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语文教学反思语文组:李延娟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扎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
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
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
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
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
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
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
一节课仅有40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
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教师要把课堂40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的做出改变。
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一下两个问题:1. 重分析,轻感悟。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
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比如教学《自别康桥》这首现代诗时,我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这首诗主题的分析讲解上,结果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课,我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频度感悟上,把时间留给学生。
2. 重应用,轻精神。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
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标准,以分数为圭臬来圈囿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侍坐》篇时,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精神板块的拓展,给学生补充了世界文明史上另外三堂伟大大的课,以及发动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本课的内容。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人事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就像工厂加工的产品,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
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
针对语文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停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分享0收藏0支持0反对0邀请点评回复编辑推送删除主题|升降|置顶|高亮|精华|图章|图标|关闭|移动|分类|复制|合并|分割|修复|警告|屏蔽|标签|生成文章返回列表高级模式bcolorimagelinkquotecodesmilies|添加附件发表回复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gmt+8, 2013-11-28 08:39 , processed in 0.208590 second(s), 13 queries .篇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公开课教学后记(一)引入本课作为公开课上,已经是上周的事情了,却一直懒得整理自己当时的一些心得。
今天闲来无事,便重新回顾当时的情景以及其他老师的评点,心有所想,敲成文字。
《子路》一文,虽说是选自语录体的《论语》,但我们都知道,这所谓的语录体依然不是我们轻易能看得懂的。
幸好,本文较《论语》大多数语录,则显得篇幅略长,情节较完整。
这是我设计课堂时发现的一个基点。
我要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把它上成一堂人物形象的鉴赏评价课。
(二)教学过程所以,我把第一课时的内容当作公开课的教学内容。
首先由当时上课的情景(学生多、听课老师多)引入,说“今天上课显得很热闹,在先秦时期怎么上课的呢?”然后通过朗读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
待学生读完课文,我再问:“一节课,总得有个中心吧,那孔子这节课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言志”二字。
然后再用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的志向往往是隐私,不轻易表白,孔子是如何启发学生的”——来分析孔子的问话。
接下来就是分析孔子四位弟子的形象。
我主要采用了还原情景的方法,自己和学生一起还原孔子当时和学生谈心的场景。
这个表演意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物形象。
表演完毕后,以让学生谈谁表演得像的评价方式进而分析孔子四位弟子的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完毕后,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四位人物形象。
问题是:“如果孔子这四位弟子活在我们今天,同学们更欣赏谁呢?”这一提问,旨在引导学生能联系现实,形成良好的正确的品质。
(三)专家评点和自我反思上这节课,听课老师有些多。
张校长的评价是:太杂了,想展示的东西太多了。
用他的经典的原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说我这节课,既想分析人物形象,又要翻译字词;既要分析学生形象,又要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问题确实如此。
用卫晋丽老师的话说,我在引入时自己还说过一节课要有个中心,但自己这节课的中心就不是很明显。
(1)引入谈的是还原情境,似乎是要和学生一道深入了解先秦教学文化、起居文化等等。
(2)紧接着翻译孔子的话,其实又是在探讨孔子的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3)之后才是分析人物形象。
想展示的东西太多,这应该是这节课的致命伤。
第二个问题是:分析人物形象,扣语言扣得不紧。
因为分析人物形象是我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在设计这个环节中,对文中相关语言的把握还是花了一定时间,做了一定的努力,整体上没有出现太大问题,但对当时课堂上学生谈到的有些人物特点没有紧密扣准教材进行分析,实为遗憾!(1)冉有自信吗?“自信”,这是一个学生对冉有的评价,我当时觉得似乎说冉有自信不太妥,于是问学生:“冉有自信吗?”学生大多数说自信。
当时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处理的,总之似乎含含糊糊。
后来再读文章,冉有是在看到自己的师兄说大话后受到孔夫子的“哂笑”后谈自己的志向的,所以他的语言难免要倍加小心。
但他谦虚的同时,对自己的能力也颇为自信:“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三年光景,就可以让一个小国的人民富足,这让一个非常谦虚的人说来,让人感到是那样的真实可靠。
(2)“表里不一”为什么不符合公西华的形象?有学生说公西华是表里不一。
当时有很多同学持反对意见,我也是一笑了之。
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当时如果能够结合公西华的语言再详加解释,效果肯定会更好。
第三个问题,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评价孔子弟子的教学环节)落实不好。
有学生说到,在这个社会里,人必须要学公西华一样的圆滑,才能避免碰壁,而子路显得太直率了,可能吃亏。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许有太深的体会,所以,索性我当时就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引导。
现在想想,虽然我们所遭遇者,确实如此,但学生是社会的未来,让他们活得自尊一点,兴许是有可能的。
如果以后上这节课,我肯定会引导他们说:“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人们其实还是喜欢子路这样直率的人,有什么说什么,多好啊。
”当然孔子也说过:“敏于行,讷于言”,说话注意场合、说话要有艺术确实也非常重要。
总之,《子路》公开课,在教师调动学生上,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一堂展示性质的课堂,确实也犯了很多大忌。
希望自己能从中获得更多。
篇三:自主课堂教学的反思自主课堂教学的反思——如何让学生?从做中学?庙川中心小学张琴初次登上讲台的我,望着小朋友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感到压力颇深。
怎么样在课堂上让学生?从做中学?呢?在将近一月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好:(一)构建动态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做中学?让学生从单纯的?从听中学?中走出来,成为活跃分子,能够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并且鼓励学生与同伴共同学习。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口交流。
所谓?动?起来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体验课堂学习活动,亲身感悟新知识在生活中的使用。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静听?,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主要表现为讲授书本知识,课堂中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不是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回答或者学生自己回答。
这种课堂教学过程并未给学生激发思维的情境,学生几乎没有参与教学活动和主动运用新知识进行思维和交际。
而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原则给我们的启发是: 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自由地发挥和创造,并给学生自由选择和主动探索的权利,让他们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之中,做到学以致用,给学生留下想象、自由创作的空间来展示自己,并让他们体验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知、体验、以亲自实践和参与的方式接受学习,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