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温曲生产工艺
(一)工艺流程
(二)生产工艺
1、原料粉碎将大麦60%与豌豆40%按重量配好后,混合,粉碎。
要求通过20孔筛的细粉,冬季占20%,夏季占30%,通不过的粗粉,冬季占80%,夏季占70%。
2.踩曲(压曲) 使用大曲压曲机,将拌和水的曲料,装入曲模后压制成曲胚,曲胚含水分在36-38%,每块重3.2-3.5公斤。
要求踩制好的曲胚,外形平整,四角饱满无缺,厚薄一致。
3.曲的培养以清茬曲为例,介绍工艺操作于下:
(1)入房排列曲胚入房前应调节曲室温度在15-20℃,夏季越低越好。
曲房地面铺上稻皮,将曲胚搬置其上,排列成行(侧放),曲胚间隔2-3厘米,冬近夏远,行距为3-4厘米。
每层曲上放置苇杆或竹竿,上面再放一层曲胚,共放三层,使成“品”字形。
(2)长霉(上霉) 入室的曲胚稍风干后,即在曲胚上面及四周盖席子或麻袋保温,夏季蒸发快,可在上面洒些凉水,然后将曲室门窗封闭,温度逐渐上升,一般经一天左右,即开始“生衣”,即曲胚表面
有白色霉菌菌丝斑点出现。
夏季约经36小时,冬季约72小时,即可升温至38-39℃。
在操作上应控制品温缓升,使上霉良好,此时曲胚表面出现根霉菌丝和拟内孢霉的粉状霉点,还有比针头稍大一点的乳白色或乳黄色的酵母菌落。
如品温上升至指定温度,而曲胚表面长霉尚未长好,则可缓缓揭开部分席片,进行散热,但应注意保潮,适当延长数小时,使长霉良好。
(3)晾霉曲胚品温升高至38-39℃,这时必须打开曲室的门窗,以排除潮气和降低室温。
并应把曲胚上层复盖的保温材料揭去,将上下层曲胚翻倒一次,拉开曲胚间排列的间距,以降低曲胚的水分和温度,达到控制曲胚表面微生物的生长,勿使菌丛过厚,令其表面干燥,使曲块固定成形,在制曲操作上称谓晾霉。
晾霉应及时,如果晾霉太迟,菌丛长的太厚,曲皮起绉,会使曲胚内部水分不易挥发。
如过早,苗丛长得少,会影响曲胚中
微生物进一步繁殖,曲不发松。
晾霉开始温度38-32℃,不允许有较大的对流风,防止曲皮干裂。
晾霉期为2-3天,每天翻曲一次,第一次翻曲,由三层增到四层,第二次增至五层曲块。
(4)起潮火在晾霉2-3天后,曲胚表面不粘手时,即封闭门窗而进入潮火阶段。
入房后第5-6天起曲胚开始升温,品温上升到36-38℃后,进行翻曲,抽去苇杆,曲胚由五层增到六层,曲胚排列成“人”字形,每1-2天翻曲一次,此时每日放潮两次,昼夜窗户两封两启,品温两起两落,曲胚品温由38℃渐升到45-46℃,这大约需要4-5天,
此后即进入大火阶段,这时曲胚已增高至七层。
(5)大火(高温)阶段这阶段微生物的生长仍然旺盛,菌丝由曲胚表面向里生长,水分及热量由里向外散发,通过开闭门窗来调节曲胚品温,使保持在44-46℃高温(大火)条件下7-8天,不许超过48℃,不能低于28-30℃。
在大火阶段每天翻曲一次.大火阶段结束时,基本上有50%一70%曲块已成熟。
(6)后火阶段这阶段曲胚日渐干燥,品温逐渐下降,由44-46℃逐渐下降到32-33℃,直至曲块不热为止,进入后火阶段。
后火期3-5天,曲心水分会继续蒸发干燥。
(7)养曲阶段后火期后,还有10一20%曲胚的曲心部位尚有余水,宜用微温来蒸发,这时曲胚本身己不能发热,采用外温保持32℃,品温28-30℃,把曲心仅有的残余水分蒸发干净.
(8)出房叠放成堆,曲间距离一厘米。
(三)三种中温曲制曲特点
酿酒时,使用清茬、后火和红心三种大曲,并按比例混合使用。
这三种大曲制曲各工艺阶段完全相同,只是在品温控制上有所区别,现分别说明其制曲特点:
1.清茬曲热曲最高温度为44-46℃,晾曲降温极限为28-30℃,属于小热大晾。
2.后火曲由起潮火到大火阶段,最高曲温达47-48℃,在高温阶段维持5-7天,晾曲降温极限为30-32℃,属于大热中晾。
3.红心曲在曲的培养上,采用边晾霉边关窗起潮火,无明显的
晾霉阶段,升温较快,很快升到38℃,无昼夜升温两起两落,无昼夜窗户两启两封,依靠平时调节窗户大小来控制曲胚品温。
由起潮火到大火阶段,最高曲温为45-47℃,晾曲降温极限为34-38℃,属于中热小晾。
(四)中温曲的病害与处理操作
在制曲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病害,对此应有所了解,并学会处理操作。
常见的病害有:
1.不生霉曲胚入室后2-3天,如表面仍不发生菌丝白斑,这是由于曲室温度过低或曲表面水分蒸发太大所致。
应关好门窗,并在曲胚上加差席子及麻袋等,以进行保温。
喷洒40℃温水至曲胚上,湿润表面,促使曲胚发热,表面长霉。
2.受风曲胚表面干燥,而内生红火,这是因为对着门窗的曲胚,受风吹,表面水分蒸发,中心为分泌红色色素的菌类繁殖所致。
故曲胚在室内的位置应常调换,门窗的直对处,应设置席、板等,以防风直接吹到曲胚上。
3.受火曲胚于入室后6-7天(夏热则为4-5天),微生物繁殖最旺盛,此时如温度调节不当,使温度过高,曲即受火,使曲的内部呈褐色,酶活力降低。
故此时应特别注意,采用拉宽曲间距离,使逐步降温。
4 生心(曲胚中心不生霉)如曲料过粗,或因前期温度过高,致使水分蒸发而干涸;或后期温度过低,以致微生物不能继续繁殖,则会产生生心现象,即曲胚中心不生霉。
故在生产过程中应时常打开
曲胚,检视曲的中心微生物生长的状况,以进行预防。
如早期发现此种现象,可喷水于曲胚表面,复以厚草,按照不生霉的方法处理,如过迟内部已经干燥,则无法再挽救。
故制曲经验有:“前火不可过大,后火不可过小”。
前期曲胚微生物繁殖最盛,温度极易增高,高则利于有害细菌的繁殖;后期繁殖力渐弱,温度极易下降,时间既久,水分已失,有益微生物不能充分生长,故会产生局部生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