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81483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81483

风险评价管理制度1 总则1.1 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消除减少危害、控制预防的目的,规范企业风险评价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有效辨识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分析评价,评定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合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优先控制顺序,为安全生产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根据《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1.2 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频次、准则及工作程序,明确各部门及有关人员在开展风险评价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

1.3 本制度主要从风险管理的范围与评价方法、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隐患治理和风险信息更新等环节进行规定。

1.4 引用和支持性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70号(2002年11月1日实施)(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2011.12.1实施)(3)《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4)《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5)《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12801-2008(6)《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99(7)《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9(8)《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 (10)《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11)《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1990(12)《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13)《高处作业分级》GB/T3608-2008(1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l8218-2009(15)《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2008(16)《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17)《安全色》GB2893-2008(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18218-2009(19)《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及标志》GB13690-1992(20)《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15258-2009(21)《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16483-2000(22)其他相关规范、标准等2 风险评价目的、范围与准则2.1 风险评价的目的: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止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2.2 风险评价的范围:(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9)企业周围环境;(10)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2.2 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1)主要负责人职责①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应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②成立企业的风险评价组织并承担风险评价组织领导的责任;③组织制定企业的风险评价管理制度和企业风险评价计划并承担审核批准的责任;④负责厂(公司)级风险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检查和验收;⑤负责企业风险评价计划、风险控制措施和绩效的评审/每年不少于1次;⑥负责制订厂(公司)级持续改进的计划。

(2)职能部门负责人职责①直接负责本部门或相关项目的风险评价工作并承担部门相应的责任;②负责本部门或相关项目的风险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检查和验收;③负责本部门或相关项目的风险计划、风险控制措施和绩效的评审/适时;④负责制订部门或相关项目持续改进的计划。

(3)风险评价组织成员职责①评价组织成员应覆盖所有的相关职能部门或机构;②评价组织应由企业管理者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专业技术人员(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等成员组成;③成员必须接受风险培训和参加风险评价工作并在其中发挥作用;④成员按分工负责风险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检查和验收;⑤安环部负责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4)全员风险管理基本要求①开展全员风险培训(考试),每年不少于1次;②开展全员安全检查(作业场所),每年不少于1次;③检维修作业人员对危险作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实施进行),危险作业风险评估率达100%。

2.3 各单位应根据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2.4 风险评价准则:(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4)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2.5 评价人员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确定的评价对象,尽可能识别其危害:包括潜在危害。

(1)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

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

(2)人的不安全行为。

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误操作,不按规定方法操作等。

(3)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或安全隐患的劳动环境和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等),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氧化物等)以及照明、工作位置、重复性工作等。

(4)管理缺陷或疏漏,包括安全监督、检查。

事故防范、应急准备和响应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管理不当。

(5)《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中规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2.7 危险与有害因素辨识(1)安全科组成公司危险与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小组,小组成员由安全、消防、交通、工会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

(2)危险与有害因素辨识评价工作小组对公司范围内的危险与有害因素进行辨识。

(3)主要辨识与评价成员必须接受过危险与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知识的培训。

2.6 危险与有害因素辨识程序(1)危险与有害因素辨识由部门领导组织本部门员工对危险信息进行识别,并填写《危险与有害因素识别登记表》。

(2)新项目承接后,安全科组织危险与有害因素辨识评价小组对已辨识的通用危险与有害因素进行确认,对新项目特殊的危险与有害因素进行评价,填写《危险预知卡》,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措施。

2.7 风险评价准则:2.7.1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采用风险度(D)=可能性(L)×暴露频率(E)×后果严重性(C)具体如下:(2)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别准则注:危险性检修作业按“累计暴露时间t”标准选取对应的分数值,其它按“频率”标准选取对应的分数值。

(3)事件后果(C)判别准则危险与有害因素分级:根据经验,危险性分数在70以下的因素被认为是低危险性的,一般说来可以被人们所接受,定为1、2级。

危险性分数为70以上,定为3、4、5级是不可容许的风险。

危险性程度分级分数如表4所示。

(4)风险值(D)及风险等级的确定2.7.2 工作危害分析评价法(JHA法)。

风险等级依据评价准则,其风险度(R)等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的乘积。

计算方法为:R=L×S(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2)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判断准则(3)风险等级(R)判定准则和控制措施危险与有害因素分级:根据经验,危险性分数在8以下的因素被认为是低危险性的,一般说来可以被人们所接受,定为1、2级。

危险性分数为9-14为中等风险,定为3级别,危险性分数在15以上,定为4、5级是重大、不可容许的风险。

危险性程度分级分数如表4所示。

(4)风险值(R)及风险等级的确定3 风险评价3.1 各单位应依据企业风险评价准则,选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

编制《风险评价报告》,并做好《风险评价记录》。

3.2 风险评价小组对危险与有害因素进行判定后,对于LEC法危险性程度分值大于70、JHA法危险性程度分值大于15的危险与有害因素填写《重大风险清单》,发放到各相关部门,进行限期整改。

3.3 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4 风险控制4.1 各单位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按规定程序审批,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及以上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1)考虑:⑴可行性;⑵安全性;⑶可靠性;(2)包括:⑴工程技术措施;⑵管理措施;⑶培训教育措施;⑷个体防护措施。

4.2 各单位应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5 隐患治理5.1 针对风险评价组织评价出的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治理期限,应建立隐患治理台帐。

5.2 企业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包括: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2)评审意见;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4)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5)验收报告。

5.3 企业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向企业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

5.4 企业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6 风险信息更新6.1 企业应适时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隐患。

6.2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评审或检查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

6.3 企业应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价:(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2)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3)技术改造项目;(4)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6.4 风险评价程序图7 附则7.1 本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7.2 本制度由安全标准化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如有争议时由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仲裁。

雨滴穿石,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持之以恒。

——拉蒂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