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两汉的法律制度
汉朝的疆域
第一章 汉朝法制的指导思想
• 一、西汉初期法制的指导思想 • 以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作为治国方略 • 立法指导思想: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 为恢复、重建法律秩序,汉初统治者以身
垂范;
• 二、汉武帝时期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 • 从崇尚黄老到独尊儒术 • 董仲舒其人 • 董仲舒的儒家学说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提出“君权神授”、
• (后分别改为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
• 3.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⑴封国
封国的积弊;
削弱封国的措施:“分土而不治民”、“推 恩削藩”。
⑵郡县
西汉:郡县两级制,
郡-郡守(后称“太守”,通称“两千 石”)、都尉
县-县令、县丞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州-(武帝设置的监察区)刺史(后改 “州牧”)
• 5.职官管理制度 ⑴任免制度 任用:察举
征辟 “太学”选拔 恩荫与.刑罚的种类 • ⑴死刑:斩首(殊死)
枭首 腰斩 弃市 磔刑/剐刑(后改弃市)
• ⑵肉刑 汉初:黥、劓、斩左右趾、宫刑
文帝刑制改革后:宫刑、斩右趾
• ⑶笞(chi)刑:竹板击打背部、臀部。 取代黥、劓、斩左右趾,成为汉代主要刑 种。
• ⑶景帝时期进一步完善刑制改革 恢复斩右趾刑罚 减少笞刑的数量 制定《箠令》使笞刑规范化
• ⑷刑制改革的意义:
• 废除肉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保 护生产力;使我国古代刑罚手段由野蛮残 酷变得较为人道。
• 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是古代法制史上具有 历史意义的事件,是由奴隶制五刑向封建 制五刑过渡的重要标志;
• 汉朝时期法律的私家解释 西汉,南阳杜周、杜延年父子
东汉,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 等人。
最后,皇帝下诏,明确以郑玄对法律的解 释作为官方承认的标准。
• 三、法律形式 • 律:“法典”、各个方面的专门法规。
• 令:皇帝的命令,凌驾于律之上具有最高的 法律效力。
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 何古之法乎?
• 2.危害皇权的犯罪 • 不敬、大不敬 • 废格、矫诏 • 欺谩、诬罔、祝诅 • 阑入宫殿门、失阑 • 犯跸
• 3.危害中央集权的犯罪 • 阿党、附益 • 事国人过罪 • 私出界罪 • 酎金不法罪 • 左官罪 • 僭越罪 • 泄露省中语罪
• 6.思想言论犯罪 诽谤妖言罪 非所宜言罪 腹诽罪
• 四、经济法律 1.均输平准法:使“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
• ⑻罚金:适用于轻微的犯罪。
2.文帝景帝时期的刑罚制度改革 • ⑴缇萦上书: • ⑵文帝时期刑制改革的内容: • 一方面:废除肉刑
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5年徒刑) 劓刑改笞三百(笞刑) 斩左趾改为笞五百(笞刑) 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 • 另一方面:使“罪人有期”,将终身劳役刑改为 有期限的劳役刑制度。
第四章 两汉的法律制度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 学习重点:本章重点在于两汉法制革故鼎 新,开创封建法律儒家化的新局面的发展 走向和特点。具体表现为汉朝前后不同的 法律指导思想;汉朝法制的变化等。
• 一、汉朝法制的指导思想 • 二、汉朝的主要立法与法律形式 • 三、汉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 四、汉朝的司法制度
• 3.定罪量刑制度 ⑴刑事责任年龄:体现矜恤老幼的精神 ⑵亲亲得相首匿:礼法结合的表现
家族主义法的体现
⑶贵族官员有罪先请:贵族官员享有的特 权
特权法的体现
⑷先自告除其罪: ⑸不溯及既往: ⑹诬告反坐:达到“省刑息诬”的目的
㈡犯罪
• 1.危害封建政权的犯罪 • 谋反罪 • 大逆无道罪 • 首匿罪 • 通行饮食罪 • 见知故纵罪 • 沈命法
• ⑷徒刑:刑期逐渐固定 髡钳城旦舂:5年 完城旦舂:4年 鬼薪、白粲:3年 司寇、如司寇:2年 罚作、复作:1年 隶臣妾:1年(汉武帝后为罚作、复作替代)
• ⑸徙边:将减刑的死囚及其家属集体迁移到 边疆定居服劳役。
• ⑹禁锢:终身禁止犯法者做官。 • ⑺赎刑:以钱、谷、罚俸等办法。
“女徒顾山”
“德主刑辅”思想。
⑴在政治上,要求实行君主集权制
⑵在思想上,要求“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⑶在法律上,要求“大德小刑”、“德主 刑辅”
• 董仲舒的儒家学说是一种新儒学。 • “德主刑辅”实质上是外儒内法,形儒实
法。
第二节 汉朝的主要立法与法律形式
• 一、《约法三章》 • 前206年,刘邦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
2.逮捕和羁押
3.审理和判决:鞫狱、断狱(五听) 传复、 读鞫
4.上诉复审:乞鞫
5.录囚:皇帝、监察机关、专门机关对在 押犯进行复核审录,监督、监察既决案件 有无差错,以及时平反冤狱的活动。
6.执行
春秋决狱与秋冬行刑
• 一、春秋决狱 又称“引经诀狱”、“经义断狱”。是西汉
武帝时期董仲舒等人提倡的一种断狱方式,就是 以儒家思想为断狱的指导思想,要求司法官吏在 审理案件的过程中,用儒家经典、特别是《春秋》 一书的“微言大义”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 根据,并按经义的精神解释和适用法律。
伤人及盗抵罪”。
• 二、汉律六十章 • 《九章律》:西汉最初的最重要的一部法典。在
《法经》六篇后增加户、兴、厩三篇,共9篇;
• 叔孙通增补汉律未及的礼仪,完成《傍章》18篇; • 张汤制定有关宫廷警卫的《越宫律》27篇; • 赵禹制定诸侯百官朝贺制度的《朝律》6篇。
• 东汉时期的立法活动: 和帝,陈宠建议删修汉律 献帝,应劭重新厘定汉律
均输:各郡国设置均输官 平准:在京师、大城市设立平准机构 2.盐铁专营
第四节 汉朝的司法制度
• 一、司法机构 • 皇帝 • 中央最高司法机关:廷尉 • 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 地方郡县行政长官兼理司法:
郡守、县令、封国丞相、监察御史
• 二、诉讼审判制度 1.起诉:当事人及其家属“告劾”
监察御史和司隶校尉“察举非法”、“举劾犯 罪”
——《汉书·杜周传》
• 科:弥补律、令不足的专门规定 • 比: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
第三节 汉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 一、行政法律 • 1.皇帝制度
一整套的皇帝专用名称的规定; 掌握最高的行政、司法、军事大权。
• 2.中央行政管理机构 汉初:丞相-辅佐皇帝、总理国政 太尉-掌管全国军事行政及武官赏罚 御史大夫-监察官之首、丞相副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