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奖惩激励机制对后进生的转化———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陈志军杨丽清【摘要】后进生是目前高校普遍客观存在的一类特殊的群体,教育转化后进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
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总是把后进生当作受批评的对象是有失公允的,也不利于后进生的真正转化,只有认真分析后进生形成原因,从而培养后进生自信心,指导后进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转化后进生的具体措施,奖惩并用,对后进生的转变以及成绩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对高校教育教学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奖惩;激励;宽容;感化;后进生【作者简介】陈志军,男,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电气学院院长助理杨丽清,女,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管理学院总支书记根据对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的学生构成的调查了解,后进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其表现主要有:专业方向不明确、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有较浓厚的厌学情绪;对班级、院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表现冷淡、消极,对集体漠不关心;对学校的管理不适应、甚至有抵触情绪;存在不同程度的各类违纪现象等。
后进生的存在及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消极态势,如果不能及时得到修正,显然是有悖于高校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
一、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一)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角色转换不成功。
由于家长不在身边,辅导员也不可能像高中老师那样整天督促他们,而他们也没有及时从高中那种被安排和督促的状态中走出来,很难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学习,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后进生。
(二)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进取心。
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上了大学终于可以轻松了,始终沉浸于苦高中耍大学的想法,失去了努力方向,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了进取心,放任自我,随波逐流。
(三)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目前,笔者所在的电气信息学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课程难度大,专业不好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思想和厌学情绪。
(四)网络环境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了一个美妙而神奇世界,网络游戏的冲击,使其在虚拟的世界里极力地去实现所谓的“目标”和“理想”。
部分学生长时间沉迷于网吧,引发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中迷失了自己。
笔者所在的电气信息学院曾有一名学生因长期扎根在网吧,最后不得已退学。
二、后进生的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动机发动行为并作用于环境时,它的结果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得到奖励,另一种是受到批评。
奖励是通过赞许和肯定,是受奖励者为以前取得的成绩而感到自豪,并为今后进一步奋斗提供源泉,最终形成“见贤思齐”的社会效应;惩罚是通过批评和否定,使受罚者感到内疚,进而知错能改,形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社会效应。
奖惩激励在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中一直被广泛地运用。
如奖学金制度;淘汰(试读)制度;每年的评优(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随时可能会出现的批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分。
目前各高校推行的奖惩机制,其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在促进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方面却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抓两头、带中间”在实践中,经常和奖先惩后划上等号。
对适应高校现行管理机制的、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层层奖、重6.胡晓武,汪金山,李斌.学校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7.姚蕾.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8.万国华,杨小勇,王碧怡.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9.李双辰,陈志.高等学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刍议[J].华北电力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0.杨继滔.对学校体育教学基本任务的再认识[J].丽水学院学报,200811.程传银,邹兰.纵论我国近现代主要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及其历史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2.潘绍伟.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体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3.郭太玮,潘绍伟.关于大学体育课程领域目标结构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4.袁海强,左新荣.试析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与“育人为本”之融合[J].北京体育学校学报,2004·131·复奖,奖优出现了明显的“马太效应”。
这种奖优机制一方面使优等生形成了一种可怕的自尊: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失败;而另一方面造成奖励固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小圈子,后进生往往对奖励心灰意冷,产生了与奖无缘的念头。
与伴随着优等生的总是鲜花与掌声相对应,批评与惩罚总是与后进生如影随形,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由于对后进生总是一味地批评、惩罚,结果使得后进生变得更加消极、冷漠,甚至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教育转化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后进生现状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
(一)校规落实的调查。
目前,学校实行的“欠学分达到25分将试读”对学生的影响如何呢?据调查,约有70%的学生认为“25个学分多,因而感到无压力”;有20%的学生认为“有压力”,但这种压力只是促其努力在避免“被试读”上下功夫。
试读只能使后进生回到学校规定的的最低限,但不能行之有效地促其转化,引导其不断上进。
但是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被试读,甚至劝其退学。
(二)学生荣耻观的调查。
目前,全校因考试违纪、作弊、酗酒、打架等各种原因受到记过及以上处分的学生超过500人,接近全校总人数的3.5%。
这些学生普遍对学校的处分感到无所谓,学校的惩罚措施并未使其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再犯的学生大有人在。
四、合理的奖惩机制对后进生的激励作用(一)奖惩应考虑周全,措施灵活多样。
对于现在大学生的奖励,既要有精神享受,也要有一定的物质刺激,同时能带动中间、鞭策后进。
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关心、理解等精神享受,最注重自身价值的挖掘,因而我们应因势利导,在精神奖励方面加大力度,使学校的奖励为社会所认可。
“奖不在多,贵当其急”,学校的奖励只有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才能广泛地激发起青年大学生的进取心、尤其像我们这类三本院校,要采取灵活的管理措施,积极为在校生创造条件,使那些品学兼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能取得比拼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的优异成绩,以引起那些认为“三本院校不过是为混个文凭”的后进生的心理冲击,并造成压力,最终形成向上的动力。
(二)奖惩应有针对性,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求。
针对个性特征不同,落后原因不同,心理需求不同的后进生采取区别对待的策略,遵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管理心理学认为:管理者的任务就在于对不同的人采用适合其要求的激励因素和激励措施。
如对外向型的后进生和内向型的后进生,前者在受罚后会促其采取主功的方式去积极地挽回“面子”;后者在受罚后则容易一撅不振,陷在颜面尽失的痛苦中无以自拔。
就后进生的成因来说,有的后进生是源于能力有限,学习方法欠妥;而有的后进生则是因对专业缺乏兴趣,因而不想学、不好好学所致。
对前者,理应多一些帮助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对后者,适时的批评教育对促其警醒效果更佳。
同时,后进生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只有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策略才能防止反复,更稳步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
总之,后进生个体千差万别,在实施惩罚时应三思而后行,摸清原因,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抓住促进后进生转化的契机。
(三)奖惩应突出重点,有特色。
对后进生实施相应的惩罚,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常情;但变换角度重新审视后进生,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实施奖励,却往往被人们所疏忽了。
后进生也有其闪光之点、独到之处,特别像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这类三本院校,有特长的学生本就数不计数,后进生们毫无疑问地存在着各自的优点和长处,需要我们在了解过去的基础上耐心、细致地去捕捉、挖掘,一旦发现了优点,就应及时、恰当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
同时,在实施各种奖励时,切忌以过掩功、求全责备,应在职业技能、专业特长方面设置一些单项奖,使有一技之长的后进生也有机会获奖,强化其成功的体验,激发其追求上进的热情。
(四)宽容谅解学生,重在用心感化。
青年大学生在道德思维、道德判断方面都比中学生的水平高,只要我们在日常管理中,不把后进生当包袱,不歧视后进生;对后进生进行批评和惩罚时尊重其人格;对后进生实施表扬和奖励时,能使其感到是在接受真正的关心,享受平等的权利,而不是在接受超越常人的怜悯,就一定能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帮助。
与此同时,对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作转体分析,要从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学生,不要两眼盯着学生的缺点,一遇到问题便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在有些情况下,如果对学生的过失采取宽容、凉解的态度,不仅不会失控,反而更有可能出现柳暗花明的境界。
宽容和谅解有时比批评更有效。
一般来说,一个人犯了错误,内心是歉疚和痛苦的,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恰冶是理解和信任。
若在此时,能给他们一定的理解和信任,那么,他们不但不会减轻痈苦、内疚之感,反而增加了心理压力。
这种心理状态是促使他们内省、以自已的行动“将功折罪”,痛改前非的心理前提。
总之,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认识到后进生转化工作的难度,也要相信大部分后进生的身上存在着许多优点,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它需要班级、学校、乃至家庭、社会等多方参与,齐抓共管;也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汇总,综合治理。
从这个角度来看,奖惩激励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只是沧海一粟。
同时,后进生总是相对存在的,只有灵活、科学地运用奖惩激励,才能改变后进生在学习、生活等方而的消极态势,调动其积极向上的积极性,在校园内形成比、学、赶、帮、超,人人求上进的良好氛围,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杨杜.管理学研究方法[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2.董忠学.征服文化课[M ].合肥:时代出版社,20103.秦旭鹏,高杰.高等院校后进生落后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4.王海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方式研究[J ].商业经济,20085.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教务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学籍管理规定[J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学生手册,201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