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一、常见病害 1、菠菜枯萎病防治 为害症状 病株长出3片真叶后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叶片变暗失去光泽,逐渐萎蔫黄化,向下扩展后,根部变褐枯死;发病早的植株明显矮化。天气干燥气温高病株迅速死亡;低温潮湿条件先下,病株继续存活一段时间,有的病株可长出新的侧根。 病原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座常在下端形成;分生孢子梗无色,由菌丝分枝产生;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长镰刀形,两端稍弯曲,具3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分生孢子可从枯死株和种子上长出。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等随植株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夏或越冬,未腐熟的粪肥也可带菌,病菌可随雨水及灌溉水传播,从根部伤口或根尖直接侵入,侵入后经薄壁细胞到达维管束,在维管束中,病菌产生镰刀菌素等有毒物质,堵塞导管,致叶片萎蔫枯死。高温多湿利于发病;土温25——30℃,土壤潮湿、肥料未充分腐熟、地下害虫、线虫多易发病,土温低于25℃、高于39℃很少发病。 防治方法 1、应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应用新高脂膜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提高种子发芽率),同时应及时清除前茬作物残株落叶,带出田外深埋和烧毁;并向地面喷施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适时播种,随即用新高脂膜喷施表面保温保墒,防治土壤结板,提高出苗率。 2、抓好肥水管理,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时喷施叶面肥加新高脂膜使植株早生快发;适当浇水,勿使田土过干或过湿,雨后注意清沟排渍降湿;在菠菜生长阶段适时喷施壮茎灵,使植物杆茎粗壮、叶片肥大,提高菠菜抗病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低残毒,提高菠菜天然品味。 3、药剂防治,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根据植保要求喷施25%甲霜灵可湿粉800——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针对性药剂进行防治,7——10天1次,共2——3次或更多;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药效,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巩固防治效果。 2、菠菜的炭疽病防治 一、危害症状 菠菜炭疽病主要危害菠菜叶片和茎。 叶片染病。初生淡黄色小斑,扩大后病斑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并具有轮纹,边缘呈水渍状,中央有黑色小点。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穿孔。发生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使叶片枯黄。 采种株染病。主要发生于茎部,病斑为纺锤形或梭形,病部组织逐渐干腐,造成上部茎叶折倒,在病斑上密生黑色轮纹状排列的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二、防治措施 (一)选种与种子处理。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引进商品种子在播前要做好种子处理。用52℃温水浸种20分钟后,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 (二)轮作栽培。发病地块提倡与其他蔬菜实行2——3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原菌。 (三)加强栽培管理。深沟高畦栽培,适当密植,施足有机肥,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抗病力。 (四)清理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可减轻发病。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五)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连续喷雾防治2——3次,用药间隔期7——10天。药剂可选用:80%山德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亩用药量150——180克)、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药量100克)、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亩用药量165克)、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亩用药量165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亩用药量125克)、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亩用药量200克)等。 3、菠菜的霜霉病防治 该病是由一种叫做菠菜霜霉菌的真菌引起的。主要危害叶片正面,病斑淡黄色,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直径3-17毫米,边缘不明显。病斑扩大后,互相连接成片,后期变褐枯死,叶片背面病斑上产生灰紫色霉层。病害从外叶逐渐向内叶发展,从植株下部向上扩展。干旱时病叶枯黄,湿度大时多腐烂,严重的整株叶片变黄枯死。防治方法如下: 一、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科学灌水,降低田间湿度。 二、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尖叶类型品种;或在无病地或无病株上采种。 三、药剂拌种:种子带菌,可在播种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4%. 四、拔除病株:早春在菠菜田内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带出田外烧毁。 五、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 预防:主要发生在秋菠菜上。 (1)播种不能过密,适宜为度,用鲜绿宝冲施肥1:300倍液冲施。 (2)在雾天或雨后第2-3天的午后及时以补叶面肥促长方式向叶面喷白糖300倍+“魔方”1号400倍+施尔富300倍。 B控病:见叶面有黄斑或早期发现叶背有水浸状多角形斑。可及时在当日下午用艾力特600倍+“魔方”2号400倍+易保2000倍+葡萄糖粉300倍,1次控制病害不影响生长。 4、菠菜病毒病防治的方法 菠菜病毒病,又叫花叶病。近年来有所发展,局部地区危害比较严重。 一、症状表现被害植株心叶萎缩或呈花叶状,老叶提早枯死脱落,植株卷缩成球形。受黄瓜花叶病毒浸染的病株表现为叶形细小、畸形,节间缩短,呈丛生状,新叶黄化;被芜菁花叶病毒浸染的病株,叶片形成不规则、浓淡相间的大花斑;叶缘向上卷;感染甜菜花叶病毒的植株,叶脉透明,新叶变黄,产生斑驳和向下卷曲。 二、发病规律病原体在越冬菠菜及田间杂草上越冬,田间传病主要靠蚜虫。秋季干旱年份,根茬菠菜和保护地菠菜发病较重。早春温暖,春菠菜发病重。早播地、窝风地、靠近萝卜和黄瓜地的菠菜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一)物理防治。在保护地挂银灰色布条,可起到避蚜作用。(二)综合防治。一是栽培措施。选择通风良好,远离萝卜、黄瓜的地块种植菠菜;遇到春旱和秋旱,应多浇水,可减轻发病;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二是清洁田园。在冬季和早春应将田间、地边及垄沟的杂草清除干净,并彻底清除病株,并将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三是药剂防治。及时用药剂防治蚜虫,特别是在菠菜苗期。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20%的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的菌毒清水剂300倍液、抗毒剂1号300倍液,增强免疫力。 5、菠菜的白斑病 症状:菠菜白斑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上。下部叶片先发病,病斑呈圆形至近圆形,病斑边缘明显,大小0.5-3.5毫米,病斑中间黄白色,外缘褐至紫褐色,扩展后逐渐发展为白色斑。湿度大时,有些病斑上可见灰色毛状物;干湿变换激烈时,病斑中部易破裂。 菠菜白斑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春季病菌借风、雨传播蔓延。生长势弱、温暖潮湿条件下易发病,地势低洼、窝风、管理不善发病重。 防治:(1)选择地势平坦、有机肥充足的通风地块栽植菠菜,适当浇水,精细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病源;(3)在发病初期,喷洒30%绿得保悬浮剂400-500倍液,或1:0.5:160倍量式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6、菠菜矮花叶病 症状 染病株畸形,叶片出现深绿与浅绿或黄色相间的花叶,叶片变小,植株严重矮缩。 病原 Broadbeanwiltvirus简称BBWV称蚕豆萎蔫病毒一株系,属病毒。用1%醋酸双氧铀负染,在H一500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粒体球形,直径24~25纳米,稀释限点100000倍,致死温度70℃经10分钟,病汁液的侵染性在室温下保持3天。该病毒用汁液摩擦接种能侵染5科19种植物。如豆科的蚕豆、豌豆、豇豆、四季豆,藜科的菠菜、昆诺藜、苋色藜、甜菜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可由桃蚜进行非持久性传毒,发病率一般为20~30%,此外可通过汁液摩擦及农事操作传毒。干旱及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菠杂10号、春秋大叶、大鸟叶等抗(耐)病品种。据日本和美国报道:BBMV曾在菠菜上造成毁灭性为害,后选育出抗病品种,值得借鉴。(2)加强田间管理,提高菠菜对病毒病抵抗力。(3)及时防治蚜虫,以减少传毒。(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或7.5%克毒灵水剂700倍液、3.8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7、菠菜污霉病 症状 菠菜污霉病又称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初仅在叶面上出现轮廓不明显的浅黄色斑点,后扩大为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病斑背面长出青褐色或灰色霉菌,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病叶卷曲或枯死。 病原 Cladosporium macrocarpum Preuss. 称大孢枝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褐色,簇生,顶部或中间常局部膨大,单枝稍曲折;分生孢子暗色,较宽,长圆形,具隔膜2个或多个,淡褐色,表面密生细刺。异名有:C.variabile。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或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翌春,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在寄主遭受冻害或其它病虫害为害及缺肥、缺水、植株生长衰弱情况下发生。 防治方法 (1)从无病株上采种,必要时用52℃温水恒温浸种25分钟,减少初侵染源。(2)避免菠菜连作,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植株健状生长,增强抗病力。(3)收获后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浇毁。(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多霉威(多菌灵加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8、菠菜叶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