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腧穴的诊断方法和临床应用

腧穴的诊断方法和临床应用

课题研究报告 ——有关腧穴的诊断方法和临床应用

小组成员:金义羚、吴潇雅、 季静、江轶伦

2011年12月7号 (一)、题目: 腧穴的诊断方法和临床应用 (二)、研究成员: 09针灸推拿七年制 金义羚、吴潇雅、季静、江轶伦 (三)、摘要: 从各种诊断方法中探讨临床应用,所以主要是讲腧穴的不同的诊断方法。从传统中医诊断法和现代仪器检测法两个方面阐述,结合中医的望、问、切诊、八廓诊法,重点分析体表穴位压痛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治疗。在现代仪器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方面,主要讨论经穴电阻探测仪的应用机制,诊断机理。 (五)、研究方法和步骤: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图书馆资料收集、临床案例的搜查、网络期刊资源的搜集以及后期小组的分析整理和讨论交流。 (六)、研究内容的分析、整理: 从传统中医诊断法和现代仪器检测法两个方面阐述: 一、 传统中医诊断方面: 腧穴诊断法含义:是指主要运用针灸学中的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中医五脏六腑、病因病机等理论,以从传统四诊方法及现代科技方法为手段,全面细致地收集病人资料,特别是经络、腧穴上的各种生理、病理反应、对人体四肢百骸、皮毛肌肉、五脏六腑,特别是经络系统的生理、病理状态作出准确判断。-----《现代中医穴位诊断学》盖国才 腧穴诊断方法内容主要有两方面:望、(闻)问、切三种传统中医诊断方法和现代仪器诊断。(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在腧穴诊断中一般用不到)。 诊断方法的分类: 1.腧穴望诊:通过对腧穴部位皮肤进行细致观察,以其病理形态诊断疾病的方法。 1.1 望诊的准备 ① 腧穴望诊时要求室内光线充足,室温适宜,环境安静,并充分暴露检查 部位。 ② 望诊前注意不要用手触按腧穴部位,也就是要先望诊,再切诊。以免引起血管扩张而变色,或把阳性反应物擦掉。 1.2 望诊的内容 ① 穴位皮肤色泽的异常变化,包括红晕、苍白、灰黑、暗紫、瘀点等 ② 穴位皮肤形态的改变,包括丘疹、脱屑、凹陷、隆起、皱折、增厚等 1.3望诊的临床意义: 1.3.1. 变色:腧穴部位出现点状或结状红晕、充血、并有光泽者多属实证、热证或急性病;苍白色或暗灰色,晦暗无光者多属虚证、寒证或慢性病变。若边缘有红色光晕则多为慢性病的急性发作;瘀斑说明气滞血瘀或热毒炽盛。皮肤片状干黄者多属阴虚内燥。 1.3.2.变形:常见的变形有结节状隆起、凹陷、条索状隆起、皱折等。一般来说,皮肤隆起、皱折或皮肤增厚多见于脏腑疾病以及某些器官肿瘤,肿大、结核、组织增生或慢性病。皮肤凹陷、塌陷则多见于正气虚损,精血亏耗之体。 1.3.3丘疹:有类似鸡皮疙瘩样血疹、红色或白色丘疹,多见于湿热凝滞为患之疾病。 1.3.4脱屑:多为糖皮样皮屑,不易擦去。多与阴虚内燥疾病有关。 2.腧穴问诊:主要通过患者穴位处的特殊感觉,这些感觉包括疼痛、麻木、酸重、肿胀、过敏凉热等,以此测知相应脏腑的病变。医生分析判断时常和切诊联系起来,所以我在这里就不做具体介绍了,大家着重看切诊即可。 3.腧穴切诊:主要通过对腧穴部位的皮肤进行点压、推寻,以其病理形态改变来诊断疾病。 3.1切诊的手法: 3.1.1. 测试患者的肌张力:即用食指指腹轻轻触压,观察患者肌张力高、中、低。此法适用于项肌,关元穴、脾腧穴、肾腧穴,要注意双穴对比。 3.1.2. 滑动法:是用拇指指腹沿经络线,轻轻滑动,便于发现表层的“阳性反应物”。适用于四肢穴位的检查。 3.1.3. 按揉法:是较滑动法用力稍重,便于发现皮下组织的“阳性反应物”。 3.1.4. 移压法:是以拇指侧腹沿经络,穴位推察,适用于胸背部、腰部和郄穴的检查。 体表穴位压痛:(包含在切诊里,但是其临床意义重大,所以单独详细介绍) 经络学说阐述了人体内部特殊的规律。首先,它论述了人体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及偏侧各部分之间在一定部位都有特定的联系;其次,论述了某些内脏和一些内脏之间有特殊影响和联系;第三它论述了体表的一定部位和体内不同脏器之间的内体外统一的特殊关系。这些基本观点,就是中医所说整体观点,能动观点和权衡观点,它是中医辨证论治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1.体表压痛的表现形式 体表压痛是内脏病理反射而引起的,但由于病因不同和疾病性质的不同或因发病部位的深浅以及病程的长短不一,所以压痛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关于穴位“阳性反应物”,在急性病期常常是压痛与“圆形反应物”并存;慢性病则由部分吸收而变为粗条索,细条索等不同形状。一般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四种: 1.1皮肤痛:患者主诉有疼痛症状,并能指出哪里最明显。一般来说其疼痛范围较大,常因肌肉纤维组织炎,关节炎或外伤性疾病引起等。 1.2动痛点:患者常主诉其疼痛或不适是在做某动作或姿势时疼痛最明显。这种“动痛点”,常见于软组织损伤引起的。 1.3穴位压痛:患者没有疼痛的主诉,在检查穴位时才能发现穴位存在着客观压痛反应。这种穴位压痛反应就是内脏病变引起的体表“穴位病理信息”反应,也是穴位诊断的主要依据。 1.4穴位快点:所谓穴位快点反应,是指当检查到穴位快点反应时,患者往往是长出一口气立即赶到全身轻松有舒适感。这种穴位快点反应,常常是由于功能性疾病所引起的。 2.穴位阳性反应物 穴位阳性反应物,是指在穴位上出现人可以摸得到的“物体”。如:梭状形粗条索,细条索,扁圆形结节等等。这些都可以因病因不同而出现在不同部位上,代表着不同的疾病。 2.1梭状形粗条索阳性反应物出现表示为急性病,也表示是中医的“实证”。 2.2扁圆形和细条索阳性反应物的出现,表示为慢性病,也是中医的“虚 证”。 2.3穴位处,肌张力增强,如关元穴表示“元气足”,体质好;肌张力低,表示“元气不足”,体质弱。 2.4在同一个穴位上出现不同形状的反应物时,则是表示着不同的疾病:如:肺腧穴,出现梭形结节,表示肺炎,实证;出现条索则是慢性气管炎;如果出现扁平或椭圆形结节,则表示为肺结核。 3.压诊与疾病: 3.1头项部压诊:天柱和完骨穴出现硬结或压痛,多为高血压,偏头痛,眼鼻咽喉及甲状腺疾病。百会出现压痛并有鼓起感时多为高血压,而睡眠不足,神经衰弱,脑萎缩及脑软化等证时,百会穴指压偶软而下陷的感觉。副鼻窦炎时囟会和上星有压痛,鼻窦炎在迎香穴出有压痛。偏头痛和癫痫病人的左侧正营或通天穴有压痛。 3.2脊椎压诊:脊椎上出现自觉痛或压痛时,如果怀疑是骨疽,应首先在头顶部的百会压诊,如百会也出现明显的压痛时,则在百会穴施针或施灸,针灸后,脊椎上的压痛消失或减半时,则可排除骨疽的诊断,多数为神经衰弱或脑过度兴奋所致。 3.3胸部压诊:腧府穴在锁骨下,正中线旁开两寸,在肺结核,气管炎,哮喘,扁桃腺炎,咽喉炎,甲状腺病时,患侧穴位出现压痛。 第二肋间的神藏穴,在高血压伴有大动脉炎以及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动过速时,有压痛出现。中府压痛常可作为哮喘的诊断依据。膻中有压痛,一般见于抑郁症,情绪变动较剧烈以及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乳根压痛,特别是左侧,应该怀疑有心脏疾病存在的可能。期门部的压痛,右侧的多见于肝胆疾患,而左侧的则多见于胃和胰脏病变。 3.4腹部压痛:中脘穴在胃病患者常出现压痛,实证者穴位肌肉硬而压痛明显,虚证多为钝痛,而且压痛多出现在穴位的深层。胃炎,胃酸过多时,不容穴出现压痛。而右侧不容压痛,常提示病人有胆石症或幽门部溃疡。梁门的压痛,以胃病多见,一般胆石症右侧有压痛,糖尿病则是左侧梁门出现压痛。肓腧有压痛时,病人可能患肾疾患,糖尿病或急性肠炎。神经官能症的病人,左侧肓腧有压痛。大巨穴的压痛,多见于肠疾患及子宫疾患,痛经的病人大巨穴压痛明显。 大赫压痛,一般见于膀胱尿道疾病。 3.5背腰部压痛:扁桃腺炎及肠炎时,在大杼和脊椎之间有压痛。天宗压痛右侧为肝脏疾患,左侧为心脏疾患。胃酸过多和食道狭窄时,至阳和膈腧有压痛。胃痉挛时,胃仓穴压痛最明显。 胃溃疡时,脾腧,胃腧及膈腧部出现压痛。 坐骨神经痛,次髎有压痛并向下肢放散,患侧的大肠腧也出现明显压痛。 痔疾中髎压痛最显著,其次是次髎和阳关穴。 3.6四肢压诊:心脏病人郄门部有压痛,如果少海穴也出现压痛,多提示病人有冠心病。单纯的少海压痛,常见于耳鸣,鼻窦炎等症。孔最穴压痛多见于痔疾。外丘或阳交压痛,常见于胸膜炎的病人。胃肠疾患在足三里和地机处有反应点。阑尾炎在足三里下有压痛,胆囊炎及胆石症则在阳陵泉下有压痛出现。胆石症在足临泣压痛反应剧烈。 4.穴位诊断法三大要素 穴位诊断法是一项新的诊断技术,虽然简便易行,但是有着严格的法度,否则就达不到正确诊断的目的。在应用本法时,必须掌握三大要素: 4.1着眼于穴位,熟记穴位,掌握取穴法和穴位主病。 4.2关键是压痛。穴位压痛和阳性反应物是表示着内脏病理变化,而穴位反应程度则是表明疾病的轻重缓急及表里虚实。因此,必须认真检查,审定和正确评定,准确记录。 4.3落实在辨病。取准穴位,审查穴位反应的目的核心是位辨病。 5.穴位诊断检查姿式: 5.1. 患者一般先取仰卧位。医生站在检查床的右侧,适用于:头部前面、胸、腹部及上肢和下肢的穴位检查。 5.2. 患者可取骑椅坐位或面向里坐在床上。医生站在患者背后,面向病人,适用于头顶部、项部、背部的穴位检查。 5.3. 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床的右侧,适用于臀部和下肢后侧的穴位检查。 6.穴位诊断的优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