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圈的稳态
学习目标
1生物圈的概念。
能说明生物圈的组成。
2.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阐明生物圈稳态得以自我维持的原因。
3.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
描述存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阐明引起酸雨的原因和危害。
学习重点、难点
1.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及生物圈稳态得以自我维持的原因。
2.硫循环。
学习过程
一、生物圈的稳态
1生物圈
(1 )概念: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总和是地球上
的生态系统。
(2)范围:_______________ 的底部、______________ 的全部和_____________ 的上部。
(3 )形成:是地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 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
共同进化的产物。
2、生物圈的稳态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稳态的概念:生物圈的和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的原因:
a.能量角度:_________________ 是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能量基础。
b .物质方面: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 ____________ ; 这是物质基础。
c.自我调节:多层次、多方面的。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表现:土地_____________ 、森林植被遭到 _________ 、生物多样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温室效应、臭氧层______________ 、酸雨。
(2)酸雨
a.成因:________________ 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S02到大气中,S02过多,
超过了生物圈的________________ 能力。
S02与水结合,形成硫酸,随降水落下。
b .危害:直接伤害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水体_________________ ,严重影响鱼类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腐蚀建筑物和金属材料。
4、硫循环:
5、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源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洁能源,开发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生产:建立 生产体系。
即“原料一产品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生产模式。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生生物资源:合理 _________ ,加强
疑难点拨
1.硫循环与碳循环有何异同? 答:通过比较,它们的不同如下表: 比较项目
碳循环 硫循环
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
植物等的光合作用、细菌的化能合成 作用
植物对矿质兀素的吸收, 植物对SQ2的吸收
进入生态系统的形式 CQ 2 SQ 2, SQ 42- 返回无机环境的形式
CQ 2
SQ 2, SQ 42-
返回途径
分解者分解,生物的呼吸作用,燃烧
分解者分解,燃烧
精典例题
例1关于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 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
B.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
C. 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D. 二氧化碳的增加必定破坏生物圈稳态、
例2 (2004年江苏卷)环境污染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
植物在污染环境中也有继续保住正常生命活动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抗性。
研究植物的抗 性对筛选具有净化环境的植物种类和保护环境有积极意义。
(1) 一项研究表明,植物对 SQ 的抗性与叶片上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等有关。
所得数据如
化石燃料
火山爆发
()
被测植物
平均受害面积
(%)
气孔
气孔密度(个/
mrf)
每个气孔面积(mrf )
甲植物 13.5 218 272 乙植物
33.4 162 426 丙植物
57.7
136
556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研究说明,植物对 SO 的抗性与气孔的密度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系,和每个气孔
的面积呈 _______________ 关系。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SO 污染严重的地区,最好选择表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为行道树种。
(2)工业生产中产生的 SO 是酸雨(PH< 5.6 =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人设计实验研究 酸雨对植物的毒害
作用。
实验过程如图 31 — 1所示(除图中特别说明的外,其他条件
甲、乙均相同)
图 31 — 1
实验结果表明,“酸雨”使植物叶片变黄,而对照实验中的植物没有变黄。
该实验说 明“酸雨”对植物
的生长发育有影响。
参照上述装置和试剂以小麦种子为实验材料尝试设计实验,探究 2种不同pH 的酸雨
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① 探究的问题:不同 pH 的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② 作出的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实验步骤(简要叙述):
④ 实验预期结果与分析(实验预期结果多种多样,写出其中
3种并加以分析):
巩固练习
1 •地球上出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后,最符合生物进化的实际情况的顺序是哪项?
A .厌氧呼吸T 有氧呼吸T 光合作用
B .光合作用T 厌氧呼吸T 有氧呼吸
C .厌氧呼吸T 光合作用T 有氧呼吸
D .有氧呼吸T 光合作用T 厌氧呼吸
悔日5!抜企區
瞬稱-定pH 的 由硫龍配制 的“靈雨"
一石英蚱
2.生物圈的稳态的自我维持不是由于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
B.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C.源源不断的太阳能为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提供了主要动力
D.人类的活动为生物圈维持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主要动力
3.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了氟氯烃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
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②③④
4.图31 —6示生物圈中部分物质的循环。
A、B C、D构成生物群落,第①一⑨号箭头表
示循环过程。
请据图分析回答: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此图为硫循环的部分示意,则X气体对植物伤害的主要器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除①过程
吸收X外,还有部分X转化成的其它物质进入土壤或水体,并以 __________________ 方式被A吸收,
再用于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
X气体造成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此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则:限制我国西北地区①过程总量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是__________ 。
完成①过程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 。
若C同化的总能量为a,其中由A经
④过程供能比例为x,则按最低传递效率计算,需要A的总能量(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