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宝岛台湾》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课程内容:
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2.活动建议:
1-2-6选择国内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典型区域,用图片、文字、绘画等方式进行比较。
如北方与南方,沿海与内陆;或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
1-4-2用政治地图描述某大洲、某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用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描述某地的地形、地势和河流的特点;用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或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某地的气候特点;用人口增长折线图或人口密度分布图,分析某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分布特点;等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台湾省的范围、台湾岛的位置;了解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并归纳出自然和人文特征;综合分析某些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主动观察、阅读地图和文字,从地图和资料中得出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自己个人或同桌互助归纳出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特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某些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成因、设计旅游线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主动了解祖国大好河山、与人合作学习的态度;形成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识宝岛台湾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2.难点: 认识(某区域)宝岛台湾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1.“学为中心”要贯穿始终。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读图、读文、析图,思辨等学习活动中,尤其是在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时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
2.帮助学生及时从“学会”转入“会学”。
比如先帮助学通过“读图、析图”了解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并归纳出其自然和人文特征,然后让学生及时反思“我是怎样了解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和归纳出其自然和人文特征”的。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3.课前准备:教师写好教(学)案,准备好帮助学生探究台湾岛的相关资料,制好课件。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 优点
(1)本设计充分体现了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即让学生动用各种器官,通过看、读、思、辨、讲、写,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达成本课题的教育教学目标,体现了“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理念。
(2)本设计在学生初步习得“认识区域”方法的基础上,在同步测试中通过选取一些新的
台湾岛相关资料,趁热打铁,检测学生“认识区域”的能力和方法。
帮助学生及时从“学会”转入“会学”。
2.不足
因为课时内容比较多,为了减轻学生的课外预习负担,在40分钟或45分钟内完成课题三维教学目标,采用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及时巩固的学习形式,感觉形式比较单一,可能会产生疲劳感。
3.改进预设
(1)不要太注重形式的花俏,要科学设计个体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内容和时间。
设法让学生能静下心来读书(图)学习,通过自己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太多的合作探究会占用太多的集体时间,效果并不一定好。
(2)学生代表发言时,可以先让其他学生来评价,一则能培养学生的倾听、判断能力,二则能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的品德,三则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3)同步测试题再精炼些,真正达到“轻负高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