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原油期货国际化发展经验总结

世界原油期货国际化发展经验总结

一、世界原油期货国际化发展经验总结1. 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WTI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全球能源及贵金属的现货和期货价格主要以NYMEX的期货合约价格作为参照。

NYMEX于1983年推出WTI原油期货合约;1986年推出WTI原油期货期权合约;1994年推出裂解价差合同以及裂解价差期权合约。

20 04年随商品基金和对冲基金投资范围全球化的影响,NYMEX也开始交易BRENT原油期货,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WTI和BRENT原油的互换(W TI-Brent bullet swap)和价差期权(WTI-Brent crude oil spread o ptions)。

2007年,NYMEX进一步推出WTI原油和BRENT原油的日历价差期权(calendarspreadoption)合约。

一系列新的衍生产品简化了跨市场套利流程,为国际原油价格一体化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WTI原油期货采用实物交割方式,地点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库欣,主要特点:一是现货市场流动性好使得WTI原油期货合约交易量大、流动性好,其价格具有很高的价格透明度;二是通过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 ME)清算所提供的集中清算、对手信用担保和客户资金分离等措施保障了交易的安全性;三是通过CME Globex电子平台进行连续交易、高成交速度、服务点遍及全球,价格透明度高,成交量大;四是NYMEX又推出WTI原油期货E-迷你型(500桶、0.025美元/桶),选择更丰富,为小投资者和商人提供了机遇。

在三大能源期货市场中,纽约商品交易所能源期货和期权交易量占到三大能源交易所总量的一半以上,其WTI原油是是全球石油市场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所有在北美生产或销往北美的原油都以WTI原油作为基准来定价。

2. 洲际交易所ICE-BRENT伦敦国际原油交易所(IPE)成立于1980年,是欧洲唯一的石油期货交易所,也是最重要的能源衍生品交易场所,其规模和交易额只有NYMEX的1/3。

2001年,IPE被美国洲际交易所(ICE)收购,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1981年,IPE推出欧洲第一个能源期货合约——重柴油(g as oil)期货合约;此后1988年推出BRENT原油期货合约;1989年推出BRENT原油期权合约;2006年推出WTI原油期货合约;2007年5月,又推出了中东原油期货合约。

一系列能源期货合约的上市丰富了交易所的合约品种,增强了其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BRENT原油期货合约的特点包括:首先,采用现金交割配合期货转现货(EFP)与期货转掉期(EFS)的交割方式使得交割更加灵活,使同时拥有场外柜台交易头寸的市场参与者具有更多的规避风险的机会;其次,电子化交易,使其成交量大幅提高;再次,ICE提供石油报价服务,交易者可以随时获得实时的、可靠的消息和数据,具有很高的价格透明度。

BRENT原油期货由于满足了石油工业的需求,被认为是高度灵活的规避风险及进行交易的工具。

该合约上市后取得了巨大成功,洲际交易所也成为国际原油期货交易中心之一,而北海BRENT原油期货价格也成为了国际油价的基准之一。

现在,BRENT原油期货合约是BRENT原油定价体系的一部分,该价格体系涵盖了世界原油交易量的6 5%。

3. 迪拜商品交易所DME-OQD迪拜商品交易所(DME)是中东首个国际能源期货及商品交易所,交易品种包括阿曼原油期货合约及两个非实物交割的期货合约:BRENT-阿曼价差合约及WTI-阿曼价差合约。

阿曼原油期货(OQD)是全球最大的实物交割原油期货合约,同时也是亚洲石油交易最重要的参考合约。

与WTI和BRENT不同,强调现货原油交割是阿曼原油期货的最重要特性。

国际市场上通常只有不到1%的期货合约会进入最终交割流程,但由于交割是获取阿曼原油的主要方式,当最后交易日临近时,阿曼原油期货的持仓量不降反升。

某种角度上,OQD仅仅具有期货交易的形式,实质上与迪拜原油一样属于现货交易。

2009年2月1日DME与C ME共同宣布成功地完成了DME合约转至CME Globex电子交易平台。

此后,DME阿曼原油在CME平台进行交易。

4. 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MECO东京商品交易所(TOCOM)成立于1984年11月,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铂、汽油、煤油和橡胶期货交易所。

2001年,TOCOM推出了日元计价的原油期货合约,该合约以中东地区阿曼原油和迪拜原油为标的物,以新加坡普氏公开市场同种原油报价的月度平均值作为结算价格,期货合约到期后并不采用实物交割,而是采用现金进行结算。

2002年11月,TOCOM还与新加坡交易所(SGX)合作推出中东原油期货合约,希望以此成为亚太地区中东含硫原油的定价基础。

日本曾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原油的巨大消费国。

中东原油期货合约自推出以来曾一度令TOCOM跃升为全球第三大石油期货市场,但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且受制于石油美元的霸主地位,其交易量极其有限,上市之后的几年当中,TOCOM的中东原油成交量一直徘徊不前。

2005年之后甚至逐年递减,最终并未形成与WTI及BRENT 相当的影响力。

从活跃度及影响力上来看,TOCOM的中东原油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败的,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其一,合约设计中的不合理性导致日本原油期货国际化程度不足,造成长期流动性匮乏。

TOCOM最初推出原油期货时,合约单位定为100千升,因交易不够活跃,后修改为50千升(314.5桶),但这与当时以桶为单位的模式格格不入。

此外,合约不采取美元并使用日元结算,令外国投资者不便进行操作,或许日元国际化势头迅猛可以消除投资者的顾虑,但日本货币政策制定方受制于国内长期低迷的经济环境无意推动日元国际化进程。

其二,日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参与程度较低,与商社等机构投资者用来对冲风险等目的相比,日本个人投资者投机交易占多数。

其三,日本国内原油产量占比非常小,大量原油需要进口,这就导致其国内难以形成具有规模的原油现货市场。

5. 新加坡交易所SGX-MECO新加坡炼油能力全球排第15位,亚太地区排第5位,日产超140万桶。

早在2002年,新加坡交易所(SGX)推出了中东迪拜原油期货合约,力图建立具有全球定价基准功能的期货产品,但运行两年后宣告停止。

分析其推行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从内因来看,场外交易的先发优势牵制了原油期货发展。

新加坡最活跃的市场是掉期合约,投资者主要基于普氏能源市场的定价机制进行场外交易。

在SGX 2002年推出原油期货时,普氏能源市场的场外交易已经具有一定优势和规模,新交所要想吸引贸易员转向有很大难度,而想要“通过发展场内交易掌握石油定价话语权”更是难以做到。

其次,新加坡相对健全的法制为场外交易提供了保障,导致大部分的油品交易员倾向于在场外进行交易撮合。

第二,从外因来看,原油期货交易最活跃的地区在欧美,而新加坡地理位置与欧美有时差,同时由于缺乏夜盘交易设计,市场上国际投资机构较少,仅依靠亚洲投资者参与,导致市场交投不够活跃,交易资金和产品流动性比不上欧美两大市场。

第三,推出时机不成熟。

期货市场需要买卖双方比例基本平衡,才能保障参与者交投热情持续高涨。

而2002年新加坡原油储罐发展尚不成熟,资金流动量不大,导致买卖双方不均衡态势,从而限制了原油期货市场发展。

6. 俄罗斯交易系统股票交易所RTSSE-URALS莫斯科交易所(MOE)于2011年12月由莫斯科银行间货币交易所和俄罗斯交易系统(RTSSE)合并而来。

俄罗斯作为出口大国始终致力于争取国际原油市场定价权,以美元计价卢布结算的乌拉尔原油期货合约(Urals)刚推出的时候交易较为活跃,但俄罗斯本身国内金融局势不稳定,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是时好时坏,并且俄罗斯卢布的波动比较剧烈,所以国际投资者参与俄罗斯乌拉尔原油期货交易意愿不强。

7. 印度大宗商品交易所MCX原油期货2005年2月9,印度原油期货在孟买大宗商品交易所上市,上市之后运行良好,流动性较高,起到了最初的为实体产业对冲价格风险的目的。

但是由于印度采用的其本币计价,并采取了严格的外汇管制,印度的原油期货也因此与国际隔离,对国际油价不存在影响力。

但是相比较日本和新加坡期货市场,印度原油期货在交易量以及持续活跃性上仍然好于上述两个期货市场,原因如下:一是超过70%原油对外依存度以及较高的原油消费市场使得印度油企拥有强烈的套期保值需求。

二是印度适时放开了国内原油价格管制,原油市场相对自由化,有利于期货市场的深化和发展。

三是国内大型油气企业积极参与期货交易。

印度在推出原油期货之前,做足了相关市场工作,MCX说服ON GC(Oil and Natural Gas Corporation Ltd.)、OIL(Oil India Ltd.)、HPC(Hindustan Petroleum Corporation)等印度国内石油巨头参与M CX原油期货的交易,以使MCX原油期货尽快活跃起来。

四是合理的合约规则设计,MCX采用了国际基准原油——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而不是本国原油作为标的。

合约部分参考国际惯例,又有自己的特色,也促使MCX原油期货上市成功并实现良好的流动性。

二、世界主要原油期货合约国际化比较及启示通过以上对世界主要原油期货交易平台及相关合约经验总结,可以发现仅仅具备建立原油期货市场的三个客观要素条件是远远不够的。

历史上,日本东京、阿联酋迪拜、新加坡都推出了原油期货,分别作为原油的消费地、生产地、物流集散地,但都没达到预期的成果。

当年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原油的巨大消费国。

但后来日本经济下滑,对原油消费的影响日益减弱;同时不合理的期货合约设计和停滞不前的日元国际化安排共同阻碍了TOCOM中东原油期货成为亚太地区原油定价基准。

阿联酋是OPEC主要原油产出国,但OPEC 国家之间博弈严重,难以形成合力,每个国家独自对石油生产的话语权难以占主导,迪拜商品交易所推出的阿曼原油期货相较于WTI和BRENT,更倾向于现货交易。

新加坡作为亚洲重要贸易枢纽,力求主导亚洲原油定价权,但是仅具有物流中心的特点,却缺乏相应的储运基础设施,导致交易双方无法在当地直接进行实物交割。

同时原本活跃的场外原油交易本身也意味着当地缺乏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需求。

相较于日本、新加坡,印度原油期货在合约设计以及期货投资者市场结构分布上做出了一定的改进,但由于同样采取了本币计价以及严格的外汇管制,印度原油期货本身就难以国际化发展。

上海原油期货充分吸取了中国石油期货历史发展以及世界主要原油期货国际化平台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在现有方案设计“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人民币计价”中本身就预先设定好了国际化发展路径。

尽管上海原油期货和以上世界已推出原油期货相比国际化发展具有更加完备和先进的基础和条件,但与WTI和BRENT相比,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