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阻断乙肝相关 乙肝母婴阻断数量: 目前我国计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9300万人,慢性乙肝患者3000万人,亚太地区乙型肝炎患者50%以上来源于母婴感染。每100名育龄妇女中约有8人是HBV携带者,我国约有1千多万HBV携带者妇女涉及到生育问题。每年约有75~120万孕妇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若不采取预防措施,将有50%~90%(约80万)婴儿可能感染乙肝病毒。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90%以上将成为长期携带者,部分人成年后出现肝炎症状,少数人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也有文献报道,在我国,每年约有200万新生儿因母婴传播而在出生时携带乙肝病毒。) 成年人通过水平感染乙肝病毒后自然痊愈率达95%,慢性化率只有5%以下。而在围产期由母婴垂直感染或5岁以内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慢性率达90%,只有10%可自然痊愈。呈现持续感染状态,造成预后差,治疗困难。一般慢性活动性肝炎如未经规范/有效治疗20~30年后即可演变成肝硬化甚至发生肝癌,而出生时或宫内感染乙肝的儿童20~30年后正当20~30岁的年轻人,会因疾病丧失健康和劳动能力。因而乙肝对人类的健康损害是非常大的。 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HBV DNA阳性产妇乳汁含病毒量较高,传染性强,不宜哺乳。HBV携带孕妇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机会为50%~70%;如HBVDNA同时阳性,则传播机会是90~100%。孕妇发生乙肝的时间距离分娩日期越近,婴儿感染乙肝的危险性越高。怀孕头6个月发生乙肝,有足够的时间产生抗体,使胎儿获得保护,仅6%的婴儿受感染;怀孕最后3个月发生乙肝,69%婴儿受感染;产后头2个月发生乙肝,75%婴儿受感染。 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非常重要。HBV在孕妇体内的存在是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基础,孕妇体内HBV含量越高,则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几率就越高。因此,要成功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应根据孕妇孕前、孕中外周血HBV含量的不同,采用个体化的、规范化的阻断方案。 目前,阻断母婴传播保护率为87.8%,也就是说,实施阻断母婴传播后,有近9成的婴儿可以不被感染。但很多乙肝携带者对乙肝母婴阻断技术并不了解,做阻断的都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人群。在农村,知道这项技术的可能更少。 母婴阻断方法: (南京第二医院方之勋教授专访, 方之勋,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传
染病及寄生虫分会第6、7届全国委员、江苏省传染病分会顾问、南京市医学会感染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长期从事传染病临床诊疗工作,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
肝硬化、重型肝炎等多种肝病的诊疗及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阻断及阻断后失败的治疗。)
一、应用乙肝疫苗及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阻断 其方法是在孕期7、8、9月为HBsAg阳性母亲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400 IU,对HBs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6h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2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20μg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后6h 内先注射1 针200 IU的球蛋白(HBIG),半个月后再注射第2 针同等剂量的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20μg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 和6 个月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针乙型肝炎疫苗。此方法阻断成功率在90%左右。 应用乙肝疫苗及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阻断的人群,应注意三点问题: 1.各地乙肝疫苗及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接种剂量不一,应按照医嘱按时接种。同时,孩子出生后一定要做乙肝五项、HBV DNA及肝功能检查; 2.如果父母有乙肝,乙肝疫苗接种量应为20μg,经过临床观察,这个剂量对新生儿是安全的,且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有效抗体; 3.应在疫苗接种后一个月左右复查表面抗体的滴度,滴度保持在100个国际单位以上说明对乙肝病毒感染的抵抗力较强,如果抗体滴度不足需要继续接种; 二、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受到艾滋病母婴阻断的启示,在2000年之后,国内外先后开展了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来进行母婴阻断方面的研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影响乙肝母婴传播最直接的因素是HBV DNA,DNA载量越高,母婴感染发生几率也随之升高。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京第二医院就开展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工作。多年的研究数据得出,HBV DNA≥106copy/ml的母亲,发生母婴感染的几率相对较高。如果在孕期第20周后开始给母亲应用核苷类似物,如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使HBV DNA下降超过2log10则可以降低乙肝母婴感染的几率。目前在我院参与临床研究的乙肝妇女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几乎100%。 文献报道: 1. 从母亲方面阻断 妊娠后3个月给孕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此方法有争议) 由于孕期使用抗病毒的药物风险较大,所以目前较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在妊娠后3个月采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被动免疫方法来降低孕妇体内乙肝病毒的传染能力。具体方法是:孕中期测定乙肝病毒DNA的浓度,如果高于500meq/ml,即可分别在孕7、8、9三个月各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用药期间要观察肝功、乙肝病毒DNA的浓度等。如乙肝病毒DNA浓度低于500meq/ml,有肝功异常且可除外重叠感染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者,也可以按上述方法进行被动免疫。但是如果肝功正常,则可以不必进行此治疗。
争议: “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给乙肝孕妇注射免疫球蛋白,一直以来被作为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举措之一。它的施行已有10多年历史,并在上海、北京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广泛应用。2005年底,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教授在乙肝免疫预防高峰论坛上呼吁:有关部门应对“给乙肝孕妇注射免疫球蛋白”做法予以干预。 庄辉教授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此法不能降低孕妇体内乙肝病毒水平 第二,没有任何权威组织和国家建议推行该做法 第三,此做法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第四,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母亲分娩过程中 2. 从婴儿方面阻断 应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给新生儿联合免疫 孕期的治疗只是能够降低孕妇体内乙肝病毒的传染水平,并不能保证胎儿完全不被感染,所以当新生儿出生时除采取必要的产科措施外,采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是:新生儿出生后于0、1月龄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再于2、3、5月龄各注射重组乙肝疫苗10微克,然后在7月龄时取血化验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应该随访三年,如果观察孩子的保护性抗体低于或接近10IU/ML,可再次注射重组乙肝疫苗10微克。
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乙肝母婴阻断预防措施有以下八要点: 一、怀孕前,育龄妇女最好要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我国是乙肝大国,每100名育龄妇女中约有8人是HBV携带者,花几元钱进行检查可能会避免终生的遗憾。 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孕妇孩子出生时也应正规接种乙肝疫苗。 在我国,每百人中有3人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的低水平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是说用一般方法测不出来),如不及时合理注射乙肝疫苗,也会发生HBV母婴垂直传播。正规的方法是孩子出生当天、满月时和6个月时每次三角肌注射乙肝酵母基因疫苗5微克(第一针10微克更好)。 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育龄妇女要检查乙肝病毒DNA。 四、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但HBVDNA阴性育龄妇女怀孕28周时应再次复查,结果如无变化,则容易阻断,怀孕期间不需进行任何治疗,但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满月时和6个月时要每次分别三角肌注射乙肝酵母基因疫苗10微克;有条件者新生儿出生时再立刻臀肌注射200单位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可能会提高阻断效果。 五、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同时HBVDNA也阳性者,应高度重视,最好等HBVDNA阴转或HBVDNA控制在较低水平时再考虑怀孕会比较安全。但实际上对于肝功能异常的病人如果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会有1/3左右的人产生抗病毒治疗效果,另外2/3的人则达不到治疗目的。对于肝功能正常的HBV携带者来说,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很难达到治疗目的。究竟什么时候乙肝病毒指标能达到较安全怀孕水平,目前条件下还不能预测,因此对于HBV携带的育龄期妇女,怀孕前找有经验的专家咨询更为重要。 六、对于已怀孕的HBVDNA阳性孕妇,妊娠早期要特别注意,一旦发生先兆流产情况最好进行人工流产,否则容易宫内就感染胎儿,使HBV母婴垂直传播难以阻断。 七、对于怀孕28周时HBVDNA高含量孕妇,孕晚期病人知情同意、有经验专科医生指导下,最好进行抗病毒治疗。当孕妇血清内HBVDNA高载量时即使采用目前最好的阻断措施,仍有43%的阻断失败。自2001年开始我们对43例HBVDNA高载量孕妇孕晚期进行了抗病毒治疗,分娩前HBVDNA下降2log值,HBVDNA阴转率86%,新生儿1岁时随访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达100%,顺产和母乳喂养也未影响阻断率。 八、顺产和母乳喂养不用担心会增加HBV感染机会。 有很多地方对待乙肝病毒携带的情况,孕妇分娩前为了阻断HBV母婴传播,都进行了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注射,进行了剖腹产和人工喂养,每位孕妇比普通孕妇多花掉了3000元。那么全国每年估计多花掉60亿元。就孕妇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来讲,其疗效尚未得到证实,更未得到公认和推荐。顺产和母乳喂养确实可增加母婴传播的机会,但喂养并不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目前较难办的是生产前在宫内的感染,而不是产时和产后。生产时和生产后的HBV感染我们目前完全有办法阻断。只要严格按照我们规定的主被动免疫方案去做,正常生产和正常哺乳是不会构成传染的。这方面国内有资料表明,我们近几年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对妊娠后期(7、8、9月)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或应用类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全程注射0,1,6乙肝疫苗,母亲“大三阳”或HBV-DNA血滴度高的新生儿加用2次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相关报道已有很多,如《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9年第24卷第6期胡美娜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9年第24卷第8期吴秀英等(浙江温岭市妇幼保健院)、《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第7卷第9期王丽华等(辽宁抚顺妇幼保健院)发表的论文中,均认为此方法可有效提高母婴阻断的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可将大三阳产妇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