形式的不足之处是,记者要获得实质性内容的难度较大,采访所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
另一种是闭合式提问。
又称定向式提问或限定式提问。
记者的提问比较具体、单一、一针见血。
被采访者的回答只能是记者提问所限定的内容,往往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
比如,这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和学习实践的重点是什么?首期学习实践的范围?哪些属于首期学习实践对象?这种提问比较明确,一般都能回答出你所需要的实质性内容。
这种提问形式往往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般来说,采访提问多是综合运用这两种提问形式。
前者多用于缓和气氛,融洽感情,启发对方。
后者多用于采访中突破问题,追溯情节和验证事实。
从开放式提问开始,这样可以沟通感情,尽快造就一种和谐气氛,然后直接切入,进行闭合式提问,这样可以提高采访速度,尽快了解和掌握新闻素材。
既能及时地抓住事物特点,又可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用这样的素材写出的新闻才会准确,生动,有个性、有深度,甚至可以成为社会影响较大的新闻精品。
采访过程,是对新闻记者或通讯员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
采访提问中的语言与方式是否规范,是关系到采访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新闻工作者需高度重视。
新闻采访提问是一种艺术,笔者认为采访中记者发问技巧应该是:首先要把握主题。
记者的每次采访都具有一定目的性。
在采访之前都要拟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一般来说就是这次采访的目的。
为了确保采访的成功,记者要始终遵循采访目的的预定范围进行发问,让对方在回答中尽量减少题外话。
凡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回答或谈话都应巧妙及时地加以制止,不要形成“问”不对题的局面。
其次要巧用启发。
记者在提问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形成线索与素材丰收的效果,记者的发问就显得尤为重要,需巧启发、少追问,越是咄咄逼人连续发问,急于求成,其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是事与愿违。
为了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完整的新闻素材,提问时的启发、方法得当,有时可以在一个被采访对象那里同时获得多条新闻。
可见,巧用启发是新闻提问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要和蔼求教。
人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有少数记者认为自己高高在上,采访中常常以审问的口气进行发问,其实持这种态度的人在采访过程中常会造成被动局面。
记者在采访时就座也很重要,首先明确采访对象是知情者,是当事人,而记者仅仅是个问路人,求知者。
所以,在采访发问时必须以和蔼的语气,求教的态度向被采访对象发问,认真而耐心地恭听对方的介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配合并认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四要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