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一、硫化氢简介
硫化氢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分子式为H2S,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浓度极低时便有硫磺味,有剧毒。
常存在于废气、含硫石油、以及下水道、隧道中。
含硫有机物腐败也可产生硫化氢气体。
在阴沟疏通、河道挖掘、污物清理等作业时时常常会遭遇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在密闭空间中作业情况更为突出。
如防范不当,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二、典型事故案例
(一)案例一
2005年6月17日下午13时20分左右,某公司发现生产车间冷却用水异常,动力车间组织相关人员对供水系统进行检查。
动力车间主任柴某、副主任马某、车间设备员陈某-同到达四号井,下井后相继晕倒在水井里。
13时35分,维修工王某第一个到达现场,立即联络人员开展营救。
门卫刘某、石某依次下井,刘某第-一个下井,刚要抱起柴某,即晕倒,第二个下井的石某挣扎爬出井外即晕倒。
后安全部门人员带呼吸器下井救人,将四人相继救出井外。
最终造成柴某等四人均抢救无效死亡的悲痛惨剧,给四个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伤害,同时也给责任单位带来很大负面损失。
(二)案例二
2008年3月3日,北京某污水处理厂二分厂副长厂姜某带领工
人刘某、王某和高某在对23号泵进行检修时,刘某在未确认该污泥循环系统进水阀门是否关闭的情况下,盲目打开23号泵泵壳的环形夹具,致使该泵处于承压状态,泵的吸入口污泥带压喷出并将刘某掩埋,污泥内厌氧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累积并随喷出的污水溢出,现场其他3名作业人员迅速从不同出入口撤离管廊。
喷泥事故发生后,污水处理厂二分厂副厂长王某(代理厂长)、技术员赵某,三分厂书记潘某、厂长袁某等人员在对事故情况不清、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分别从不同出入口下到地下管廊内查看情况,在查看过程中,四人先后晕倒在管廊内。
消防人员赶到后,分别将五人救出,经医护人员抢救无效潘某、王某、赵某、刘某四人死亡,一人受重伤。
(三)案例三
2008年9月13日8时左右,某市某实业有限公司水处理剂车间二工段7号反应釜,在检修过程中发生1人中毒,3人盲目施救,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事故。
经初步调查了解,在检修前张某、王某用水对7号反应釜进行几次冲洗置换后,张某在未对釜中置换情况进行空气检测,且未佩戴防护用品的情况下擅自进入作业,导致中毒晕倒。
三、事故原因分析
(一)案例一的事故原因
直接原因:
①城市污水渗入水井中,产生大量不明有毒有害气体,致使下井检查及抢救人员中毒。
②作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应急知识,盲目施救致使事故不断扩大。
间接原因:
①安全管理不到位,水井作为受限空间,作业前未办理任何手续,未进气体采样分析,盲目作业。
②职工安全意识薄弱,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末佩戴任何防护用品,就进入水井中检查作业。
③应急救援管理不健全,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事故应变能力差。
(二)案例二的事故原因
直接原因:
①作业时未对作业场所的污泥循环系统进水阀门是否关闭做安全性检查。
②污泥内厌氧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累积并随喷出的污水溢出。
间接原因:
①安全管理不到位,检修作业前未办理任何手续,未对检修作业做安全分析和检查。
②职工安全意识薄弱,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末佩戴任何防护用品,就检查事故发生情况。
③应急救援管理不健全,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事故应变能力差。
3)直接原因
①张某违反操作规程,在未对釜中置换空气情况进行检测的情况下进入釜中检修。
①张某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差,自认为7#釜经过几次
冲洗置换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于是在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釜中检修。
②安全管理不到位,反应釜作为受限空间,作业前未办理受限空间作业审批手续,未进气体采样分析,盲目作业。
四、健康危害
高浓度(1000mg/m3以上)吸入可发生闪电型死亡。
严重中毒可留有神经、精神后遗症。
急性中毒出现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支气管肺炎,头痛,头晕,乏力,恶心,意识障碍等。
重者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呈植物状态,出现肺水肿、多脏器衰竭。
对眼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硫化氢,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硫化氢进入人体途径有3种:①呼吸道吸入,然后通过肺进入血液循环,该途径会引起咳嗽、呼吸道炎症、水肿;②皮肤渗透,然后进入体内,该途径会灼伤皮肤,引起红肿、溃疡、糜烂;③口腔食入,进入人体,该途径会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恶心,意识障碍。
五、中毒特点
硫化氢中毒事故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夏季高温硫化氢急性中毒事故易发。
②是一起硫化氢中毒事故伤亡人数较多。
③中小微企业硫化氢中毒事故多。
④事故单位不重视安全管理,不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
⑤是劳动者缺乏健康权益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违规、违章操作造成硫化氢中毒事故。
六、防范措施
(一)普及防范知识
汲取事故教训,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消除安全隐患。
政府及化工等企业每年要开展一次专题教育,针对硫化氢的防治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安全人员、从业人员对硫化氢危害的认识,提高防范硫化氢中毒事故安全知识的普及覆盖率。
(二)落实责任主体
各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生产经营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三)完善管理制度
①制定进入坑、池、罐、釜、沟以及井下、管道等有限空间作业规程和制度,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的规章制度。
存在硫化氢气体的场作作业的,应制定施工方案、进入许可程序、作业规程和相应的安全措施,明确作业负责人、进入作业劳动者和外部监护者的职责,并实施安全作业许可。
作业前,要戴好防毒面具,系好救护带,现场必须落实专人监护。
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后,方可批准作业。
②污水处理和石化、化学纤维制造以及某些化工原料制造等可能产生硫化氢等毒害气体中毒的行业,建立健全硫化氢中毒事故的应急
救援预案。
根据作业要求,落实应急救援组织、救援人员、救援器材,落实各项安全设施、处置流程。
并对制定的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及修改完善。
(四)严格作业准入
进一步加强进入有限空间或密闭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
对于可能存在有毒气体的空间、场所,作业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避免违章操作,盲目操作。
作业时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监督管理。
该作业外包时,外包单位必要要有相应的资质,企业必须与外包单位签订安全技术协议,明确安全责任划分,安全技术交底。
(五)加强现场管理
①要在高危场所设置警示标志。
②当有人发生硫化氢中毒时,救援者应佩带专业防护面具实施救援,制止不具备条件的盲目施救,避免出现更多的伤亡。
并及时报警寻求专业救护。
③必须安排现场专人监护,检查上岗人员的上岗资格,提出安全生产要求,监督安全措施的落实,对作业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问题及时告知,发现不符合安全生产规定的情况立即制止,确保安全生产落实到全过程。
④生产经营活动有可能产生硫化氢气体的场所,必须为从业人员配备气体检测仪器、呼吸器、救护带等安全设备;配备有毒有害气体报警仪、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
防毒器具要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整
洁完好。
七、应急处理措施
①含有硫化氢介质的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发生的硫化氢中毒事故制定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②可能发生硫化氢泄漏或逸散的临时性的工作场所,应配置空气呼吸器、逃生型呼吸防护器具、便携式硫化氢检测报警设备、应急照明灯、安全带或安全绳等救援设施,设施宜置于作业人员易于获取的位置,并有专人管理,定期检查与维护。
③存在硫化氢危害的高风险行业的用人单位宜与附近有应急救援能力的医疗机构签订事故医疗救援协议,建立联系,保证发生事故时医疗机构能够及时参与医疗救援。
④严禁无防护救援,事故抢险救援人员应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密闭空间尽可能施行非进入救援。
另外,过滤式硫化氢防毒面具只能用于开放式环境的逃生,不适用于密闭空间、地下环境逃生使用。
⑤出现中毒事故时迅速将现场中毒人员抬离危险区至上风向空气新鲜处,如皮肤或眼部被污染,用大量清水冲洗干净,输氧,并保持中毒者的体温。
如果中毒者已停止呼吸和心跳,应立即实施人工心肺复苏术;立即送往附近医疗机构救治。
⑥事故现场应划出危险区域,设立警示标识和警戒线,建议硫化氢浓度在10 mg/m3以上的区域均设为限制进入区域,与抢险无关的人员及车辆不得进入警戒区域;设置要求参照GBZ 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执行。
⑦事故抢险救援人员进入硫化氢事故区域,迅速找出泄漏或逸散源,在确保自身安全情况下,切断泄漏源,修复泄漏点,清理泄漏物,救援过程禁止动火作业,控制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⑧硫化氢浓度持续上升而无法控制时,应立即向当地政府部门报告,疏散下风向的居民,立即与邻近医疗机构和医疗急救机构联系进行紧急医疗救助。