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与养生读后感

中药与养生读后感

《中医体质养生》课程学后感
传说中医起源于古代神农氏尝百草,西汉时期《皇帝内经》中已详细记
述了中医学的理论知识,东汉时期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
床学的理论基础,唐朝时孙思邈编著《千金方》,记载了上千种药方,明朝李
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名满天下,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可见中医源远
流长。我一向推崇中医,只是苦于专业所限,了解甚少。加上本人虽多运动,
多食,但体型偏瘦,肠胃不好,一直想通过中医来调理身体。恰好在这次继
续教育里看到有《中医体质养生》这门课程,欣喜若狂,立即报读了这门课
程,希望自己对中医养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学习阶段,我对中医体质养生
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到了很多东西。

1、正确认识中医。中医和西医纷争由来已久。很多人认为中医是假理论,
骗人的,对中医存在的偏见。虽然我一向推崇中医,但是对中医还有很多疑
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更加详细充分地了解了中医养生的系统理论,
对中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医有些方面不见得很好,但西医也不是包治百
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合理地选择治
病和养生的方法。

2、切记盲目乱吃补品。发现身边有些老师不顾自己的体质,看到别人说
哪种中药好,吃哪种,哪种汤滋补,就煲哪种汤。恰恰是不但没有起到滋补
养生的效果,反而损害了身体。每个人的体质都有所不同,不能仅仅依据一
些表面现象去判断。最好还是去让专门的中医生去诊断。有些中药的用途不
同,而且分多种,如解表药、温里药、补气药、补血药。有些中药混在一起
会相冲,重则会中毒。因此,要充分了解中药分类、药性、用途等。在学习
这门课程后,我对自己的体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中药的分类、用途有了
进一步的了解,纠正了我对中医认识上的很多偏差。

3、学会养生。有数据显示:假如你的健康是100%,那么遗传因素占
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环境因素占7%,而你的个人生
活方式却占去60%;但是在日常中我们发现,很多身边人在抱怨父母没有创
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抱怨生不逢时、抱怨没有好医生、抱怨环境污染严重。
实质上,我们的健康是由自己决定的。许多疾病是病人自己由于不懂得养生
而造成的。做一个健康的人首先要懂得养生,学会调整好自己的生活、工作
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并且多接触、了解养生知识,提高生活水平和生
活质量。

通过《中医体质养生》课程的学习,我受益良多。同时也建议,能够提
供课件或讲稿,让学者在以后的生活中随手可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