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歌剧院 建筑 案例 分析

广州歌剧院 建筑 案例 分析

e 4
功能布局(一)
整个歌剧院分为两大板块,“大石头”作为主要 功能体;“小石头”承担辅助功能。
Page 5
功能布局(二)
内部功能分区采用沿建筑边界线分割的手法, 逐步变得规整理性,体现设计师的收放自如 的控制力。
Page 6
立面分析
从歌剧院的 立面图可以看出, 建筑的外部设计 不再是由尖锐的 线条,而是用更 加圆润温和的曲 线构造形体。
Page 3
建筑周围环境
建筑采用几何形态及钢材结构,阳 刚之美呼之欲出,建筑及其广场由外缘 向中心下倾的连续变化,加之地面微妙 的起伏,柔化了都市界面,实现了与自 然界面轻柔的接触。而两块石头一样的 建筑与周围造型相对规矩的高楼大厦形 成鲜明对比,从繁华的摩天大楼过渡到 宁静的歌剧院,再到缓缓的珠江,布局 和谐。 位于两块“石头”之间的首层部分 为架空层,与相邻的水面和草坡共同构 成一个可供公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开 放空间。弱化了室内与室外的隔阂,周 围的草坡,架空层中得咖啡厅及周围文 化广场成为大、小石头与城市公共空间 之间有机联系的过渡元素。
广州歌剧院
—— Zaha Hadid
Page 1
设计师介绍:
扎哈· 哈迪德(Zaha Hadid), 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 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 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 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 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 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 姆· 库哈斯(Rem Koolhaas)和 埃利亚· 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 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 工作室,直到1987年。
广州歌剧院是扎哈在中国做的一个的未来主义代表作。
Page 2
歌剧院简介(侧重理念):
该建筑设计理念源自一种激情:在广州市建立一个 新的文化焦点,能将人们的文艺欣赏需求与建筑艺术融 为一体的焦点。构思方案“圆润双砾”,寓意被珠江冲 刷而成的砾石,与周围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独特的 双砾设计强化了城市功能,与正在崛起的新城区相呼应。
Page 8
建筑结构
歌剧院外围护钢结构 为空间组合折板式三向 斜交网格结构,钢结构 外壳落地处设置收边钢 环梁,梁下设球型钢支 座,其中多数为固定铰 支座,支承主粱的支座 处为了释放水平力采用 水平滑动球型钢支座。
现场安装施工重点在于连接主、次梁的铸钢节点空 间位置的精确定位。多向斜交网格结构中的铸钢节 点为多维空间异形构件,如何将设计给出的空问虚 拟点位转换为实际可操作的控制坐标,并进行准确 定位是本工程难点之一。
Page 9
交通流线
Page 10
室内流线
连贯而充满动感的流线配合亮丽的光线让身处其中的人身心愉悦。
Page 11
复杂与干净
Page 12
复杂的背后
哈迪德复杂多变的建筑作品不仅是一种追新 求异的形式游戏,而是在时代背景、技术条件 以及建筑功能、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产生 的结果,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基础。 哈迪德充分利用简洁形式之间的非线性组 合形成复杂的关联,以此来诠释现实世界的 复杂性。她将建筑“解构”后重组,使各要 素形成一种多义、不确定的复杂关系。
Page 13
干净的哲学
自然界一切复杂多变的形体 ,回归本源 后都是简单清晰的元素。干净意味着简单, 简单容易体现概念,而概念则支撑庞大的系 统。 扎哈也许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大师, 但是从哪些动态的、非常规的线与面中, 建筑师想要倾注的哲学理念像雾霭一样, 淡淡地裹挟着作品,等待着有心人去感受。
在一次展 览会上,被 问及对“未 来”一词的 看法时,她 这样回应道:
Page 7
“ 我相信未来世界里的工业产品, 尤其是那些和人类身体直接联系的, 包括建筑在内, 将会和自然界的有机 生命体相当类似, 将不再是今天这样 由刚硬的几何线条、尖锐的角度和 不连续的元素来支配。所有的元素 将会模糊彼此的界限融合成为一个 连续的有机整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