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小升初部编版第六部分)专心致志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名来请弈秋教他们下棋。
其中一个人认真学棋、练棋;而另一个人呢,上课时虽然好像也在听讲,可是他脑子里总想着天上会有大雁要飞过来,想着怎样拿弓箭去射它,想着烤肉的味道会有多么鲜美。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这样一起学了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两人拜同一个老师,每天一起学习,可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一个成了棋坛高手,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
孟子接着问:“你们认为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他不够专心致志罢了。
齐王也是这样啊,他不能认真地、专心地听从我的意见,我的思想对他不起作用,所以我才不愿辅佐他,辞别他离开齐国的呀。
”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俊朗,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
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
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jiè)母子前来投靠王济。
卫玠是晋朝时最有名的美男子。
《世说新语》中说卫玠“风神秀逸、身体羸弱”,这正合魏晋女子喜欢的标准——病态之美。
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
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显得我真是太难看了!(原文是:‘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又带着卫玠四处游玩。
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几乎轰动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玠除外貌漂亮以外,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
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
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
人们笑着说:“看来,你们王家三个儿子也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好似明珠在侧,朗然照人。
”就是说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后来,人们就用“自惭形秽”来形容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感到惭愧。
惭,惭愧;形秽,相貌丑陋。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著名的厨师叫庖丁。
一天,魏惠王来看他宰牛,只见庖丁手起刀落,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解开来,全身的动作和刀的声响,就像音乐一样有节奏。
魏惠王十分佩服地问道:“你的技术这样高超,是因为刀子磨得很快吧?”庖丁笑笑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子,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
一个宰牛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只用刀来割肉。
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了,还像新刀一样锋利。
为什么呢?刀刃是非常薄的,而肉和骨头中间有一条缝,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肉就会一块块地落下来。
不过,碰到复杂的结构时,我也总是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敢马虎,动作很慢,下刀很轻,小心翼翼,直到完成全部的工作。
”魏惠王听罢,点点头赞赏地说:“说得好,从你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游刃有余”原本是说刀刃在骨缝之间移动,还绰绰有余,用以形容庖丁技术的高超。
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办事很有把握,非常熟练,解决困难轻松利落。
春秋时,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觉得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到了,就率领着大军去讨伐鲁国。
鲁僖公听说敌军压境,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为使者出使齐军。
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截住了齐孝公。
展喜是个很善于辞令的人,他先是很恭敬地对齐孝公说:“我们国君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
”齐孝公傲慢地问:“你们鲁国人害怕了吗?”展喜回答说:“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们大王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齐孝公不相信:“你们鲁国国库空虚,地里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怕呢?(原文是:‘何恃而不恐?’)”展喜不慌不忙地答道:“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
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终于把天下治理得安定兴旺。
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子子孙孙都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这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
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不害怕。
(原文是:‘恃此以不恐。
’)”齐孝公听了,自觉理亏,无言以对,只好打消了讨伐的念头,又率领着大军回去了。
一场大战就这样被展喜的几句话给化解了。
成语“有恃无恐”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意思是因为有所倚仗,所以无所畏惧。
恃,倚仗,依靠;恐,恐惧,害怕。
有志者事竟成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不久,住在齐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带)的东莱太守张步等地方豪强纷纷割地拥兵,自立为王。
他们互相联盟,不断发展各自的势力,对东汉的政权造成严重威胁。
建威大将军耿弇(yǎn)提出来要去攻打张步,光武帝没有同意。
光武帝认为自己的实力毕竟有限,而对方兵强马壮,不能轻举妄动。
过了三年,在耿弇的建议下,刘秀终于下定决心讨伐张步。
以剧县(在今山东省昌乐县西)为都城的张步,将防线部署在历下(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祝阿(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北)一带,并在泰山至钟城(今山东省禹城县东南)一线扎下了数十个营地,准备迎击耿弇。
在战斗中,耿弇大腿被流箭射中,血流如注,可是他毫不退缩,拔出佩刀砍断箭杆,又投入到战斗中,大败张步,从此张步的势力便一蹶不振了。
光武帝来到前线慰劳全军将士,他特地把群臣将士召集到一起,夸奖耿弇说:“过去韩信破历下,现在耿将军攻祝阿,功劳相当。
从前将军就曾建议平定张步,当时寡人担心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成语“有志者事竟成”表示,只要有志气下决心做某事,就一定会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成功。
竟,终于,最终。
愚公移山在《列子.汤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势雄伟,方圆七百余里。
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汉,头发胡须都已经白了。
他家的大门,正好面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每次都要绕好远的路才行,非常不方便。
愚公很是烦恼,他下决心要带领着全家老小,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于是他们就一起干开了,挖下的泥土石块,他们就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他们干得非常投入,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在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因为他很精明,大家称呼他智叟。
智叟劝愚公说:“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怎么可能搬动这么大的两座山呢?”愚公却说:“我看你呀,比我还傻呢。
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几年了,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这两座山却不会增高了,我们总有一天会把它挖平的!”后来,愚公挖山的事让上天知道了,他被愚公的顽强精神所感动,派了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就再也没有高山阻挡了。
现在常用“愚公移山”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移,移动。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春秋时期,晋献公在位时,最宠信一个叫骊姬的妃子。
当时,晋献公已经立了申生为太子,准备让他继位。
可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国君,于是她千方百计地陷害申生,最终申生自杀身亡,他的两个哥哥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
后来,晋献公病重,他把最信任的大夫荀息叫到床前,嘱咐他好好辅佐奚齐当国君。
荀息答应了。
可是他的使命太艰难了。
晋献公一死,晋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有一个名叫里克的大夫,他原来是太子申生的副将,他觉得申生死得太冤枉,一心想为申生报仇。
奚齐登上君位不久,他就找到机会把奚齐给杀了。
荀息只好又立了奚齐的弟弟卓子当国君,可是很快,里克又把卓子杀了。
这时候,流亡秦国的夷吾回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刚当上国君,就想杀掉里克。
他对里克说:“你杀掉了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我如果不杀你,别人就不会服我。
你受死吧。
”没想到里克不但不害怕,还冷笑着说:“如果我不杀他们,能轮到你来当这个国君吗?你既然已经打定主意把罪名加到我头上,还怕找不到理由吗?”(原文是:“欲加之罪,其无辞乎?”)于是他自己扑到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成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由“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演变而来,是说想要给人强加上个罪名,何愁找不到借口。
欲,想要,希望;患,害怕;辞,理由,借口。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欲速则不达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
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
他才思敏捷,文学素养很高,经常得到孔子的称赞。
有一年,子夏因为才能出众,被派到莒父(当时是鲁国的一个县,大概位于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孔子,向老师请教说:“请问老师,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而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深深鞠躬,说道:“谢谢老师的教导,我一定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
”然后告别孔子,到莒父上任去了。
这段话被记载在《论语.子路》中,从这段话中产生了成语“欲速则不达”,人们常用它来说明如果干一件事情的时候,过于性急图快,不讲求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欲,想要;速,快速;达,达到,完成。
缘木求鱼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国,第二次来到齐国。
这时候,齐宣王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正准备攻打邻国。
孟子反对战争,想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
可怎么才能说服固执的齐宣王呢?于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孟子问:“大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齐宣王知道孟子要来说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
孟子接着问:“是因为食物不够肥美,衣服不够轻暖,还是色彩不够艳丽,音乐不够美妙?要不就是因为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吧?这些,臣子们都全部能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接着说:“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开拓疆土,收服秦国、楚国,统治中国,安抚边疆。
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啊(原文是:‘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宣王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孟子连忙说:“大王想一统天下,是以弱击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这样,天下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成语“缘木求鱼”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找鱼,它常被用来比喻做事情时,如果方向、方法错误,就一定达不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