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8

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8

人教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在“阅读与鉴赏”中也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摒弃官场归隐田园的一篇宣言书,描绘了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自然风光及惬意的田园生活,表达了陶渊明饱经忧患,看透了官场的污浊、黑暗、卑鄙,不与之同流合污,而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情趣和理想。

教师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要手段,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领悟作者热爱自然、返朴归真的高尚情趣,从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审美境界。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体会感悟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独善其身、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理,(2)欣赏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真挚,语言朴素,用典自然,想象丰富。

(3)在了解辞赋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了解多少呢?在你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启发谈话,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同时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急于了解历史人物面貌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让学生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 、一读——正字音。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 、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

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 、三读——感悟音乐美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读出语速——快、中、慢;思考题:(1)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什么?(来自骈文的运用)(2)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3)找出对偶对比句。

(可以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

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4)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

(双声如“ 惆怅”“崎岖” ,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 “欣欣”“涓涓”。

与《荷塘月色》对比)4 、四读——体验感情美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如:可让学生分析探讨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

(第一段的“ 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心里很轻松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5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点拨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从字词句篇到情感意境,循序渐进地理解、感悟、探究作品内涵,提高诵读鉴别的能力。

)三、品评鉴赏,体悟情感1 、通读序文,小组讨论: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归隐?(三点理由: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三是“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

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

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2 、研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

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

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

“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

表明其心情很轻松。

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

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

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

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

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

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

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

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

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

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

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

接着表示要与世隔绝,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

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

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

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

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

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

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

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

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

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

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3 、合作探究(1)对陶渊明的人生感想如何理解呢?对我们现代青年来说是否可取?(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我们应该深入地理解。

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

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

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

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生活在激流勇进的时代中的现代青年,更应该奋发有为,而不应该消极避世。

)(2)本文具有怎样的文体特点?(本文是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从风格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3)从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角度看,本文有什么突出特点?(①发乎真情。

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发自内心,又出于真情的。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②情托于物:好的散文总是写得自然真切的。

而要写得自然真切,必须要有寄托物,以便将自己的思想、见解、感情诉诸形象。

只有这样,才能写得真切、生动、感人,韵味悠长。

而这一点,本文堪称典范。

)4 、背诵课文。

(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

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1 、延伸阅读,探究问题。

(1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 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为德。

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

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已岁十一月也。

(2 )探究问题研究性问题: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

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