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概念的界定

人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也叫制度化教育。
微信红包群 / v8O1f10ZlI3D
总结:<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积极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且教育者与受 教育者双方都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 织地对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便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此观点已被人们普遍认同。 <古代的观点来看>: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上对下、成人
对儿童的一种影响。) 孟子:“教”“育”联用第一人。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 与存焉。” Education:导出。西人的教育,着重儿童潜质的导引。 德法:Pedagogue,古希腊“教仆”,-ped-儿童,-agog-
共同点:教育是一种活动。 (2)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
参考叶澜老师的观点,我们认为动物与人类的“教”与“学”,表面类似但实质 大不相同,具体如下:
1、动物: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 人类:人类教育既为了个体,又具有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指向性。
2、动物: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类”化,并将类经验积累起来传 递给他人的能力。
福禄贝尔(德国):“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 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 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 忠于天职的、纯洁的、完美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
巴格莱(美国):“我们把社会进化定义为积累和提炼人类知识的进步过程,在最广 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些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 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斯普郎格(德国):“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总结:
西方的教育侧重于由内而外的引导,注重的是学生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和个性 的培养。 二、“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的需要: 区分于其他事物,认识其独特;能涵盖各种实存的教育。 (二)概念界定的过程
公式: 被定义项(概念)=种差(本质特征)+属(上位概念) (1)教育是一种“活动”(属)
人类:人类教育传递的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积累的类经验,不只是个体的 直接经验。 3、动物: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适应环境,维持生命,能独立生存。
人类:人类教育则远不止此。如教育可培养人进一步改造环境、参与社会 生活、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等。
因此,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类教育和所谓动物教育 的本质区别。
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 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 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杜威(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斯宾塞(英):“教育即为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 W•布列钦卡(徳裔):“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教育是人 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 裴斯泰洛齐(瑞士):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 夸美纽斯(捷克):“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 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 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得的。……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 育之。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的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人的活动。” 总结:
我国的教育都倾向于指有学识、有经验的长者对年青一代的教导,注重的是自上 而下、由内而外的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训练。 (2)西方有代表性的关于“教育”的解说: 柏拉图(古希腊):“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梁启超:“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教育与政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这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 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 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育大辞典》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 义的教育,泛指导影响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
”,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
(教,就是上面做示范,下面来模仿;“育”,就是培养后代让他多做好事。)
孟子:“教”“育”联用第一人。《孟子·尽心上》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 与存焉。”(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裴斯泰洛齐(瑞士):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 展的艺术。
19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中明确提出 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以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教小鸭游水为例,证明教育早在 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指出,教育是生物学的过程,扎根于本 能而不可避免的行为。因此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本能。人类很多教育上的努力所 以比较地没有效果,也许正因为忽视了人类与动物的一致性。
=guide。(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 共同点:
均指向人类活动。 教育涉及到的只是人类社会的活动。 <近现代的观点来看>: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 就是坏教育。”
W•布列钦卡(徳裔):“看似很熟悉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和含糊性”。“教育 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
(3)教育作为社会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有何区别呢? 参考叶澜老师和陈保峰先生的观点可得: 从活动对象看: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
其他以物或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 从活动目标看:教育是以积极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它不
同于以保护人的身心健康、抵御疾病对人的身心危害为直接目标的医疗活动、盗 窃团伙的师徒授受、审判罪犯警示教育其它人的活动等。
“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教育”概念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学者从各种角度对教育是什么作过回答:如 从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等。 (1)我国有代表性的关于“教育”的解说: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就是使学生的长处得到发展,补救他的过失)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
参照叶澜老师和《教育大辞典》的观点, 1、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一种教育活动,从而可控性也最强 。 2、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这些人是
取得入学资格的。 3、学校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因此,学校教育(即狭义教育)定义如下: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 有组织地对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以便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也叫制度化教育。
从教育参与者看:教育是一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积极参与的双边活动。 因此,教育的定义为: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积极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且教育者与受 教育者双方都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内涵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以人为直接对象、以积极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 要目标的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都积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近代以来,学校 教育成为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有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那么学校教育有何特殊 性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