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钾离子通道

钾离子通道


钙依赖性钾通道(Kca) 钙依赖性钾通道
高电导激活的BK开放 高电导激活的 开放→ K+ 开放 膜复极化和超极化→ 外 流→ 膜复极化和超极化 血管扩张;膜去极化和 膜去极化和Ca2+内流 血管扩张 膜去极化和 内流 →血管收缩 血管收缩
选择性离子传导
钾离子通道的基本功能是传导钾离子穿 过细胞膜。钠离子小于钾离子,它们的 原子半径分别为0.95埃(1埃为0.1纳米) 和1.33埃,但钾离子通道却能有效地选 择钾离子通过,其选择性是钠离子的 1000倍。钾离子通道在对钾离子有高度 选择的同时,它传导钾离子的速率亦超 常的高。钾通道的孔道是由4个相同的α 亚基以对称的方式围成的离子传导通路。
膜电位感受器
细胞膜离子通道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决定了细胞 膜的膜电位。对电压门控离子通道来说,细胞膜 电位也控制着通道的开放或关闭。因此,离子通 道的活动对细胞膜电位的调节提供了一个反馈的 机制,这对细胞电信号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从理论上讲,膜电位调节通道开放的原理非 常简单。当电压门控通道开放时,S4内带正电 荷的氨基酸亦称门控电荷在细胞膜电场中移动。 移动的电荷除了产生门控电流外还导致通道构象 的改变而引起通道的开放,即电荷的移动功与通 道开放的偶联过程。
钾通道的离子高度选择性和超高的传导速率似乎自相矛盾。 高度的离子选择性不仅需要离子间相互作用的精确协调、离 子与结合位点非过紧的结合,同时又要防止离子过快扩散。 从结构上看,目前有以下两个原因可以解释离子高度选择性 和超高传导速率似乎矛盾的现象。第一,离子传导过程中选 择性过滤器含有一个以上的离子。相同离子之间由此所产生 的排斥作用可以克服并降低离子与其结合位点的内在亲和力。 选择性过滤器的四个钾离子结合位点,在特定的时间点只有 两个钾离子可与其受点结合,即结合在1、3或2、4的位置上。 此传导过程重复进行,致使钾离子不断从细胞外运送到细胞 内,反过来亦如此。这一结果与50年前霍奇金(A. Hodgkin) 等提出的单排列离子传导学说恰好吻合。第二个解释是在高 度选择性下的超高传导速率取决于选择性过滤器的结构与细 胞内钾离子的浓度。当细胞内钾离子远低于正常浓度时,选 择性过滤器内的钾离子由原来的两个降低为一个,并伴有过 滤器结构构象的改变。正常过滤器传导离子的结构构象需要 两个钾离子的维持,第二个钾离子一旦进入通道便引起构象 的变化。这一现象是简单的热力学结果,即极少部分离子结 合的能量用来改变过滤器的结构,其结果是离子轻松地与过 滤器结合,而不像构象改变之前离子结合得那样紧密。这种 微弱的离子结合是超高传导速率的前提。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的门控机制
对外部信号的刺激,离子通道的反应是开放或 关闭。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过程亦称为门控。 简单化的门控过程即通道从关闭到开放,开放 的通道再回到关闭的状态。通道从关闭到开放 的过程中,还需通过关闭中的失活过程(closedstate inactivation),然后再进入开放的状态。 除此之外,开放的通道还可以失活后再回到关 闭的状态。门控过程对细胞电活动的产生和调 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Kv电压门 控钾离子通道在细胞膜去极化时受到激活而突 然开放,而开放后的钾离子通道在瞬间内(数毫 秒至数十毫秒)自身失活关闭。电压门控Kv通道 的激活和失活的速率受膜电压的影响而改变。
内向整流钾通道
1)KIR 通道:存在于心肌细胞(心室、心房、 ) 通道:存在于心肌细胞(心室、心房、 Pf) ) 通道: 心肌缺血、缺氧、 (2) KATP 通道: 心肌缺血、缺氧、ATP减 ) 减 少时开放 → K+外流 APD缩短 ↓ 心肌收缩性 ↓耗氧 外流→ 缩短→ 耗氧→ 外流 缩短 耗氧 保护心肌;引起缺血性心律失常。血管平滑肌保护心肌;引起缺血性心律失常。血管平滑肌 开放→C超极化 超极化→Ca2+内流 血管扩张 内流↓→血管扩张 开放 超极化 内流
钾离子通道的含义
离子通道是大分子膜蛋白在细胞膜上围成的 含有水分子的孔道。 它通过残基侧链与离子相互作用,发挥专一 性屏蔽通透功能。 钾离子通道是第一个人们用肉类通道,它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并发 挥着多种至关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离子通道的一般特征
电压依赖性钾通道 电压依赖性钾通道
▶ 延迟整流钾通道(KV): KV1~ KV9, 延迟整流钾通道( ) ~ , 外向电流, 外向电流 膜复极化 慢激活整流钾通道 ( Ik s ) 快激活整流钾通道(Ik 快激活整流钾通道 r) ▶ 起搏电流 ( Ii ) Adr Ach ↑心率 心率↓ 心率
内向整流K+通道 它有两次穿膜螺旋和夹于其间 的H段构成,为四跨膜单孔道, 即相当Kv分子的后半部分,它没 有闸门和电压感受器结构。
电压门控K+道
电压门控K+道,为六跨膜结构单孔道, 经6次跨膜,在S5和S6之间夹一个相当 于钠通道P段的H5段,每个通道拥有4 个如此重复的成分。此种成分与钠、钙 离子通道相同。通道的活化闸门也有4 个S4构成。所不同的是钾离子通道每个 亚单位含有1或2个功能区,而钠、钙离 子通道则有4个。
电压门控K+道又称电压依赖性钾通道,是已知通道最 多的家族,又可以分为三类: 1、延迟整流钾通道。膜去极化时经过延迟才能激活, 失活也缓慢,时间从数百毫秒至数十秒不等。 2、A 型瞬时钾通道。它的激活和失活都迅速,由于活 化后约1ms灭火闸门就启动,故又称瞬时快K+通道。 3、钙激活钾通道。它受电压和钙离子双重门控。其结 构略有不同,有两个功能独特的区域,为二跨膜结构 单孔道。由去极化激活,但还受胞内钙离子浓度调控。 KCa又分为三类:BKCa, SKCa 和IKCa。每一类中有 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类,在人类淋巴细胞中主要是IKCa , 在Juket cell中主要是SKCa2, SKCa3主要存在于B淋 巴细胞和小鼠胸腺细胞中。
谢谢!
一是离子通道是门控的,即离子通道的活性 由通道开或关两种构象所调节,并通过开关 应答相应的信号。根据门控机制,离子通道 可分为电压门控、配体门控、压力激活离子 通道。 二是通道对离子的选择性,离子通道对被 转运离子的大小与电荷都有高度的选择性。
钾离子通道的分类
纵观钾离子通道的发展史,有不同的分类 方法.分类依据有:电导、电压与电流特征, 生物种系,通道分子结构,氨基酸的分子 系列,通道蛋白的同源性等。 在哺乳动物中钾离子通道共分为两大家族 :电压门控制通道家族和内向整流通道家 族,它们的结构功能特征有显著的差异。
钾离子通道
细胞膜上的“晶体” 细胞膜上的“晶体”管
钾离子通道的发现
钾离子通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起始于 Shaker K+通道基因的发现,在乙醚麻醉下, 该基因缺陷的果蝇自发地、强烈地抖动肢体, 这种表现型的果蝇取名为Shaker(颤抖)突变 子。1988年,简(L. Jan)研究组根据对果蝇 Shaker突变子表现型的观察,首次从果蝇脑 中克隆出了Shaker K+通道基因。这一突破性 成果,曾掀起了一场空前的离子通道分子生 物学研究的热潮。自Shaker K+通道基因发现 后的短短几年里,从人到不同种属的动物, 人们克隆并发现了上百种钾离子通道基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