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
来源:京华时报
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归纳为:经济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各种生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与创新能力不足并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分配收入差距过大;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
同时,发展经济的优势也有很多。
在这种状况下,要有忧患意识,要付出更多努力和勤奋。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Q:如何把握经济状况有什么简单方法?
A:不看经济数据就看煤电油运
2011年一季度到2012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连续7个季度增速下行。
曾有人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把握中国经济状况?我说有,不看数据,就看煤电油运。
李克强总理曾表示他观察经济看三个指标:铁路货物运输量、电力消费和银行贷款。
西方媒体称之为“克强指数”。
我看宏观经济,就看煤电油运。
如果煤电油运紧张,说明经济在往上走;如果煤电油运过剩,说明社会需求疲软。
比如说电,生产多少产品就需要消耗多少电。
2012年12月,全国日用电量140亿千瓦时,2013年1、2月份日用电量129亿千瓦时。
电和经济增长的关联系数,计算起来很复杂,可以从以往的对比中简单看出它们的关系。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全国用电总量4.7万亿千瓦时,即一度电带来10元钱的GDP。
2013年1、2月份比2012年12月份,一天少用电11亿度,可见经济增长掉到了什么程
度。
此外,煤炭库存量的急剧增加、铁路运输货运量的下降,都印证了经济疲弱。
为什么经济会下行?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出口受阻。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中国出口受阻。
2011年4月,中国出口增长率为24.9%;2012年4月增长4.9%;2012年7月,出口同比增长1%,扣掉价格因素几乎没有增长。
经济学有个概念叫出口依存度,2011年我国的出口依存度是0.25略高一点。
这意味着中国有超过1/4的庞大国民经济活动与出口紧密相关。
可见,出口受阻,经济不可能不下行。
2012年讨论欧债危机时,都在争论中国要不要救欧洲,我认为要救欧洲。
我小时候受的教育是: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现在不是这样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已经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
现在不是他们烂下去,我们好起来,而是他们烂下去,我们会受牵连。
Q:中国出口为什么会受阻?
A:传统增长方式已到穷途末路
有人认为可以等待外部形势好转,再按照原来的方式方法继续干。
我觉得这不正确,对出口受阻导致中国经济下行进行分析后,会发现根本问题在我们自己。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教训: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点不能放到外部需求上。
我们要减少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把经济支撑点放到扩大内需上。
要扩大内需,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
1997年到现在,我们在扩大内需、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上确实有进步、有成就。
但也要承认,我们没有根本性成就,没有实质性进步。
所以直到现在,发达国家一有病,我们就咳嗽;他们的经济一衰退,我们的工厂就被迫减产甚至关门。
具体说来,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没有受阻,受阻最严重的是传
话虽如此,投资对经济增长还是有重要作用的。
投资分三块: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
首先是基础设施投资。
2009年,中国扛住世界金融危机主要靠基础设施投资,全国都在修建“铁公机”(铁路、公路、飞机场)。
所以,基础设施投资过去是20%、30%、50%的增长,但到了2012年第一季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降为负2.1%。
实际上,基础设施投资仍相当重要,比如高铁。
有两件事把高铁给否了,一是铁道部长腐败,一是温州动车事故。
我认为铁道部长腐败跟高铁没有直接关系,温州动车事故是坏事,但不能因噎废食。
我们把高铁停了,中西部许多地方建一半就停工了。
2012年5月,国务院决定仍要建设高铁,当年年底经济即开始回升。
第二,工业投资。
工业投资现在不尽如人意。
这几年,全世界都忽视实体经济,全社会都讲投资、投机。
如果买卖股票能使国家和老百姓富,我国何必只设上交所和深交所,盖2万个交易所就行了。
正确的导向是:通过辛勤的劳动改变命运。
企业也是如此,不愿意通过艰苦创造,形成核心竞争力,总在讲投资投机。
我不是反对虚拟经济,但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大国是靠虚拟资本发展起来的。
第三,房地产投资。
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其中包括住宅小康。
这是一个重要产业,但现在这个产业有病了,其原因一是大量投资和投机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推高了房价,二是地方土地财政。
我认为,现在中国房地产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已经变成一个社会问题。
既然是社会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复杂,不能急,而是要用改革的办法。
物价调控不容乐观
Q:为何控物价任务艰巨?
A:通货膨胀压力较大
有人知道我原来是统计局的,就跟我说,“你们统计局算CPI一点不准,你到菜市场看看,哪有涨二点几、三点几的东西。
就说剃头,2011年剃一次5元,2012年涨到6元,1元钱看起来不多,但涨了20%。
2013年春节前涨到10元,6元变10元涨66.7%”。
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服务——理发涨价66.7%,这是小事吗?物价问题事关民生,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2013年物价调控目标是3.5%,这个任务比较艰巨。
第一,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
现在,美国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盟在发票子,日本安倍也在玩这一手,这必然导致世界经济流动性泛滥,进而推高大宗商品价格,最后可能通过进口传入我国,形成输入性通胀压力。
第二,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加大。
现在各种生产经营成本、生产要素价格都在上涨,成本要素涨价构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对此,企业要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来吸纳要素成本上涨,而我们恰恰是创新能力不足与各项生产经营成本上涨并存。
第三,2012年物价调控取得一定成就,靠的是粮食丰收。
中国粮食连续9年丰收,其原因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
假设政策好、人努力不变,而天帮忙却带有不确定性。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在相当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
如果粮食出问题,物价就会上涨。
第四,农产品供给周期性波动带来的影响。
经济学上有个蛛网理论,通俗讲就是,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
比如这几年农村养猪,一段时间大涨,一段时间大跌,再涨再跌,农民被折腾得一会儿养猪一会儿杀猪。
2013年3月10日,全国毛猪均价是一公斤13.5元,两年前是23元。
按照蛛网理论,我担心猪肉价格会上涨。
从这个角度讲,物价调控任务相当艰巨。
虽然困难很多,但要看到,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做好经济工作,
有相当多的有利条件。
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
在这种状况下,中国有很多优势,但要有忧患意识,要付出更多努力和勤奋,以实现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