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南大劳动经济学期末考前辅导概要
南大劳动经济学期末考前辅导概要
位解聘、解雇、开除等造成的劳动力流动。
第七章 劳动力流动
根据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状况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可以划 分为拉入型流动和推出型流动。
拉入型流动:某地区或岗位具有较高的生活工作条件、 收入水平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形成一种较大的拉动力, 吸引劳动力流入。
推出型流动:原工作地点或岗位工作生活条件较差、收 入水平较低或就业机会少,从而形成一种推动力,导致 劳动力外流。
个小问题,答题时不能仅列出要点,还需要对每个 要点进行有详尽的解释)
第一章 导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按照各种需要对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重要程度,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即人的身体的最基本的需要。这是人类 最原始,最迫切、最基本的需要。
(2)安全保障需要。安全需要又被称为准基本需要。包 括防止身体受伤害、要求得到职业保障和社会保险等。
A D’ HA
U
D
H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9. 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劳动力供给的弹性值在0到正无穷之间。ES=劳动力的供给弹性。
当ES=0时,供给无弹性,即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 量固定不变;
当ES=1时,单位供给弹性,即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 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4.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1978-1983) 局部建立和发展阶段(1984-1993) 快速发展阶段(1995-2007) 日趋完善阶段(2008至今)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5.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2)工资水平; (3)个人非劳动收入; (4)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5)社会保障制度; (6)宏观经济状况。
第七章 劳动力流动
20. 劳动力流动的收益
(1)直接收益。包括劳动者在新的岗位上相对于原来收 入的提高和晋升机会的增多。直接收益是劳动力流动 收益的主要部分。
(2)间接收益。指由于新的工作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便利 所引起的劳动者部分开支的节省。
(3)心理收益。指流动带来的非经济效用,使劳动者在 精神上获得较高程度的满足。
当ES>1时,供给富有弹性;当ES<1时,供给缺乏弹性;当 ES→∞,供给有无限弹性。
第四章 劳动力需求
10. 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类劳 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力,劳动力需求量变 动对于工资率的反应程度,用Ed表示。
第八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
21.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主要类型
工资歧视:由于非经济性的个人特征的影响,在从事相同工作 时,某个群体获得的工资始终高于或低于其他群体。
就业歧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个群体在进入劳动力 市场时受到较大的限制。
职业歧视:当某个群体完全有能力或资格从事某些职业而又被 人为地限制从事这些职业,也被称为工作岗位歧视。
第七章 劳动力流动
19.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1)直接转移成本。即劳动者为了实现流动而直接支付的各 种费用。
(2)心理成本。劳动者离开原来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离 开亲朋好友所付出的精神上的代价。
(3)机会成本。即劳动者在流动过程中,由于放弃原有的工 作从而失去原有工作可能获得的收入、福利以及资历和未 来的晋升机会。
第八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
23.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
迈克尔·帕雷最先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该理论认为:
(1)以劳动报酬为分界线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区间,即一级市 场和二级市场。
(2)一级市场中工资较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理 规范,有较多的培训及升迁机会;二级市场中的就业工资低、工作条 件差、就业不稳定、缺乏培训与晋升的机会
的最直接的途径。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13. 人力资本的理论基础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威廉·配第产生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思想萌 芽。他认为由于人口素质的差异,不同的人提供的生产力是不 同的。应当采取某些措施和进行必要的资本投入,以提高人口 素质。
第二阶段—形成时期: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识是最有力的生产动力。应该加 强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学校后的教育,以培养和培训未来合格的 生产者,促进经济发展。
2015年12月考前辅导
劳动经济学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 正确选项)
二、填空题(共10题) 三、名词解释(共5题。要求对给出的概念或者进行
规范简洁的解释) 四、简答题(共5题。答题要逐条进行,有层次和序
号,用1234分别标出各要点,按要点进行评分) 五、论述题(共2题。开放性题目,每题一般包括几
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
(3)收入政策。即政府采取的通过对工资和物价的控制 来制止或预防通货膨胀的政策。一般形式包括工资-物价管 制、工资-物价指导、经济激励或处罚等。
(4)人力资源政策。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 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 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
他群体的合作去独立的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 多样性:劳动的多样性源于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生产力
的发展使劳动的多样性成为可能。
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
3.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
(1)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 财政政策两类。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政府 转移支付、税收和发行公债。
(2)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 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 标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两类。 主要工具包括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 定准备金率。
| Ed | =0,表示需求无弹性,指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 需求量固定不变。
| Ed | → ∞,表示需求有无限弹性。 |Ed|=1,表示单位需求弹性,指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
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 |Ed |>1,表示需求富有弹性。 |Ed |<1。表示需求缺乏弹性。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第六章 劳动就业与失业
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季节变换影响, 具有间歇性生产特征所导致的定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由于劳动总需求不足而 引起的短期非自愿失业。
隐性失业: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职工作,但因工作量不 足难以获得社会认可的政策收入,虽有工作岗位但未充分发 挥作用的失业;或者根据劳动统计规定不能纳入失业人员统 计,从而不以官方公布的失业人口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隐蔽性 失业。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7. 无差异曲线
Y
无差异曲线是指能够给个人 带来相同效用(或满足程度)
Ya
的所有劳动收入和闲暇时间
的组合点的轨迹。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Yb 0 H
A A’
B
U2
U1
Ha
Ha’
Hb
(1)曲线距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 (2)同一个人的两条等效用曲线不能相交。 (3)等效用曲线的斜率为负。 (4)等效用曲线凸向原点。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效用曲线群,体现了人们偏好的差异。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6. 效用
个人活动可以分为工作活动和闲暇活动。工作是指从 事有报酬的活动;闲暇是指各种无报酬的活动,例如 从事家务劳动以及购物、教育、社交、休息、休闲。
效用是指个人从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的组合中得到的 满足程度。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而不是一个客观范 畴。满足程度越高,效用越大;反之,效用越小。
第三阶段—发展和完善时期:代表人物是加里·贝克尔、西奥 多·W·舒尔茨。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14.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体系的提出者。他的主要观点是: (1)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
动者的数量、质量、劳动时间来度量; (2)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 (3)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4)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 (5)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实质是耐用性的。
第六章 劳动就业与失业
15. 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行业、地区、 领域的分布和构成。
16. 失业的类型
摩擦性失业:劳动力市场运转存在摩擦或不完善而造成的失业。 产生的原因包括信息的不完善、求职者与雇主之间的相互寻找、 洽谈需要时间等。
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 技能、观念、区域分布未能及时调整,导致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引发的失业。
第六章 劳动就业与失业
17.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措施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多的依靠提高劳 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效促进就业 增加。
(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者基础素质和技能水平。加 快教育改革,提升劳动者基础素质;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 就业技能。
(3)推进劳动力市场制度创新,实现劳动者平等就业。统筹城 乡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民工平等就业;规范劳务派遣行为,实现 劳务派遣工平等就业。
第七章 劳动力流动
18.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
根据劳动力的流动意愿划分为自愿流动与非自愿流动. 自愿流动:劳动者因为各种原因而调动、辞职等,主
动离开原工作岗位流动到其他经济单位的行为。 非自愿流动:又称被迫流动,是劳动者被企业用人单
第一章 导论
(3)归属需要。人是社会人,需要友谊、爱情,希 望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成为某团体的成员,确立归属 感。
(4)受尊重的需要。人们希望获得自尊和受人尊重, 由此获得自信心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