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读书笔记3000

庄子读书笔记3000

庄子读书笔记3000【篇一:《庄子》读书笔记】《逍遥游》庄子首先想到的是宏大的生命形式,导标了超越生死和志向远大的象征。

”鲲鹏是这么一种生命形式,化则是生命活动的质的发展。

释德清在庄子内篇注中说,海运谓海气运动,以比喻圣人乘大气运以出世间,非等闲也。

”人是有限的存在,在空间时间上是有限的。

人总是不自觉的束缚在有限的时空里。

人要追求自由就要摆脱有限的希望,拥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永恒的时间。

”齐谐”是庄周用重言的形式强调表达这种生命境界的宏大。

鲜明的小大之辩使大鹏的形象高原雄伟。

”之二虫又何知”指它们不理解适性自然而为..”物适其性”,二虫与大鹏本质是区别的,向言二虫殊翼,故所至不同。

或者翱翔天地,或者毕志榆枋,不知所以然也。

“知效一官?征一国者”,是世俗社会中荣誉发达之人,即儒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宋荣子是身处世俗之中却能够认识意义的人。

列子则是超越了世俗却依然”有所待”的人。

像大鹏鸟或者是列字,这样的大的生命活动,依然没有绝对的自由,没有真正的逍遥游.庄子说的逍遥游是对社会无所企求的不为外物所待的。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守四海之外,”陈启天庄子浅说注,谓与天地精神往来。

”寄生万物之上,而神超六合之表。

故曰:游守四海之外。

这是一种至上的生命状态,连尧这样功名显赫的君王都向往不已.二惠子与庄子的对话是表达”大用”还是无用.的思想矛盾两则语言明显思想矛盾,第一则讲的是用大。

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其生命姿态不亚于大鹏之翱翔。

因此庄周指出惠子拙于用大.思想是对物适其性”的思想的批判。

因为治冻疮的药品,本性一样,用以生而已.用大.则建立不朽的功业,”可见小大在人之善用,不善用之异耳.”第二则讲的是无用。

是无功,无己.显然怎样才称的上是逍遥游,是用大还是无用,没有思想的结论,逍遥游说的是生的阔大情怀.所谓逍遥,是让心灵进入到一种自由的快乐的状态中去,忘记难以忘记的烦恼。

若即若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又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你不能完全的投入到这个世界中去,无法逃避决定着必须要置身世界之中,无可奈何又驱使你超越世界。

逍遥游就是在无可奈何的命运中开展新的生命空间。

心是使人真正成为人的东西,才是游的根源。

庄子把无己看成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与你相对的东西,如何去消除呢?就是要去自己消除,对象自然就消除了,没有自我,一个一无所有的世界,可以自然的优游自在。

庄子与许由一样,不想成为富有天下的人,只想在天地之间找到一个安身之地。

站在儒家立场上,我们可以轻易的批评庄子缺乏对世界的担当。

缺乏宇宙内事即自己分内事的道德自觉。

但是庄子的思想始终是立足于个人生命的,庄子并不反对有人可以选择享受权利,我们看到姑射之山,一个完全不同于世俗世界的另个世界,天子的世界是热闹拥挤的,但是神人的世界是独立而冷清的,就像神人不能承受世俗的浊重一样,俗人也难承受神人之轻,轻的感觉来自于剥离和舍弃,舍弃身体,欲望,心知,它是一种心造之境,.它自己选择过神人的生活,与世界格格不入,如肩吾所说,当他看到的是反应的惊恐,不近人情,这样的世界有可能吗?是的,因为是庄子心中真实的生命,与形体无关.形体固然不能脱离世界,只能背负沉重,心却可以轻灵,一尘不染。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天世既与我相违,复架言兮焉求?于世无求,才有狂的资本,求用于世,人是无法狂的,必须在取悦人群以获得为世所用的道德和社会资本,接舆之狂当然不是箕子之佯狂,佯狂是一种生存技巧,但是狂是一种生活态度,主要是和心灵有关。

技巧是一时的,它是机心所现,态度是永恒的,是真心所显,庄子有太多的不在意,在这样的状态下,退不是一种软弱,进也不是一种勇敢。

神性的追求意味着选择一种心灵的生活,意味着动物性的放弃,也就是形体的放弃,同样的一个世界,对于一个神性的心和一个世俗的心而言一定是不同的,庄子享受的是一个别人不能理解的但是同时也是没有发现的另个世界。

禅宗的和尚青原惟信说过这样的话,老僧30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第一个是实,只是却是虚空中的实,”实于心是碍,而虚空的实于心无得.” 《人间世》《人间世》是内篇的第四篇,是处世哲学论。

说蜜柑内处世艰难,不可不慎,从而进一步论证处人与处世之道.彭祖们是将人作为一个自然人来思考,在这种思考下,一个人可以不在意另外的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他的养生,在根本意义上是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

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找到一个安身之地。

这个安身之地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物理空间。

把它理解成为一种生存的态度。

一个人如何理解生命,理解生命与外物的关系,这对于养生来说是最根本的,,是养心而非养形。

对于庄子而言,知识无限和生命有限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知识的无限则意味着玩物或者世界之无穷无尽,当两者相遇时,是什么样的态度呢〉?穷毕生之力去求知的人是危险的,因为会把人带到一个不可捉摸的世界,“逐万物而不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外物牵引而时刻不得休息的人。

,这种形影竞走,会有结束吗?会有,但是这种结束不该是悲剧性的,生命的结束固然意味着形影竞走的结束,可是也是生存及附着在生存之上的所有意义的完结。

需要另一种完结,生命延续着,体现出新的意义。

这种结束就是老子所说的“知止不殆”的知止,心是有止境的,该给知识化一个界限,从而认真的思考知识和生命的关系,知识是为了生命而存在,而非相反。

儒家而言,仁义和礼乐,道德,秩序,始终是思考的核心,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都在宣示着道德相对于生命而言的优先价值,善恶是非等的区分以及相应的实践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庄子,在生命的主题之下,道德注定要成为次要的东西,道德是捉摸不定的生命却是唯一的。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表面上看是有善恶之分,但是不在于善恶,要紧的事“无近名和无近刑都是关乎生命的。

刑当然是对于生命的伤害,名又何尝不是呢?于是我们看到的是道德在生命面前的退场,至少是退却,。

《养生主》庄子所向往的是一种全生,养亲,保身和尽年。

对于任何一个对象,中空才有你回旋的余地,你要去面对充实的地方,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面对生存的社会,并不是无事可做,听之任之,可以寻找生活的缝隙,在其中游走,在夹缝里求生存,。

在《养生主》中,我们看到两种解,一种是庖丁解牛,使解物,另一种是帝之悬解,解心,解总是针对这某些要解的东西,就是结。

解牛的结是游刃其中,解心则是要祛除心中的结,比如死亡,原本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本不必要便显得太多悲哀,但是当大家哭得时候,那种对生的执著,就成为了结,横亘在胸,解的办法就是经由对物理的透彻了解,达到安而处治的态度,无论是物,解心,仍然可以归结到“缘督以为经“上来,这五个字却是《养生主》的核心,养生的真谛在于,在复杂的拥挤的世界上发现空隙,然后游于其中,尽其天年,但是要找到缝隙,心首先要是虚的,不能为功名利禄所充满。

以虚的心来面对世界,这个世界才能会向你敞开,从而在世界中自由遨游。

但是这不等于说你可以追求永生。

庄子不追求永恒的,知道永恒的只是宇宙大化,而不是个体的生命,有生便有死,而死又是另一个生。

《养生主》最后一句在于”薪有穷火无尽,见得知有涯而生无涯。

“人生如白驹过隙,而一个是珍惜,另一个是不必太多的执著,不是像神仙家对生命的重现,对长生的形体的追求,而是对一个自由的心得拥有以及形体免受伤害的展望。

这才是真正的达观,是超越了道德,生死,超越了形体,从而养生,是要与宇宙寻找与心灵上的合一,从而超然物外,游于万物四海之间,超脱世俗。

上面都是一些读庄子的心得和一些读书笔记,其实,一家之言,庄子自然有他对的一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地方,我们要从庄子那里学到的或许不是这样一种完全的超脱,而是一种处世的态度,达观,释然,减轻心灵的压力吧如海读书笔记之于丹《庄子》心得二庄子是什么样的人?以前的高中历史课本上介绍的庄子非常的简单,是诸子百家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生平事迹一笔带过,《史记》记载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的漆园小吏。

著作《庄子》成为中华古籍经典,但是真正阅读过《庄子》的现代人真的少之甚少。

《庄子》传世至今三十三篇。

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讲故事的高手?庄子是现代的赵本山,一口忽悠人的寓言出神入化。

辛辣,幽默,寓意深刻的故事给人们会心一刻的时候,让我们明白一些很简单朴素的道理。

故事一:庄子穷,问朋友借钱。

朋友说:“等我以后收了税再借给你”。

庄子开始忽悠朋友了:“上次路过,有条鲫鱼在对我喊救命。

说我是东海水官,你用一升水可以救我的命。

我说:我去吴越引西江的水来救你。

”鲫鱼说:那算鸟,你还是早点去鱼干铺找我吧!我看完这段寓言如看赵本山的小品,笑晕。

还有一个故事,让我内心凄惶。

庄子见魏王,魏王说:“你怎么那么困顿啊!”庄子说:“猿猴在楠树,樟树上攀援跳跃无拘无束,可是如果它身处荆棘之地就只能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了。

因此环境和机遇是施展才能的舞台和必要条件。

我穷但是不困顿,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现才是困顿啊!于丹在故事末了给了这样一个结尾呈词: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穷,怕的是生活中的潦倒。

庄子的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句名言穿越千年,依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为商家的座右铭。

名与利成为每一个凡夫俗子的精神枷锁,无人开解。

于丹也学着庄子给大家讲了一个被名利沼泽陷入一个无事忙的无解循环里。

这天,老板生意不好骂了下属,下属憋气回家骂了老婆;老婆找孩子出了怨气,孩子委屈怒打家里的狗,狗把火撒在猫身上,猫只好找老鼠出气。

老板和老鼠之间的愤怒链被名利之怨串联起来。

那么多的委屈,怨恨和痛苦都是来自心有据。

只有我们内心打破名利的边界我们才能平静才能达到一种自在和逍遥。

庄子的生死观:庄子对学生说:“我死后,请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迎送。

”庄子认为人的形体归为天地,生死归为自然。

不惧死而乐生。

豁达而幽默。

颇有点小沈阳说的:一闭眼,一睁眼,一天过去了,嚎;一闭眼,不睁眼,一辈子过去了,嚎!庄子的生死观和孔子的生死观殊途同归。

孔子对待死亡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

”人都没活明白,干嘛去想死的事情。

孔子给我们揭示了一种温暖的情怀和朴素的价值,即:活在当下。

儒家看重的是永远大地上的圣贤道德,永远是再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不朽信念;而庄子则看重的永远是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之后的超越。

庄子越过千年的风尘,在用另一种寓言的形式告诉我们:人生至高至纯的境界是看破内心种种的藩篱和栅栏。

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的人生定位。

完成天地间肆意快乐的逍遥游!读书笔记之一:读于丹《庄子》心得2008-02-26 15:33随着自己博客里文章页码的增加,逐渐感觉自己腹中渐空,笔墨文字亦日渐乏力无味,我也忽然地想起:自己好多年没有认真地读过书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