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版次:A/0 1 目的 为辨识厂范围内的危险、有害因素,制定评价准则对其进行评价,便于对风险进行分 级管理,确定重大风险,制定并落实相关控制措施,将风险,特别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接 受的程度,特制定本制度。 2 范围与定义 适用于厂范围内所有作业活动、岗位、部位、装置等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风险评 价和风险分级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风险危险性:危险性(D)危险性大小、即危险性分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风险危险性 D=L×E×C 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因素: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危害识别: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 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 容忍的全过程。 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 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事情。 3 职责
3.1 综合办是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厂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评价过 程的组织工作,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对本厂产品、 活动和服务等方面采用定性或定量评价,评价出全厂的危险、有害因素,根据评价结果确 定本厂重大或不可容忍的危害,制定控制措施,并编制风险评价报告,并督促控制措施的 落实;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负责检查有关风险控制 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不符合项。负责对风险源进行汇总和评价。 3.2 厂长负责批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及风险控制措施。 3.3 各部门负责从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4 工作程序
1 4.1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包括: (a)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b)原辅材料、产品的装卸、运输和使用过程 (c)作业场所的设备、设施、安全防护用品与应急器具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4.2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时机,除安全标准化策划阶段的初次辨识和评价: (1)设定第二年度的安全目标前,进行全面辨识和评价 (2)厂组织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时,进行全面辨识和评价 (3)有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时、工艺条件或操作要求发生重大变更时、 危险作业活动作业前、相关方的要求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进行专项辨识和评价 (4)厂认为有必要时 4.3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 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如安全检查表(SCL)法、 工作危害分析(JHA)法等。 危害识别应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同时也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 态。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综合考虑起因物、因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分为 14 类: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火灾、坍塌、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同时也要考虑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及其它有害因素。 4.3.1 安全员将《危险、有害因素调查表》发放到相关部门或岗位。 4.3.2 各部门及岗位根据安全评价报告,结合活动、设备、设施、产品、服务、运行条件 等,找出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填写《危险、有害因素调查表》,并反馈到安全员。 4.3.3 安全员对收集回来的《危险、有害因素调查表》进行审核、汇总,填写《危险、有 害因素评价汇总表》。
2(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2).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 (3).事故一旦发生将可能产生的后果(C) 3
4.4 风险评价的判别准则 1 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 2 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 3 本厂管理体系文件; 4 合同书、任务书、协议书、厂目标中规定的内容; 5 本厂以往发生事故统计资料等。 4.5 风险评价 4.5.1 作业风险等级判定,赋分标准
分值 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 10 完全可能预料 6 相当可能 3 不经常,但可能 1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0.5 可以设想,很不可能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上不可能
分值 10 连续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 6 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地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分值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危险性判断(D) 4.5.2 工作危害分析 4.5.2.1 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 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地潜在危害,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4.5.2.2 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戴防护用品、办理作业票等不必作为作 业步骤分析。可以将佩戴防护用品和办理作业票等活动列入控制措施。 4.5.2.3 作业步骤只需说明做什么,而不必描述如何做。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 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应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
4.5.2.4 识别每一步骤可能发生的危害,对危害导致的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 严重性也应识别。识别现有安全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 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4.5.2.5 如果作业流程长,作业步骤很多,可以按流程将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每一 块为一个大步骤,可以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4.5.2.6 对采用工作危害分析的评价单元,其每一步骤均需判定风险等级,控制措施 首先针对风险等级最高的步骤加以控制。 4.5.2.7 频繁进行的类似作业,可事先制定标准的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
4
分值 危险程度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160~320 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 70~160 显着危险,需要整改 20~70 比较危险,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险,或许可以接受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严重、严重伤害 3 重大,致残 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作业条件危险程度定量计算
(2)分析结果小结 4.6 .1 (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评价
根据上述分级结果,该项目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结论如下: 属于比较危险的作业有:柔软剂生产的投料作业、洗涤剂生产的反应作业、绢丝柔软 剂的反应作业、匀染剂生产的投料和反应作业、移染剂生产的投料和反应作业、甲类仓库 的装卸作业、供配电作业、锅炉房作业、化料作业等。 其余都为稍有危险作业。 4.6.2 将依据评价准则确定的安全风险登记到《安全风险及其控制措施一览表》中,报厂 长批准后,由安全员下发至各部门或岗位。 5 单元 作业 L E C D=L×E×C 危险程度 柔软剂生产工 艺过程 投料作业 1 6 3 18 稍有危险 反应作业 1 6 3 18 稍有危险 洗涤剂生产工 艺过程 投料作业 1 6 3 18 稍有危险 反应作业 3 6 3 54 比较危险 匀染剂生产工 艺过程 投料作业 3 6 3 54 比较危险 反应作业 3 6 3 54 比较危险
移染修补剂生 产工艺过程 投料作业 3 6 3 54 比较危险
反应作业 3 6 3 54 比较危险 绢丝柔软剂生 产过程 投料作业 1 6 3 18 稍有危险
反应作业 3 6 3 54 比较危险
仓库 甲类仓库装卸作业 3 6 3 54 比较危险 丙类仓库装卸作业 1 6 3 18 稍有危险 成品棚装卸作业 1 6 3 18 稍有危险
公用辅助工程 锅炉房作业 3 6 3 54 比较危险 检维修作业 3 6 3 54 比较危险 污泥干化作业 1 6 3 18 稍有危险 化料作业 3 6 3 54 比较危险 4.7 风险控制策划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策划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包括: 4.7.1 对重大安全风险制定的控制目标和方案。 4.7.2 对一级风险应立即停止作业,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的措 施进行评估;对二级风险应立即整改,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 检查、测量及评估;对三级风险应立即或近期整改,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 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对四级、五级风险应制定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 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加强培训及沟通。 4.7.3 对于潜在的事件或紧急情况,按应急预案的要求执行。 4.8 危险、有害因素更新 当发生本制度 4.2 中所列的情况时,安全员应根据辨识和评价的结果对《危险、有害 因素评价汇总表》以及《重大安全风险及其控制措施一览表》进行更新,并报总经理批准。
5 相关记录 5.1 《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5.2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 5.3 《危险、有害因素评价汇总表》 5.4 《重大安全风险及其控制措施一览表》
编制: 审核: 批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