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外交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院大二一班刘松潇
中国经济外交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目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清醒认识全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挑战,积极调整经济外交战略并采取有效对策,对于确保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多层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至关重要。
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在国际分工、金融开放、经济治理、对外贸易、大国合作和非传统领域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
(一) 金融风险与日俱增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既增强了我国国际经济地位,放大了我国国际经济作用,也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与挑战。
中国作为国际收支盈余最多的国家,在世界经济再平衡进程中正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大国货币和财政政策最大的受害者。
我国外汇储备资产超过30,000亿美元,其中大量投资美国国债与机构债。
此次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等国际储备货币提供国(经济体)金融当局纷纷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和低利率政策,导致我国及相关亚洲国家的上述金融资产严重缩水。
受国际经济与金融失衡大趋势影响,我国继续承受着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越来越多的国家刻意将内外经济失衡归咎于人民币汇率,进而联手逼迫人民币升
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越来越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金融格局,亟待改革。
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在上述改革进程中如何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议程,维护中国经济安全权益,无疑将考验我国经济安全外交的智慧和能力。
(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影响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关系健康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发达国家经济颓势正透过货物链影响到亚洲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欧美发达市场需求疲软,对亚洲各国经济的牵引力在下降。
日本已历经20年之久的低迷增长,韩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
上述国家受国内政治和经济利益驱使,纷纷构建隐形贸易壁垒,实施“经济爱国主义政策”,人为干扰域内贸易正常发展,因而构成区域各国经济与贸易新的安全隐患。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主体70%以上由三资企业和国外进出口商构成,政府和企业在贸易谈判权和商品定价领域话语权尚待形成,因而所获实际贸易利益有限。
鉴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居高难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量持续增长,我国与相关国家之间正进入经贸关系矛盾与摩擦高发期,进而放大了我国外部经济安全压力。
(三)非传统安全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安全
当前,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深刻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我国周边地区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纷繁复杂,主要体
现在下列领域:专属经济区管辖权、资源和能源、环境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等。
上述任何问题处臵不当均有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安全。
我与部分周边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缺乏战略互信。
各国政府主要依据本国发展战略和国内政治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因而导致各方在安全利益上存在差异和纠纷。
例如,部分东盟国家形成“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政策思路。
非传统安全问题大多具有跨国、跨地区和高科技等特征,对各国的社会稳定造成的危害愈发严重。
(四)对外经济依存度持续攀高
经过改革开放洗礼,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成为最大的制造和贸易国家。
其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主流经济,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安全风险也在增加,主要体现在下列领域。
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太高。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高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进出口总值在GDP中所占比例逐年高攀。
因此,任何主要贸易伙伴国内经济出现剧烈动荡,均会透过货物链和资金链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工业制成品和能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在国际交换与分工格局中始终缺乏定价权,因而无法实现经济发展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态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并已完成了民族资本积累。
但是,我国迄今仍未实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自主开发和应用体系,在国际金融领域缺乏话语权。
其结果,我国国际经济与金融地位脆弱,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的负面冲击,经济发展隐形成本居高难下。
面临各种挑战,我国应积极趋利避害,有效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化挑战为机遇,为中华民族复兴营造尽可能良好的周边与国际安全环境。
(一)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安全防范机制
制定和完善产业安全政策,主动引导地区和双边经济合作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经济安全风险。
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安全预警机制,及时有效地监控周边国家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跟踪相关地区和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新的合作契机,尽早提出新的合作思路;尽早发现潜在问题,及时提出合作倡议。
依据当代世界经济规律,建立和完善以我国企业为主体的经济区域辐射机制,发挥我国产业分工体系的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借力发展经济,防范经济风险。
(二) 稳妥推进产业合作
依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计划,有序推动国内企业向周边国家转移过剩产能,拓展生产空间,延长相关技术和生产线的生命周期,提升经济发展宏微观经济效益,提升我国在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建立和完善我国与相关区域合作机制
和国家建立的基金作用,为我国企业走向周边、迈向世界提供金融保障。
创造条件构建和完善以我国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水平,为相关国家企业推进双向投资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依托现有经济合作机制,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
利用周边国家在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领域的比较优势,在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等领域拓展和完善产业合作链。
(三) 建立和完善我国技术进步体制
充分利用我国体制优势,强化我国关键产业制造技术攻关,提升未来10年我国在地区经济转移与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鼓励本国企业在开发对方市场之际严格遵循诚信经营准则,严格执行东道国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把握当地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研发比较易于转移的产业技术,研制适销对路的商品,不断开拓新的技术合作空间,提高经济合作效益。
继续利用我国资本优势,进口相关技术,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进程,谋划我国在后危机时期参与竞争的权益,争取发展先机。
充分利用我国经济规模优势和经济板块优势,积极推进地区产业技术合作研发,实现地区集体经济振兴。
(四) 培植集体安全观念
利用域内诸多经贸合作和经济一体化机制,推进我国与周边各国的经济安全合作,加强政治、经济、外交与战略对话,化解
分歧与矛盾,增进互信,致力于构建共同的经济安全机制。
完善新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安全与合作观,加强经济安全理论研究,制定新时期我国经济安全战略和政策,弘扬“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拓展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地区合作。
稳步推进双边和多边经济安全合作,充分发挥我国与有关周边国家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机制,巩固不针对第三方的非盟友安全合作机制。
加强双边或多边政策协调,谋划集体经济安全利益;建立和完善定期军事与安全联合演习,为周边经贸合作营造安全氛围。
(五) 积极开展非传统安全合作
积极推进区域非传统安全合作,构建共同经济安全环境。
通过谈判和磋商建立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有效打击跨国经济犯罪,促进经济合作利益最大化。
通过现行双边和小多边合作机制,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为抓手,逐步增加发展援助投入,协助相关国家消除滋生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经济与社会因素。
与此同时,加强安全合作对话,加强区域非传统安全执法合作。
在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依据权利和义务相对均衡的原则,加强执法政策协调,交流执法经验,互换相关信息,提供人力资源培训和相关技术设备,为促进地区经济安全提供法律和机制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