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压强、浮力》【典型例题】一、选择题1、如图是a 、b 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
分别用a 、b 两种物质制成两个规则的实心长方体甲和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将物体甲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B 、将物体乙放入水中,一定沉入水底C 、将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D 、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捆在一起放入水中,一定漂浮在水面2、三鹿奶粉事件后,某科技活动小组想用测量牛奶密度的方法抽查液体牛奶是否适合饮用。
(1)甲同学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测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操作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的错误是① ;② 。
(2)乙同学的操作是:测得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120g 后,把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一部分,如图乙所示,量筒中牛奶的体积是 mL ;测量烧杯和杯中剩余牛奶的总质量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则其总质量是 g ,由此可算出该牛奶的密度为 kg /m 3。
(3)丙同学的操作是: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 0,再用量筒取一定体积V 的牛奶倒入烧杯,再测量烧杯和杯中牛奶的总质量m ,由此求出牛奶密度的表达式为 。
(4)你对三个同学的实验有何评价: 。
3、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实心长方体A 、B ,已知体积V A <V B ,高度h A <h B ,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 A >S B ,对地面的压强P A =P B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的密度一定大于B 的密度B 、A 的密度可能小于B 的密度C 、A 的质量一定大于B 的质量D 、A 的质量可能等于B 的质量4、如图所示平底烧瓶的质量、底面积等各项参数如下表所示。
若在烧瓶中装满水后,将它放在水平桌面上,求:(1)水对烧瓶底的压强p 水; (2)烧瓶中水的质量m 水; (3)烧瓶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 瓶。
(4)水对瓶底的压力 5、如图所示,将甲、乙两个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甲、乙两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S 甲和S 乙。
甲容器中盛有密度为p 1的液体,乙容器中盛有密度为p 2的液体。
现将体积相等的A 、B 两个物体分别放入甲、乙两容器后,物体A 悬浮,物体B 漂浮且有一半体积露出液面,此时两容器中液面相平。
液体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 1、压力为F 1,液体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 2、压力为F 2。
已知物体A 与物体B 的密度之比为2:3,S 乙等于4S 甲。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p 1=p 2,F 1>F 2B 、p 1<p 2,12F 1=F 2C 、3p 1=p 2,6F 1=F 2D 、p 1>p 2,F 1=4F 2 质量m (千克) 0. 10底面积S (米2) 2. 0×10-3 高h (米) 0. 20 容积V (米3) 5. 0×10-46、水上飞机是一种可以在水面上起飞、降停的飞机,在许多情况下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图甲所示,一静止在湖面上的水上飞机起落架下有两个浮筒,每个浮筒可看做一个3m×2m×2m的长方体,飞机不载货物时浮筒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满载货物时要求浮筒至少要有1/4体积露出水面。
(1)飞机的升力主要来自空气对机翼的作用,你知道机翼的横截面图可能是图乙中的哪一个吗?(2)当飞机满载静止在湖面上时,浮筒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和所载货物重各为多少?【精选习题】1、4. 6×107毫克可能是下列哪个物体的质量()A、一名中学生B、一头大象C、一个鸡蛋D、一枚5分硬币2、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里面装有水,把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铁块、铝块(p铜>p铁>p铝)依次放在甲、乙、丙在个杯子中,水面恰好相平,原来装水最多的杯子是()A、甲杯B、乙杯C、丙杯D、原来装水一样多3、医院里有一只氧气瓶,容积是10dm3,装有密度为2. 5kg/m3的氧气,某次抢救病人用去了5g氧气,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A、1kg/m3B、2 kg/m3C、2. 2kg/m3D、2. 5kg/m34、下面是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事例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A、图钉帽面积大是为了增大手指对它的压强B、水坝的形状上窄下宽是因为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C、用吸管吸饮料是利用了嘴的吸力D、高压锅能很快地煮熟食物是因为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降低5、如图所示,在三个相同的容器中装有质量相同的水,将木块A、金属块B按不同的方式放入水中,待A、B静止时,三个容器中木块下表面所受的压强相比较,正确的是()A、p甲>p乙>p丙B、p甲=p乙>p丙C、p甲<p乙=p丙D、p甲=p乙=p丙6、用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大气压的数值(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
下列过程会导致测量数值发生变化的是()A、将实验从山下移到山上B、使玻璃管稍下降一点C、使玻璃管稍倾斜一点D、换用稍粗点的玻璃管7、如图所示为家庭常用的高压锅,利用它可以将食物加热到100℃以上,根据锅的大小规格不同,出厂时所配安全阀的质量大小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放气孔大小是一样的,使用时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不同质量的安全阀不可以互换使用,因为使锅内产生的压强不同B、不同质量的安全阀可以互换使用,都能使压强增大,增大沸点,效果一样C、不同质量的安全阀可以互换使用,并且使用质量较大的安全阀能更好、更快地加热食物D、不同质量的安全阀可以互换使用,否则使锅内无法达到沸点8、鱼在水中是靠改变自身体积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鱼在上浮过程中,水对它的压强逐渐增大B、鱼在下潜过程中,体积减少浮力不变C、鱼在水中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不相等D、水面下游动的鱼体积变大时,它受到的浮力也会变大9、(2015•深圳)如图所示,将边长10cm 的正方体木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木块静止时,上表面距离水面4cm ,g 取10N/kg ,则( )A . 木块受到的浮力为4NB . 使木块完全浸没需要4N 向下的力C . 木块的密度是0.4g/cm 3D . 木块底部受到水向上的压强为103Pa10、把质量相等的实心木球和实心铁球浸没于水中放手后,木球上浮而铁球下沉,静止后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是 ( )A 、F 木浮>F 铁浮B 、F 木浮<F 铁浮C 、F 水浮=F 铁浮D 、无法判断11、(多选)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测量一个实心小物体的密度时,采用了如下实验操作:首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 0;然后在小烧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 1;再用细线将物体系好后,用手提着细线使物体浸没在此烧杯的水中(水无溢出且物体不接触烧杯),此时天平平衡时测量值为m 2,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m 0gB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m 2-m 1)gC 、物体的密度是ρ120m m m -水D 、物体的密度是ρ020m m m -水) 12、利用图所示的器材,不可以完成的实验有 ( )A 、测石块的密度B 、验证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C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D 、证明浮力与石块全部浸入液体后的深度无关13、小明同学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没有把容器的质量测出来,而是多次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并记录在下表中。
根据表中的数据求得液体的密度是 g /cm 3,容器的质量是 g 。
实验次数 1 2 3 4液体体积V /cm 3 15 22 5080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 /g 67 72. 6 95 11914、一个瓶子最多能装0. 5kg 的水,它最多能装 kg 的水银;最多能装 m 3的酒精。
(p 水银=13. 6×103kg /m 3,p 水=1. 0×103kg /m 3,p 酒精=0. 8×103kg /m 3)15、晓松在参观一个容器为5×103m 3粮仓时,想知道这粮仓能装多少质量的稻谷。
于是他取一小包稻谷作样品,进行了以下实验:(1)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
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选填“左”或“右”)。
直至天平平衡。
(2)取适量稻谷倒入左盘,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称量标尺上的,使天平重新平衡。
所用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稻谷质量为 g 。
将这些稻谷倒入量筒中压实,测出它的体积为40 cm 3。
(3)稻谷的密度为 g /cm 3,这个粮仓大约能装 kg 的稻谷。
16、小刚同学利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测量液体密度。
(1)主要步骤如下:①把塑料杯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然后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整到零刻线处;②在塑料杯中装入一定体积的水后,弹簧测力计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③将塑料杯中的水倒尽,再向塑料杯中注入体积相等的待测液体,弹簧测力计指针的位置如图乙所示:(2)由此可知,塑料杯中待测液体重N;密度为kg/m3。
(3)如果小刚同学把这个弹簧测力计面板上的物理量的单位改为“kg/m3”,他改造的这个“液体密度计”的最大测量值是kg/m3。
(4)他计算待测液体密度所依据的原理是。
17、(1)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强值实验如图1所示,当时的大气压强等于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2)某地大气压强为1×105Pa,作用在0. 02m2面积的大气压力为N。
(3)如图2,将薄纸片置于下唇底部,沿着纸片的上表面吹气,纸片升起,可知吹气过程空气对纸片上表面的压力下表面的压力(选填“大于”、“等于”“小于”),证明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
18、小明同学做“探究实心均匀圆柱体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他把由A、B、C三种不同材料制成的若干个均匀实心圆柱体分别竖直放置在同一水平沙面上,进行了多次实验,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通过比较,发现沙面的凹陷程度有相同也有不同,实验序号1、2与3凹陷程度相同且最大,4、5与6凹陷程度相同且其次,7、8与9凹陷程度相同且最小。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材料 A A A A B C A B C材料的密度(×103千克/米3) 6 6 6 6 4 3 6 4 3高度(×10-2米)8 8 8 6 9 12 4 6 8底面积(×10-4米2)30 20 10 10 10 10 10 10 1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高度相同时,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也相同,与底面积的大小(选填“有关”或“无关”)。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与7(或5与8或6与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样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高度越高,它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